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赣南客家围屋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下的文化遗产。本文从赣南客家围屋的起源、客家围屋的相关类型和分布研究,并从自然形态、建筑模型、空间布局、房屋功能性、围屋装饰艺术和文化传承六个方面对客家围屋的艺术特征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2.
熊志嘉  麦恒 《江苏建筑》2015,(2):1-3,10
基于历史的脉络,同时从人文和科学的角度探讨了客家围屋建筑功能、形象和技术的部分特点。结果发现,客家围屋从建筑功能上同时满足客家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从建筑形象的角度,圆形客家围屋符合等周定理--同等建筑建材下可获得最大的内围面积,同时受到的风阻与其他形状的围屋相比也是最小的;从建筑技术的角度,就地以土为建筑材料也彰显了客家先人的智慧,而对围屋的细节——内部楼梯结构的力学分析则表明楼梯出挑符合重心与稳定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赣南客家围屋与徽派民居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中国民居建筑,二者存在一定相似性,同时也存在差异。文章从历史发展、规划选址、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四个方面分析比较二者异同,进一步了解客家围屋与徽派民居的建筑风格与文化特性,总结未来民居建筑设计与发展的启示,为传统建筑文化传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客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一支,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及与之相协调的园林景观展现了客家人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独特的造园艺术。根据对赣南围屋大量的实体调研,通过园林中山水、植物与建筑的关系将赣南地区客家围屋园林分为自然型和人工型两大类。文章用实例阐释不同类型的特征,总结出围屋造园艺术尊重自然、巧于因借;生产实用、粗率豪放;借物言志、寓意深远的特点。通过对客家围屋造园艺术的研究,希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体系。  相似文献   

5.
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的一类非常有特色的防御性民居建筑.本文就客家围屋在客家民居中的地位以及客家围屋出现的时间与客家人形成的时间进行简要的关系论述。  相似文献   

6.
刘思思  余磊 《住宅科技》2013,(10):16-18
客家围屋是客家先民辗转迁徙,将中原建筑带到东南沿海并历经千百年演化而锤炼出来的我国南方传统民居建筑。客家围屋不仅传承了中原传统建筑文化,还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演化成适应当地环境条件的围合式群居建筑,客家围屋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多种文化形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是我国民居建筑中的一支瑰宝。通过对客家围屋的建筑文脉研究,分析了它的发展脉络、文化传承,研究了客家围屋中蕴含的宝贵文化价值,为保护客家围屋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广西贺州江氏客家围屋特色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贺州地处南岭走廊中段,是广西客家民系的重要居住地之一。贺州客家围屋是客家人聚居的场所, 围屋聚落展现了客家在适应环境,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从选址、规划、营造技术、装修、审美等各个物质环境空间方面的素养;同时,亦容纳包含了贺州客家人的哲学世界观,贺州围屋聚落可以说是贺州客家的精神庇所。了解和揭示贺州客家围屋聚落的外在形制和内在成因能对广西客家建筑文化形成有效补充也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嗣介 《华中建筑》2003,21(6):99-105
位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州,是赣、闽、粤三角区最大的客家聚居地。龙南县关西镇的新围,是赣南现存诸多客家围屋中最著地方特色的一座清代围屋民居。其建筑功能与文化理念的融合;传统思维与改革观念的协调;艺术感受与生活实用的结合;宫事构筑与休闲活动的同步,使占地面积12208m^2的新围内外建筑,成为集军事防卫与生活起居完美结合的一座围屋民居,至今散发出古老丰富客家文化历史的阵阵郁香。  相似文献   

9.
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记忆中的那首童谣,穿过尘染的光阴,带我们走进贺州市莲塘镇,一起领略那座奇异而神秘的江南"紫禁城"——江氏客家围屋。江氏客家围屋地处广西贺州市莲塘镇,其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围屋分南、北两座,相距300米,呈掎角之势。占地面积23亩,四横六纵,有厅堂9个、天井18处、厢房132间。围屋建筑为方形对称结构,四周有3米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合理,形成一体;厅与廊通,  相似文献   

10.
梅州市坐落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山区,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中心.客家远祖为避战乱灾祸,一路逶迤而来,最后栖身于五岭以南的山区.他们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结合中原建筑形式与风格,并赋予其较强的防御功能,于是营造出一种风格独特的建筑群落--梅州客家围屋.如今,此类房屋少有建造,现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多是有六、七十年以上历史的老屋.时间把围屋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给老屋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杨星星  赖瑛 《华中建筑》2008,26(4):83-90
该文以从化吕田地区现存广府围屋和客家围屋田野调查所取得的资料为基础,归纳总结了此两类型围屋的平面布局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流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该文结合肇庆堂的总体布局以及单体空间构造和建筑细部的装饰工艺,旨在说明肇庆堂在继承传统客家建筑文化及建筑技艺的基础上,巧妙地将中式客家围屋③和西式洋楼的建筑艺术相融合.肇庆堂拥有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魅力,堪称客家民居中的一束奇葩.  相似文献   

13.
桂东南客家民居的类型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南是广西最主要的客家聚居区,相应的客家民居类型可分为基本类型、发展类型、变异类型和相关类型四大类,其中基本类型有堂屋和横屋,发展类型有堂横屋、围龙屋、围楼、围堡和围村,变异类型有传统变异和洋式变异,相关类型有祠堂和碉楼,各种类型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关联,并共同塑造了桂东南客家民居的围合性、对称性、向心性、秩序性和匀质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粤东梅州客家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围屋式民居,明朝成化年间开基的南口镇的侨乡村,在1.5km2的范围内就分布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百年客家围屋,是围屋聚落最密集的乡村之一。同时这里建筑类型丰富,有民居、祠堂、学塾、庙宇等,民居建筑中又有围龙屋、杠横屋、华侨大屋、别墅洋楼等多种形式。其建筑布局和营造在节约土地、灾害防御、建筑功能和空间营造等方面均体现处独到的科学和艺术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借鉴和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福建西部(简称闽西)因客家的聚居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是在客家文化和闽西地理环境的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物质空间,对其进行研究可填补福建传统村落区域群体类型的研究空白,并促进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利用。【方法】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空间分维值和边界形状指数2种空间形态分析方法,通过民居类型、地形坡度、海拔高度、河流特征、村落空间、村落形态等村落特征信息,对闽西138个客家传统村落进行群体性研究。【结果】发现闽西客家传统村落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呈现地理空间分异状态。并从3个方面进一步揭示客家文化与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特征的关联性:村落对自然环境空间的被动适应体现了迁徙属性;村落空间的高致密化体现了移垦属性;村落形态的强凝聚性体现了宗族属性。【结论】揭示了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和形成逻辑,为福建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利于推动福建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从单一保护向区域群体保护的发展,并构建一个均衡的闽西客家传统村落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卢倚天 《华中建筑》2009,27(8):192-195
该文选取了赣南围屋和闽西土楼中规模相当的燕翼围和怀远楼,作为赣南与闽西的众多围楼防御性建筑的代表,对这两支客家民居中的奇葩进行了防御空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星星  赖旻 《华中建筑》2012,(1):159-164
增城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广客民系杂居地。明末清初之际,粤东及其他地区客家人开始大规模迁入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地区。同时,客家人也将其原居地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到了这里。在之后的几百年当中,增城客家围龙屋的后围龙发生着由半圆转为直线形的悄然变化,建筑装饰风格呈现广府化特色。该文基于对增城客家围屋广泛的田野调查资料,对客家围龙屋在增城的发展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仕元  马晓 《华中建筑》2014,(5):178-182
伴随着城市化热潮,地域特色与文化韵味在城市建设中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情景下,客家文化和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关于客家建筑的研究成果中理论论述居多,而传统住宅的成型是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地域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该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建筑内外空间入手构建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上杭具体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把客家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家族制度、社会文化与住宅的空间联系起来,研究上杭客家民居合院式住宅的空间组织,解析在上杭特定地域中客家民居的特色和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居住文化。  相似文献   

19.
闽西客家民居的形态成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闽西的地域特点、客家人的文化思想等诸多方面对闽西客家建筑诸多形态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客家建筑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高度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深刻地反映了客家先人对所处客观生存环境适应、利用和改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