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8.
复合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锡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采用微乳液法(辛基酚聚氧乙烯醚+正己醇/环己烷/水组成的微乳液体系)和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镁与铈、锌、锆复合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锡颗粒,通过热分析(TG-DTA)、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测定(BET)、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光谱(Uv-Vi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制备的产物均为金红石结构,微乳液法制备的颗粒较后者具有较小的晶粒粒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紫外吸收边;复合掺杂后,样品的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样品的紫外-可见吸收发生红移;其中,镁-铈复合掺杂的样品具有最小的晶粒粒径和最大的比表面积,分别为4.53nm和78.50m^2/g;复合掺杂能够抑制二氧化锡颗粒生长,增大其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9.
10.
11.
在微乳液中制备出色氨酸-银纳米微粒,并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红外光谱(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XRD结果表明,色氨酸-银晶粒的平均粒径为27.8nm;从AFM可以看出,色氨酸-银纳米微粒分散性较好;红外可见光谱表明,色氨酸中-COOH,-NH2以及吲哚基上的氮对银(Ⅰ)有直接的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核桃蛋白(WalPI)和低聚半乳糖(GOS)为原料,采用pH循环-超声联合制备WalPI-GOS,并将其与茶油混合,制备Pickering乳液。通过FTIR、粒径分析表征WalPI-GOS的结构、粒径分布,通过荧光吸收光谱、DSC和内源荧光光谱等测定WalPI-GOS的游离巯基含量、热稳定性和表面疏水性(H0),测定Pickering乳液的粒径、显微结构和流变特性,考察m(WalPI)∶m(GOS)在10∶0~10∶5变化时,WalPI-GOS颗粒特性及Pickering乳液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m(WalPI)∶m(GOS)=10∶4时,WalPI-GOS和Pickering乳液具有最佳的性能。WalPI-GOS的平均粒径为82.08 nm,Zeta电位为-52.37 mV,乳化活性(EAI)、乳化稳定性(ESI)为31.12 m2/g和4346.35 min,表现出良好的乳化性和稳定性;WalPI部分疏水基团被包埋于WalPI-GOS分子内部,降低了H0(840.81 a.u.),提高了游离巯基含量(8.78 μmol/g)和熔融温度(93.74 ℃);WalPI与GOS的复合改变了WalPI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形成以β-折叠为主的二级结构,WalPI与GOS通过氢键、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形成紧密的网络结构;Pickering乳液粒径仅为5.24 ?m,液滴均匀分布,形成了弹性凝胶网络结构;当剪切速率为0.1 s-1时,具有最高的表观黏度1.06 Pa·s。WalPI与GOS间的高交联密度,增强了Pickering乳液的凝胶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酪蛋白酸钠和燕麦β-葡聚糖通过美拉德反应形成的聚合物(Maillard Conjugate,MC)来作为稳定玉米醇溶蛋白(Zein)的涂层。通过反溶剂共沉淀制备出以玉米醇溶蛋白包埋α-硫辛酸(alpha-lipoic acid,LA)为内核,以美拉德聚合物为外壳的复合纳米颗粒(LA-Zein-MC nanoparticle)。研究发现,复合纳米颗粒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玉米醇溶蛋白和α-硫辛酸的质量比为25:1,玉米醇溶蛋白和美拉德聚合物质量比为1:2.4。制备所得的复合纳米颗粒粒径为235.4 nm,zeta电位为-32.1 mV,PDI为0.144。最大包埋率为58.79%。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DSC)表征方法验证复合纳米颗粒形貌光滑,α-硫辛酸被包埋在复合纳米颗粒内部,α-硫辛酸以无定型形式存在。稳定性测定表明该结构的复合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的盐稳定性、pH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对疏水性活性物质的包埋运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综述了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并对微乳液的配制及制备中影响纳米微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以吐温80和变性淀粉为乳化剂,将β-胡萝卜素制成水溶性乳液,比较两种乳化剂制备乳液的光、热稳定性。结果发现,两种乳液在光照条件下稳定,但对热的稳定性有一定差异,吐温80制备的乳液热稳定性较差。显微照片和乳液粒径分布可知,吐温80乳液较纯胶乳液稳定。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溶液)/Triton X-100/环已烷/正戊醇反相微乳体系,制备出了粒径分布均匀、尺寸在10~30 nm范围内的CaCO3纳米颗粒. 对不同w0、反应物浓度、陈化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最佳的反应条件. 所得产物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相比, 微乳液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全面地讨论了微乳液中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微乳液法的特点及其在陶瓷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纳米β-磷酸三钙(纳米β-TCP)在骨组织工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探索了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β-磷酸三钙,比较了两种反应体系制备纳米β-TCP的优缺点。以Ca(NO3)2·4H2O/(NH4)2HPO4为反应体系,通过控制pH值可制得纳米β-TCP,平均粒径328nm,但粒径分布不均匀,呈现双峰。在CaCl2/Na3PO4的反应体系中加入聚乙二醇(PEG)作分散剂,调节PEG/Ca物质的量比和PEG相对分子质量,可制得粒径分布均匀的纳米β-TCP。X射线衍射(XRD)、粒度分布和透射电镜(TEM)的测试结果表明,当PE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 000,PEG/Ca物质的量比为4,900℃下煅烧3h,制得的纳米β-TCP平均粒径289nm,形状大小均一,无双峰分布,样品符合骨组织工程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Ti(OC4H9)4,H2C2O4-2H2O和BaCl2-2H2O为原料,在水溶液/辛基酚聚氧乙烯(9)醚/正己醇/环己烷反相微乳液体系中制得了前驱体BaTiO(C2O4)2-4H2O.在700℃煅烧前驱体BaTiO(C2O4)2-4H2O4h分别制得直径约为40~80nm的BaTiO3球形纳米粒子和长约180~300nm、直径为50~80nm的BaTiO3纳米棒.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Fourier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表征了所制备的BaTiO3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BaTiO3纳米粒子大小均匀,属立方相,具有单晶结构.改变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能控制BaTiO3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