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世博公园实施方案基于塑造城市尺度空间的出发点,对景观空间进行了新的探索,为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答思路。空间是物质元素的排列组合综合体,即具有物质性;同时,空间也是构成元素之间对话的外在表现,即具有非物质性。从空间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两个方面剖析了世博公园景观空间的设计构思以及空间语言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上海鲁迅公园空间构成变迁及其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上海鲁迅公园按照清代初期设计阶段及设计实施阶段、中华民国前阶段及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革”前后的6个阶段,从山形水系、设施、园路及功能分区4方面对其空间构成的变迁过程及其特征进行了考察.明确了,公园自清代开设至中华民国时代:采用园界设置湖岛,中心及扩建区域设置体育设施为主,周边设置修景设施等为辅,园路以入口环路加回游式主环路的体育兼风景公园的空间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时代,由于公园的利用形态发生了转变,其空间构成产生了以下的变迁:采用的是中心设置“一池(湖)三山(岛)”、由北向南设置山体,湖面两侧设置以文化纪念设施为主,周边设置修景设施、修养设施等为辅,园路为入口环路加网状环路的纪念性文化休息公园的空间构成.  相似文献   

3.
戴代新  刘颂  张桐恺 《风景园林》2019,26(8):95-100
为了建立上海近代公园文化服务指标体系 , 探究上海近代公园文化服务价值与空间分布规律,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MA),采用 SPICED 指标框架建立针对上海近代公园的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自主开发的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 APP 收集、分析公众对文化服务的评估意见,对复兴公园不同文化服务类型、文化服务和使用者、文化服务和公园景点空间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复兴公园作为近代公园,其文化服务主要体现为休闲游憩,历史遗产价值公众认知度不高;文化服务的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公园景点空间类型与文化服务存在相关性;某些文化服务之间存在正、负两面的相关性;最后提出对近代公园更新发展策略的思考。研究基于 PPGIS 技术提高了上海近代公园保护工作的公众参与度,将文化服务评估应用于空间规划具有新意。  相似文献   

4.
5.
自上海开埠后,因西式公园移植租界而带来了强烈的中西文化碰撞.它既开启了近代中国园林史上的转折篇章,同时作为社会发展的侧推力,也影响了整个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进程.笔者分别就租界公园的规划布局、造园手法和元素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这类以殖民文化传播为初衷的历史产物于近代上海园林及社会的双重意义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6.
上海临江公园位于宝山区友谊路,临江濒海,总面积为6.87hm2,是两次淞沪抗战的战场遗址.公园中设有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陈化成纪念馆、宝山烽堠碑等人文历史景点.公园通过运用多种园林造景手法,把山水、建筑、雕塑、植物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长江互为借景,形成了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具有江南古典园林风格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7.
湿地是目前地球上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相关的三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湿地在上海城市郊野公园的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上海郊野公园最重要的生态景观内容之一,拥有湿地景明的上海郊野公园规划占到总规划个数的50%以上。郊野公园湿地的规划和建设,需充分地考虑到湿地相关的景观规划,发挥湿地的景观联通功能、净水功能、碳汇功能、生物保育功能圾旅游娱乐等生态服务功能。这也是上海郊野公园设计和建设在湿地环节上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逐渐进入存量规划的阶段,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日益受到重视,文档工作则是其中基础性的环节;本文指出文档工作管理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隔阂;通过分析国内外城市文化景观文档工作研究现状以及文化景观特征,提出由"源"、"存"、"用"构成的动态循环的城市文化景观文档工作过程;指出文化景观信息包括描述性和说明性信息,借鉴亚历山大的"空间—事件"模型架构描述性信息的分类框架,依据保护规划流程构建说明性信息的分类框架;最后以上海复兴公园为对象,分析文档工作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探讨信息开放共享的上海近代公园信息系统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及其概念之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邓毅 《中国园林》2003,19(12):51-53
总结回顾了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过程,指出了城市生态公园对于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意义,在分析了城市生态公园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生态公园的明确概念。  相似文献   

10.
秦启宪 《中国园林》2005,21(2):35-36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上海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得与失.提出构建以乔木林为主体的上海城市公园绿地的总体构思,引入国际先进设计理念,结合上海实际,注重历史保护和文脉延续,体现生态园林特点,创造新意境,合理利用有限空间,形成上海城市公园绿地特色.  相似文献   

11.
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现阶段的城市转型发展趋势,解决"城市病"等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城市双修"的概念,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内的老旧空间则成了实践"城市双修"理念的重要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公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将城市修补理论应用于老公园改造中十分必要。对上海3个老公园(昆山公园、凉城公园和世纪大道沿街植物园)的改造实践进行了研究。老公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陈旧、绿化缺乏养护管理、功能布局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道路布局不合理且状况不良、空间开放性差和文化精神内涵丧失。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城市修补理论,总结了多种改造措施,包括修缮基础设施、提升绿化环境、完善道路结构、整合功能空间、增强开放性以及丰富精神文化内涵。最后对城市修补理论在上海老公园改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上海大型公园 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手机信令大样本数据中提取的上海32个大型公园游客出发、抵达、离开时间和居住地坐标等数据信息,解析公园游客时空行为,利用行为特性在公园使用中的表征将公园进行分类:基于公园的游客来源地(以下简称"客源地")覆盖范围划分为服务公园周边区域的局地类和服务市域的广域2个大类;基于不同时段客流量分布趋势的均缓与集中特性,划分局地均缓、局地集中,广域均缓和广域集中4个中类;基于客源地核心形态紧凑与松散的特性,将4个中类分为局地均缓紧凑、局地均缓松散等8个小类。分别通过8类公园的时空指标——客源地面积、核心聚集面积、游客居住地至公园的人均OD和高峰开始与持续时间,对每类公园特征进行了量化描述并对其成因进行了解析。将基于游客行为的"公园利用类型"与基于资源供给视角的"公园规划类型"分类结果进行比对,发掘产生公园定位错位的原因,并对公园的规划管理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赵晶  傅凡  陈然 《风景园林》2021,28(3):121-125
城市公共园林是城市中一类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城市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历史上的公共园林是现代城市公园产生的基础,早期的城市公共园林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首先,结合实例,梳理和归纳了城市公园雏形,并总结为3类,即私人宅园面向公众开放、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化,以及城市中由私人直接设计建造的城市公园;其次,分析了城市公园出现的原因及其驱动力,包括启蒙运动与民主思想的推动、空气污染与居住环境恶化、法令法案的政策影响、学者倡导及理论研究的促进等;最后,阐述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从"公共性"视角,回顾西方城市公园从萌芽、出现到发展的过程,园林逐步开放,不再只为少数权贵阶层服务,逐渐面向普通大众,考虑每一个民众的利益,彰显了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共开放空间游憩规划标准的最主要差异在于游憩设施分类系统及其配置指标,内地《公园设计规范》关于游憩设施分类标准相对较粗,只有人均公园陆地面积、不同陆地面积的公园设施类型用地比例以及停车位3项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园设施大类上的配置要求,缺少对游憩设施类型及人均用地和类型指标等细致、具体的规定,未对不同规模公园的游憩设施类型配置差异进行规定。现有指标主要源自经验的总结,在公园游憩设施类型与居民游憩需求对应关系上缺少具体、科学的配置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而香港的公园设计标准在地域性、安全性等方面更加详尽,增加了设计风格和针对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设计要求。适应需求、分类设置、复合使用、已建公园和新建公园区别对待等是对上海公园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启发。  相似文献   

15.
姜省  蔡凌 《中国园林》2012,28(4):92-95
公园是近代出现的新型城市公共空间.广东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方,公园建设比较发达.首先,以史料收集为基础,系统地研究了近代广东城镇公园的建设管理、分类及造园理景方法,认为中西合璧的空间布局与景观配置是近代广东城镇公园的特色.最后总结近代广东城镇公园比较发达的原因在于近代社会风气的变革、新生活运动的推广以及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大力推动.  相似文献   

16.
何仲禹  李岳昊 《中国园林》2020,36(10):45-50
探索从微观个体的角度揭示居民对城市公园的使用行为特征及其时空影响因素。选取上海中环线内130个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德地图API、高德位智等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数据,获取公园使用情况的时空特征及描述公园环境属性的因子,运用计量方法考察了影响公园使用量的因素。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公园在使用时间特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公园面积、公园内餐饮设施、公园步行可达性、公园距市中心和最近地铁站距离对公园使用活跃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给城市的公共安全、卫生与健康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采用总结归纳法阐述了19世纪后期西方国家的城市化导致疫情暴发的历史现实,解读了疫情触发的城市公园改革,发现城市公园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应对疫情时,城市公园中的自然要素可作用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者本身,从而对传染性疾病起到抑制作用。在社会防治过程中,城市公园可通过提供户外绿色空间、作为搭建临时医疗场所的场地,以及进行公园运行管理等方面对疫情防治起到支持作用。再通过历史文献分析法和引用论证法加以分析,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文  王伟峰  杨建军 《中国园林》2023,39(9):106-112
当前,对城市森林公园美景度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及要素量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对访客群体差异性及其机理研究不足。以南昌市瑶湖郊野森林公园为例进行景观美景度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分层选取4种类型40个景观样本,分别进行大众群体评价和设计要素细分。以正态分位数法计算每个样本的美景度值(SBE)。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法和最佳子集分析法,分别建立美景度值和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型,结果如下。1)从类别看,美景度排序为:道路景观>建筑及小品景观>水体景观>植被景观。2)10个评价因子均与景观美景度显著相关,其中“设施协调感”关联性最强。3)评价因子对美景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设施协调感>空间尺度感>场景均衡性>画面联想性>景观主从性>形式统一感。4)不同性别群体对比,女性评价均值高于男性,离散系数低于男性。5)不同居住地和受教育程度对景观审美均产生影响。结论表明,公园环境美景度与研究所界定的景观设计评价因子有直接关联,但不同的评价因子对美景度的影响程度不同。6个评价因子对环境营造和设计方法有着直接的启示意义。通过逐...  相似文献   

19.
主题公园在规划设计和建造上,通过对景观的价值取向、社会性、实用性、科技性、生态性、及各要素协调平衡的运用,使主题公园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得以充分的体现,并不断的完善和发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