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Planning》2016,(22):98-101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的疗效,并记录相应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室颤发生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7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室颤发生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比使用利多卡因疗效好,不良反应率低,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4)
目的:探讨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41例加用乙胺碘呋酮治疗,比较观察组(乙胺碘呋酮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2%,对照组总有效率74.2%,两组比较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研究组死亡率6.45%,对照组死亡率22.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性差异(P<0.05)。结论:乙胺碘呋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使用安全,可以通过遏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4)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心电图等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9):45-47
目的:探讨急诊应用胺碘酮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科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7例冠状动脉粥硬化样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急诊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2例,分别给予索他洛尔和胺碘酮静脉推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12导联心电图、心功能好转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2例患者中有40例在治疗后12导联心电图出现好转,41例心功能出现好转,其12导联心电图和心功能好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进行急诊救治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4)
目的比较美托洛尔联合胺碘酮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择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266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将其分为美托洛尔组、胺碘酮组及联合用药组,观察治疗前后各组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多数均痊愈,美托洛尔组、胺碘酮组及联合用药组有效率分别为71/88(80.68%)、66/89(74.16%)和81/89(91.01%),联合用药组疗效明显高于美托洛尔组和胺碘酮组(χ2=4.8246,P<0.05;χ2=10.0586,P<0.05)。结论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58-70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窗内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明确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静脉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对2012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符合标准的114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按照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0~3、3~6、6~12 h分成三个治疗时间窗,收集其治疗时间内静脉溶栓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三个时间窗对应的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4.6%、8.8%和6.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常发生情况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7.5%,室性期前收缩8.8%。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开展的越早,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可提示溶栓再灌注有效。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5):50-53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11月本院收治的115例已确诊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稳定后再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比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的动态心电图特点。结果: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的诱发因素包括感染(50.4%)、急性心肌梗死(20.9%)、快速型心律失常(9.6%)、情绪激动致血压升高(7.0%)、输液过多过快(6.1%)、贫血(3.5%)、药物中毒(2.6%)。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与稳定期在心率、早搏、心动过速、房颤和房扑、ST-T缺血性改变、Ptf V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低于稳定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多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稳定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心衰竭急性期极易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心电图改变,应当高度重视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的观察和控制,加强对心律失常和多种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5):105-107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3月经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室性早搏或房性早搏并或不并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93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口服胺碘酮片,每次200 mg,3次/d。1周后减为每次200 mg,2次/d,两周后减为每次200 mg,1次/d,维持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步长稳心颗粒口服,1次9 g,3次/d,连服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和24 h动态心电图的变化。结果:对照组临床自觉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82.6%,观察组临床自觉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9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动态心电图对照组总有效率78.3%,观察组总有效率9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9)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慢性心率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稳心颗粒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能有效改善心率失常的症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8):109-110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并研究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传统的综合治疗和胺碘酮联合治疗方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左房内径、心率恢复时间、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律变异性指标、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左房内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房内径、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心率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律变异性指标(SDNN、RMSSD、PNN5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有不良反应产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是一种非常有治疗效果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不良反应小,安全有效,对直流电转复后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窦律维持效果较好,在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疗效肯定,且有利于改善预后,故胺碘酮是目前已被证实的降低心律失常病死率和并发症较好的广泛应用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甘利欣预处理对心脏手术后心肌复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ASAⅡ-Ⅲ级,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患者分为甘利欣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插管后,甘利欣组采用10%葡萄糖100 mL内加甘利欣2.5 mg.kg-1静脉泵泵入,对照组采用10%葡萄糖100 mL静脉泵泵入,均在麻醉诱导后至手术切皮前20 min内泵完。于术前、术后1、3 d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定各QT离散度(QTd)和QT离散度校正值(QTcd)。同时观察术后7 d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组QTd和QTcd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术后1、3 d甘利欣组QTd和QTcd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2组术后7 d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利欣预处理可减轻心脏手术后心肌复极异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iPAP无创通气在治疗左心衰竭合并低氧血症中的作用。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34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BiPAP无创通气组18例和常规治疗组16例。2组患者均给予心电监测,持续动脉血气分析,均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选择鼻导管高流量供氧(6L·min^-1),BiPAP无创通气组选择连接BiPAP呼吸机。结果治疗1、6h后,2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末梢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降低(均P〈0.01);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治疗1、6h后BiPAP无创通气组PaO2、SaO2升高更明显,心率、呼吸频率降低更明显而至正常水平(均P〈0.01)。治疗1h后BiPAP无创通气组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0.0%)(P〈0.05);BiPAP无创通气组有2例(11.1%)、常规治疗组有8例(50.0%)病情未见好转予以气管插管转成有创通气,2组气管插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药物治疗比较,BiPAP无创通气治疗更有利于病情缓解,对提高抢救危重心力衰竭患者的成功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的钙浓度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的影响。方法 34例MH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按钙浓度透析液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观察组采用钙浓度为1.25mmol·L^-1透析液行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钙浓度为1.50mmol·L^-1透析液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压(SBP、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血清钙、磷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SBP、DBP、MAP和血清iPTH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SBP、DBP和MAP水平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显著下降(均P〈0.05),血清iPTH水平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2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血清钙、磷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在充分血液透析、合理联合应用降压药等措施的基础上,低钙透析液透析有助于MHD患者高血压的控制,且低钙透析液透析是另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水芹水提取液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理。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即:对照组、胺碘酮组(100 mg.kg-1)、水芹水提取液小剂量组(50 mg.kg-1)、水芹水提取液大剂量组(100 mg.kg-1)。通过制作哇巴因诱发大鼠心律失常模型,观察各组大鼠Ⅱ导联心电图,记录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并测定心肌组织中Na+-K+-ATP酶的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水芹水提取液大小剂量组、胺碘酮组能有效推迟心律失常的出现时间,缩短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并可提高心肌组织Na+-K+-ATP酶活性。结论水芹水提取液可能是通过改善心肌组织Na+-K+-ATP酶的活性来发挥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纳美芬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呼吸抑制的拮抗作用。方法将11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术后使用拮抗药物的不同分为 A 组和 B 组,每组55例。A 组在手术结束后5 min 静脉推注盐酸纳美芬注射液0.25μg·kg-1,B 组在手术结束后5 min 静脉推注纳洛酮1μg·kg-1。观察2组给予拮抗药前,给予拮抗药后2、10 min,拔管后5 min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给予拮抗药后10 min 呼吸恢复率、拔管时间和不良反应(包括躁动、高血压、心动过速、过敏反应和肺水肿)的情况,并对2组拔管后5 min 意识状况及拔管后30 min 镇痛情况进行评分(分别采用 Ramsay 和VAS 评分)。结果A 组拔管时间为(5.4±0.3)min,B 组拔管时间为(6.1±0.4)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给予拮抗药后2、10 min 和拔管后5 min 时 SBP、DBP、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A 组给予拮抗药后10 min 呼吸恢复率明显高于 B 组(P <0.05),2组拔管后30 min VAS 和拔管后5 min Ramsay 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A 组恶心、躁动、转氨酶升高1例(1.8%),B 组恶心、躁动、转氨酶升高2例(3.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纳美芬可安全、有效地拮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引起的呼吸抑制,且患者呼吸恢复率优于纳洛酮。  相似文献   

16.
于浩天  陈莉萍 《矿产勘查》2010,(1):53-55,59
目的探讨小剂量持续输注特立加压素(TP)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心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9医院普外科共收治感染性休克患者245例,其中25例去甲肾上腺素抵抗患者给予小剂量TP每24小时2mg持续静脉泵泵注。将25例患者按最终的存活情况分为2组:存活纰18例和死亡组7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12、24、48h的心脏(心率(HR)、心脏指数(CI)]、血流动力学参数[肺动脉楔压(PAWP)、平均动脉压(MAP)、全身血管阻力(SVR)]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等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h,存活组、死亡组的MAP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6、12、24、48hCI、PAWP、SVR均无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7例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6例。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MAP较高(治疗后6h)、HR较低(治疗后12h)、维持目标MAP(10.0kPa)所需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较小(治疗后2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小剂量持续静脉泵泵注TP能有效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剂量,且未明显增加心脏后负荷,因而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加压素,用于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XM)用于预防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心血管反应的效果。方法将ASAⅠ-Ⅱ级、无异常手术麻醉史,心电图、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右美托咪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右美托咪啶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1μg.kg-1,10 min泵注完;对照组则静脉泵注等量的生理盐水。2组诱导用药均为咪唑安定0.1 mg.kg-1、芬太尼4μg.kg-1、维库溴铵0.1 mg.kg-1及依托咪酯0.3 mg.kg-1。对2组给药前、给药后、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1、3、5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插管时、插管后1 min的BP、HR与给药前、给药后、插管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右美托咪啶组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右美托咪啶组的HR在给药后、插管前,插管后3、5 min较给药前明显下降(均P〈0.01)。右美托咪啶组有1例患者给药后出现显著的心动过缓,经给予阿托品0.5 mg后恢复至正常。结论右美托咪啶能显著减轻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王坤 《矿产勘查》2014,(1):37-39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 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CHF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心力衰竭药物、强心药和利尿剂等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研究前1周停止使用血管扩张药,采用氯沙坦治疗。使用免疫定量分析仪、采用胶体金法测定2组血浆 NT-proBNP水平。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的血压(SBP、DBP)、心率(HR)、心胸比、NYHA分级(NYHAⅡ级、Ⅲ级和Ⅳ级)和血浆 NT-proBNP 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8周后SBP、DBP、HR、心胸比和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均P<0.05), NYHAⅡ级、Ⅲ级和Ⅳ级均较治疗前、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8周后 NYHAⅡ级、Ⅲ级和Ⅳ级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NT-proBNP水平可指导慢性 CHF患者药物治疗,且氯沙坦能有效地改善老年慢性CHF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酸右美托咪定用于清醒气管插管患者围拔管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准备拔除气管插管的清醒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在拔除气管插管前,行2min及30min自主呼吸试验均为阴性,观察组微量泵静脉注射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kg-1,注射时间为10min;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注射时间为10min。2组均在用药后10min拔除气管插管,拔管后面罩给氧10min,再转为鼻导管给氧,氧流量为4-6L·min-1。观察2组患者拔管前(T0)、拔管即刻(T1)、拔管后10min(T2)、拔管后30min(T3)及拔管后1h(T4)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的变化,并统计24h内拔管成功率。结果 2组患者T1、T2、T3及T4的MAP、HR、RR及SpO2均高于T0(均P〈0.05)。观察组T1、T2、T3的MAP、HR、RR均低于对照组,SpO2及T3、T4的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24h内拔管成功率为86.7%,观察组24h内拔管成功率为1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醒气管插管患者围拔管期使用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地抑制拔管反应,保持拔管前后呼吸和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涂洪强  明腾 《矿产勘查》2011,(2):37-39,4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炎性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0例≤6个月、需手术纠治的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儿均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手术。对照组术后仅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术后1 h即给予乌司他丁5 000 U.kg-1.次-1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 mL中静脉滴注,8 h 1次,连用3 d。比较2组患儿性别、年龄、体质量及术中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检测2组患儿术后1(T1)、6(T2)、24(T3)、48(T4)、72(T5)h血浆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心肌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Ⅰ)水平。结果 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及术中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后血浆cTnⅠ、IL-6、TNF-α水平的降低更早、更明显,试验组均在T5时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IL-10水平的降低却正好相反,试验组降低更慢,在T5时点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1例死于呼吸衰竭。试验组15例、对照组14例患儿随访3个月,均无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乌司他丁在婴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应用可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的释放,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