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正日本园林深受中国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借鉴中国造园理论和技巧,吸收了禅宗思想和宋儒理学。造园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日本的造园师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写意"风格,自成体系的"枯山水"园林。日本园林艺术的特点日本园林深受中国唐宋山水园的影响,借鉴中国造园理论和技巧,吸收了禅宗思想和宋儒理学。造园上虽然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自然式风格,但日本的造园师根据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创造了独特"写意"风格,自成体系的"枯山水"园林。  相似文献   

2.
熊川  金荷仙  李胜 《风景园林》2021,28(5):114-119
代表日本园林的枯山水以其丰富的"禅宗"内涵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但有关枯山水造型演变过程中的主要推动因素,以及后期"禅宗枯山水"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及缘由的研究颇为不足。通过归纳总结相关文献与古籍可知,尚无证据表明枯山水造型在远古至近现代演变过程中与禅宗具有必然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却在近代以后由于日本文化政策及相关学者推崇等因素而变得愈加紧密。探究枯山水造型演变、书面表达及其禅宗内涵的解读缘由与时代背景,对枯山水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区自然与文化的差异导致了园林风格的多样性,中国与日本在地理特性上有着本质不同,产生的民族文化与传统社会结构也出现差异,从而衍生出同源不同象的园林发展。文章选取了中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江南园林,与日本山水园林中风格迥异的池泉园和枯山水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中日两国自然环境与人文传统,旨在探讨两种因素对传统园林中叠石理水的影响和表现。  相似文献   

4.
枯山水庭园是日本园林的独特形式,为了探索日本枯山水庭园的营造动机和思想渊源,结合文献和实例,通过分析枯山水庭园的营造背景、所在寺院的宗派特色及其在寺院中的位置,指出其与日本禅宗的联系;进而对其出现的佛教思想和禅宗典籍的研究,推断《维摩诘经》经义对枯山水景观的营造有重要影响。对照经本的经义及注疏,发现枯山水庭园所表现的大千世界、般若正见、宴坐修行等象征特点皆在《维摩诘经》中能够得到印证,因此《维摩诘经》经义是枯山水的重要意向来源。  相似文献   

5.
日本园林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宇江 《中国园林》1994,10(3):60-61
“枯山水”一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11世纪末)桔俊纲编著的《作庭记》,书中写道,“于无池无水处立石之庭园”,这取自周礼论中的”山泽无水谓之枯”之意。 日本平安时代的枯山水形式,有断臂悬崖、荒坡野岭,散置数石或叠石造山,并作为寝殿造园林的一部分、到了镰仓时代,枯山水一词在《源平盛衰记》中成了“乾山水”或”乾泉水”了。著名的西芳寺庭园便是最早期枯山水形式的写照。到了室盯时期,社会上具有文化的阶层从朝庭贵族转到了禅宗僧侣身上。  相似文献   

6.
日本名园—枯山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山水是日本园林中所特有的一种形式,为中国园林所未见。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片砂滩,几块石头,潇洒利落,内含丰富,具有无限迷人的魅力。这种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的书院庭园和龙安寺方丈的石庭,被合称为宝町时期枯山水园林之双壁。  相似文献   

7.
枯山水是日本庭院设计的精华,本文从枯山水的含义、设计哲学出发,浅谈日式庭院设计引申出的断舍离生活哲学和禅意理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宋代山水画对日本造园产生深刻影响的普遍认识,以具有代表性的京都大德寺大仙院中山水画式枯山水庭院为研究重点,挖掘山水画在日本的传播融合与造园者的生平经历。通过文献考证、现场调研,结合流传画作与绘画理论,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测分析宋代山水画对日本大仙院枯山水营造的影响,以期探索一种从"画意造园"视角研究日本传统园林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禅的思想在镰仓时代传到日本(中国宋朝),枯山水盛行于室町时代,这种独特的日式庭园也被称为禅的庭院。禅的庭园拥有其他庭院不可比拟的精神性,枯山水精神可归结为"清""静""和""寂",在尺寸之土展示意象化的山与水,从而摆脱了四季的荣衰,实现永恒。这种看似无心实则精心的造园手法其实更是对短暂人生的思考。论文以禅的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及其基本观点和美学意境为切入点,逐层分析禅的文化如何影响日本枯山水庭院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日本庭园源自中国秦汉文化,至今中国古典园林的痕迹仍依稀可辩,是东方园林体系的一个分支。中国园林从模仿自然山水向文人山水过程中,日本园林逐渐摆脱开诗情画意和浪漫情趣,走向了枯、寂、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柳燕 《中国园林》2012,28(3):81-83
以日本古典园林代表为例,研究枯山水和茶庭“露地”的建造美学与中国美学的联系.枯山水讲究“空相”,而茶庭却以“和、寂、清、静”为目的,看似不同但实质上都以“禅”为中心.建造手法继承中国园林美学的“借景”,但与中国园林不同的是枯山水“借景”常为不气魄的背景树,引发一种禅宗的冥想.而茶庭是利用松、竹代表的文化内涵和飞石、延段的创造,增加幽深庄严的仪式感.而通过对日本园林与中国园林相似处研究,认为我国的景观设计需要尊重传统,继承历史.  相似文献   

12.
禅宗对于日本人来说非常熟悉,它对日本历史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禅宗触及日本人的多个生活层面,同样也对以枯山水庭院为代表的日本传统庭院设计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分析禅宗在日本传统枯山水园林中的表达为引导,以日本科学未来馆外环境设计为例,试图通过以场地的设计主题到空间形式和素材选用等的分析为基础,阐述日本传统枯山水园林中常用的“禅”在日本现代设计中是如何进行传承并创新的.  相似文献   

13.
禅宗于日本镰仓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影响并催生 当时各禅宗派别寺院建成。其中的庭园作为禅宗寺院内禅僧日 常参禅礼佛、居住坐卧等日常活动的重要空间,其风格同时受 到禅学宗派文化及日本庭园地域性等多因素影响。以类型学的 基本思维为研究思维框架,对日本禅宗多个派别寺庙的庭园空 间特征及造园手法进行空间聚类分析,总结概括出极简枯山水 式、普式枯山水式、池庭枯山水式、山水林泉式和阔水林泉式 5类庭园空间原型,并最终结合各类禅宗庭园所处时代的山水 观念、政治经济背景及禅宗文化思想进行综合讨论,形成了 类型化、符号化的日本禅宗庭园空间构成特征结论与研究方 法范式。  相似文献   

14.
郝永明古建园林绘画作品另辟蹊径,难能可贵。郝永明的画,不仅给我国美术宝库增加了一份积累,也给古建园林艺术增添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汤思琦  彭浪  毛华松 《中国园林》2022,38(10):139-144
作为“琴棋书画”之首,古琴与其相关的抚琴、听琴等活动,是中国古代山水与园林中的重要活动,塑造了以古琴为主题的园林空间与园林意境。基于古琴活动的图文史料和园林实存,通过图文互证的方法,归纳了古琴活动文化意象从神性到诗性的变迁历程,以及此历程推动下的活动方式雅化和活动场所范式化。最后从古琴声音审美的“和”“静”“清”“远”4个方面,总结了园林古琴声景空间组织的典型方式。探索了古琴活动文化内涵和空间场所的耦合关系,对理解中国园林的内在形成机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叶武  张毣 《风景园林》2018,25(5):115-114
基于系统视角,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宋代著名画论《林泉高致》所体现的园林观进行系统分析,旨在阐述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之间的相辅相成,及其对造园手法的影响进行系统论述,同时以研究著名古代画论为基础,探索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推动现代景观的人文理论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人的群体一致性与个体矛盾性并存,该特征的直接表现形式是文人交游活动,园林因作为交游活动的场所而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然而此类研究集中于文、史、哲、艺等学科,风景园林对其关注度较低。北宋文人群体规模大、雅集结社之风盛行,且交游唱和诗作遗存较多。因此,以北宋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以司马光的独乐园及其举办的真率会、欧阳修春游嵩山,以及邵雍的一次长途秋游为例,对园记、交游唱和诗等遗存进行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了园游、郊游、山水游3种不同时空尺度的文人交游活动,挖掘文人交游与山水园林调和共生、精神反哺的关系,对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观古知今以实现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9.
受到传统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注重城市建设与园林的统筹发展,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以清代北京城为例,系统论述以皇家园林为建设重点的园林化营建过程。首先,分析北京的自然条件及清代北京城的营建基础;其次,利用相关文本和图像资料,梳理北京以水系整治为先导,围绕紫禁城由内向外分为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离宫和行宫群落的4个层次,发现园林化建设以皇家园林为重点,延伸至大小私园及寺庙园林、水陆交通沿线等;最后,分析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特点,说明兼具民生、景观与生态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以期为当代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中国园林》2020,36(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