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16,(1)
目的对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经皮加压钢板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最佳内固定选择。方法选取在本院骨外科治疗过的12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组(PFNA)和经皮加压钢板系统固定治疗组(PCCP),每组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45例,并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射线暴露时间、骨折端融合率及融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PCCP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PFNA组(P<0.001),PCC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端融合率及融合时间均稍低于PFNA组,术中X射线暴露时间稍长于PFNA组,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PFNA组患者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早期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PCCP治疗组(P<0.05);经术后随访,PFNA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股骨颈钉切割3例,延迟愈合1例,髋内翻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8.06%;PCCP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股骨颈钉切割4例,延迟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1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68%。结论两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中,PFNA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且术后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较快;PCCP仅适用与稳定性A1、A2型骨折,术中出血量少,适用于手术耐受性较差患者。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目的:总结KU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护理。方法:对2008年以来26例行股骨颈粗隆间骨折手术的患者实施护理。结果: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均达骨性愈合,术后髋关节恢复良好。术后无泌尿系感染、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神经受损、褥疮等护理并发症。结论:对KU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完善术前检查、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指导肢体正确功能锻炼是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5):137-138
目的:探讨在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应用锁定鹅头钉内固定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80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方案,观察组采用锁定鹅头钉内固定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中,应用锁定鹅头钉内固定治疗方案,临床疗效更佳,患者骨折的愈合时间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11):35-36
目的:回顾性分析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因股骨粗隆间骨折接受DHS或PFNA内固定手术者223例,其中DHS组121例,PFNA组10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2~20个月,DHS组中有11例内固定失败或不愈合,PFNA组有3例发生不愈合或延迟愈合。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但术后隐性失血多(P<0.05)。两组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HS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可以获得良好效果。然而PFNA较DHS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适用于各种类型尤其是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或严重骨质疏松患者,是一种理想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PC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ur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按治疗方法将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38例,采用PFNA系统固定)和PCCP组(32例,采用PCCP系统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为(82.62±4.76)分,PCCP组为(81.49±4.29)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CP组术中出血量和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PFNA组、PFNA组下地负重时间少于PCCP组(均P〈0.05)。结论PCCP和PFNA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和对照组(动力髋螺钉),对两组围术期和并发症情况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203-204
目的:观察应用手法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术后应用抗生素及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感染及血栓,外敷接骨丹治疗。结果:手术后随访14~20个月,平均16个月。36例粗隆间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其中优30例,良5例,差1例。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配合中药外敷,骨折可以有效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取闭合PFNA内固定治疗的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不同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及术中显性失血量进行比较。结果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平均总隐性失血量是平均显性失血量的10倍以上。术后第4~5天与术后第1天、第2~3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远大于术中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主要发生在手术后的前3天,故术后前3天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化。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12):137-140
目的:比较DHS与PFNA两种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与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8例,其中28例患者应用DHS内固定术,30例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均备添加红细胞4 U术中用,DHS组术中显性失血量约(273±137)ml,术后引流显性失血量(136±38)ml,隐性失血量(239±83)ml,总失血量(793±68)ml,PFNA组术中显性失血量约(116±34)ml,术后隐性失血量(628±96)ml,总失血量(776±73)ml。两组患者显性失血DHS组明显高于PFNA组,隐性失血PFNA组明显高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DHS与PFNA两种手术方式术后显性与隐性失血量的对比,术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密切观察失血情况,特别重视PFNA术后隐性失血的观察及预防。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6):4-7
目的:探讨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06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患者随机分为PFNA组及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PFP)组,每组53例,PFNA组采用新型股骨近端内固定系统治疗,LPFP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3个月、12个月Harris评分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PFNA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卧床制动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LPFP组(P<0.001);PFNA组术后3个月的疗效显著优于LPFP组,优良率显著高于LPFP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的疗效及优良率均显著优于LPFP组(P<0.05);PFNA组患者术后未出现头颈部缩短、股骨头颈切割、髋内翻、内植物失败及股骨干骨折等严重骨科并发症,LPFP组患者中5例出现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断裂,引发髋内翻畸形,两组患者骨科并发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字2=5.248,P=0.022)。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骨折与LPFP手术比较,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卧床制动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单侧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基础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单侧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手术时间为30~60 min,平均4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40 mL,平均23.33 mL。有5例患者发生针道浅表感染,3例患者因过早负重致轻度髋内翻畸形。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个月,最短2.5个月。髋关节疗效为优5例,良19例,可3例,优良率为88.89%。结论闭合复位单侧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安全性高、操作损伤小、技术要求简单、易于推广、避免二次手术及患者与家属容易接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内固定手术的高龄合并有基础疾病的体弱患者。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29):119-123
目的:比较PFNA与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6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股骨近端与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信封法随机分为髓内钉-螺旋刀片组(PFNA组)与锁定钢板内固定组(内固定组),各60例。术后72 h,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超声检查患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及褥疮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前后,PFNA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平均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手术输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输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内固定组明显缩短,负重时间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肺部感染率、脑血栓形成及褥疮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螺旋刀片钉系统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和粗隆间骨折对髋关节功能影响相当,但PFNA内固定方式具有微创、损伤小、术后愈合快、术中及术后临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临床疗效优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4):44-45
目的:研究DHS和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2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DHS组与解剖型锁定钢板组,每组各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与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解剖型锁定钢板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型锁定钢板与DHS均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不过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可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同时还可控制引流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31):6-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钛板(PFLCP)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系统(PFNA)治疗老年性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研究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患者7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组与PFLCP组,每组各38例。观测指标包括: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21个月。与PFLCP组比较,PFNA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手术方式治疗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6,(14):37-38
目的:探讨应用PFNA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显性与隐性出失血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4月-2015年4月应用PFNA治疗的8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第1、2、3天HCT和Hb的变化,依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及骨折分型进行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PFNA治疗术中显性失血(106.23±18.76)mL,隐性失血(596.36±138.63)mL,总失血量(702.59±155.39)mL,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3型骨折患者隐性失血明显高于A1、A2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内固定虽是微创治疗,术中显性失血较少,但术后的隐性失血量可为显性失血的4~5倍,应特别重视术后的患者的失血情况观察,指导临床输血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并节约用血。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2):121-123
目的:探讨在平卧位牵引床与侧卧位普通床下应用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3年4月本院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57例,其中采用平卧位牵引床患者35例,普通手术床健侧卧位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失血量、切口总长度、术后骨折复位程度以及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616个月,平均12.8个月;两组术中显性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卧位组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平卧位组(P<0.05);复位程度上,平卧位组优于侧卧位组(P<0.05)。结论:侧卧位及平卧位均适于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实践中可根据手术医师及患者的个体特点选择应用,侧卧位更适合身材肥胖、下肢短缩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