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所周知,一级方程式赛车的竞争十分激烈。这不仅是对车手的严峻考验,同时也是对赛车零部件的严峻考验。当车速达到350公里每小时的时候,引擎的速度将高达19,000转每分钟,回转力可达4公斤,制动盘温度将超过1,000摄氏度。这无疑是对赛车关键部件的终极挑战——在这样的条件下,普通汽车的零部件将遭到严重的破坏。而在顶级竞争的F1赛事中,绝不允许出现任何闪失。  相似文献   

2.
国外新型PVC/NRB热塑性弹性体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大华  杨世元 《兰化科技》1995,13(1):24-29,70
详细介绍了国外近年来PVC/NBR热塑性弹性体取得的进展,并从材料的配方组成和力学性能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获得高强度、低蠕变、耐热、耐低温;高弹性、高耐磨和柔韧性好的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技术关键是将第三组份适度引入到共混体系中,而获得低压缩永久变形热塑性弹性体的技术关键是将共混物深度交联。通过对国外技术进展的论述,对我国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据US 7189764介绍,题述弹性体组合物包括有一特定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一种有机过氧化物,交联助剂和发泡剂。将此组合物加热,即可得到交联的泡沫体。该泡沫体密度为0.05~0.20g/cm^3,膨胀比为8~15,压缩永久变形为30%~60%,抗撕裂强度为1.5~2.5kg/cm^2,无表面粗糙现象,耐热性好。  相似文献   

4.
位于英国Heanor的Umeco公司于2012年4月19日报道,该公司参加开发回收复合材料及亚麻增强复合材料产品项目,包括为Umeco公司所产LoLa—DraysonB12/69EV,这是一种为全电动原型赛车所制造的零部件。在赛车行业方面,展示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潜力。  相似文献   

5.
以主链为氯化聚乙烯(CPE),支链为丙烯酸-2-羟基乙酯(HEA)的羟基官能化接枝聚合物CPE-g-HEA为主要原料,通过共混方法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进行反应制得一种新型热塑性弹性体。本文以FTIR、DMA及应力/应变曲线对该聚合物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PE—g-HEA的合成温度、氯含量对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E-g-HEA/TDI共混物与CPE和CPE-g-HEA相比拉伸强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外聚氨酯热性弹性将发展的历史沿革,目前主要品种,大制造公司,所用原料,生产方法,成品性能,应用范围和发展方向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7.
PVC/NBR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动态硫化方式制备的PVC/NBR老化前后制品力学性能与重复加工后PVC/NBR制品老化前后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发现所制备的PVC/NBR共混体具有热塑性,同时对PVC/NBR热塑性弹性体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谢锋 《塑料加工》2007,42(4):41-44
本文以新型聚烯烃弹性体POE为增韧剂,以玻璃微珠、nano-CaCO3为增强剂,将传统的弹性体增韧方法和新型的纳米粒子增韧增强手段相结合,利用双螺杆挤出机,通过熔融共混工艺制备了聚丙烯(PP)/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POE)/无机粒子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三元复合材料的的断面形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氟碳弹性体     
氟碳弹性体是带有碳-碳主链的含氟交联无定形聚合物。它们能在今天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起源于50年代初期对优异耐热和耐化学性的弹性体的军用需要。O55年,M.W.Kellogg公司生产了一种VDF(Vinylidenlfluoride)和CTFE(Chlorotrifluoroethylene)的无定形共聚物,商标是Kel-F。50年代后期,DuPont和3M公司开发了VDF和HFP,的共聚物,商标分别为Viton和Fluerel。今天,供应商可提供一系列不同的氟碳弹性体,主要生产商有3M(Fluorel)、DuPout(Vito)、Ausimont(Tecnoflon)、Daikin(Da-el)和AsahiGlass(Aflas)。…  相似文献   

10.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弹性体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预聚体法合成了一系列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弹性体,研究了组成比例对PU/PA复合弹性体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酸甲酯的比例在一定范围内时,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材料的力学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而将丙烯酸甲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混合加入聚氨酯中,形成的复合弹性体的力学性能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吴驯 《现代橡塑》2004,16(12):20-21
LWB Steinl有限公司去年达到了创纪录的销售额,这应该感谢市场对该公司最新的C系列注射成型机的广泛需求,这种注射成型机既能处理热塑性弹性体又能加工胶料。2004年4月20日在Rapra Technology有限公司总部举办的橡胶机械展会上,展出了Steinl公司的VCE500/160型机械和SignmSoft 3D加工模拟软件。  相似文献   

12.
肖岩  曹文  杜荣昵  傅强 《塑料工业》2004,32(12):11-13,18
研究了PP/EPDM/纳米弹性体粒子(ENP)三元共混体系的脆韧转变行为。结果表明,与PP/EPDM二元共混物相比,三元共混物的脆韧转变可以在EPDM质量分数较低的情况下发生;在橡胶总质量分数相同的情况下,三元共混物有更高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有一定提高。从脆断样条的扫描电镜照片观察到,在相同EPDM质量分数下,PP/EPDM/ENP三元共混物中的EPDM粒子明显细化,分布均一,粒子间距减小,这是脆韧转变提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丙烯腈-T二-苯乙烯3元共聚物/丁腈橡胶(ABS/NBR)热塑性弹性体(TPV),研究了硫化剂种类及用量、NBR中丙烯腈含量、橡塑比、增塑剂等对TPV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丙烯腈较高的NBR制备的TPV综合性能优良,在试验范围内硫黄用量1.5份为宜。适量的增塑剂可以降低TPV硬度,但会导致拉伸性能下降。实验表明,TPV重复加工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硬相粒子(PS)与弹性体(CPE)增韧聚氯乙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波  李应华 《中国塑料》1994,8(4):27-33
将最新的硬相增韧技术与传统的弹性体增韧方法相结合,对聚氯乙烯树脂进行改性,制备了综合性能优异的PVC/CPE/PS三元合金材料,其具有高韧性、高强度的特征,并能改善CPE增韧PVC时,耐热性,加工流动性变差的缺点。本文探讨了其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增韧机理。  相似文献   

15.
聚氯乙烯/废胶粉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反应加工技术制备了聚氯乙烯/废胶粉热塑性弹性体,并就实验工艺,增容剂种类及用量,增塑剂DOP用量,废胶粉粒径及用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对增容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反应加工时间存在一个最佳值;NBR,CPE均可作为该热塑性弹性体的增容剂,两者并用时其增容效果较好,含有硫黄的NBR混炼胶效果更好,聚氯乙烯/废胶粉质量比为40/60-60/40时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6.
聚烯烃弹性体对硅橡胶的共混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硅橡胶/聚烯烃弹性体(POE)共混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相形态。结果表明,硅橡胶/POE共混物为两相结构,POE的加入能有效地提高硅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动态硫化法制备了粉末丁苯橡胶(PSBR)/聚乙烯(PE)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TPO),研究了共混比、硫化体系、填料种类及用量、加工工艺对共混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SBR/PE共混比为60/40并采用传统硫化体系、白炭黑作补强剂时,TPO综合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8.
对EPDM/PPTPV的反应控制及反应控制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VD),酚醛树脂(VP),硫黄(Vs)体系均适宜作EPDM—E/PPTPV的硫化体系,而VD硫化体系在交联EPDM—D/PPTPV时有较快的硫化速度。TPV的反应速度随ENB含量、乙烯含量、DCP用量的增加而加快,也随反应温度和转速的提高而加快。在研究范围内,由反应温度引起的速度对力学性能的贡献最大,其次为转速引起的速度,再次为交联剂引起的速度,且3因素引起的速度与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之间有最佳值。  相似文献   

19.
根据非弹性体增韧机理,研究了以马来酸酐接枝PP作为PA6和PP共混制备PA/PP合金的相容剂,对金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容剂大大改善了合金的形态结构,使合金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且得到综合性能优良的PA6/PP合金。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动态硫化法将HDPE和三元乙丙胶共混制备热塑性弹性体,并有它改性HDPE,然后进行模压发泡,主要探讨了工艺条件、组份及用量等对发泡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发泡温度为180℃,发泡剂用量为1-2phr份,橡塑比以15/85为好,填充20phr赤泥后,发泡体的力学性能提高较大,模压压力对发泡体的性能无明显影响。所制泡沫塑料的密度为0.2-0.3g/cm^2,性能良好,可望用作特殊结构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