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国辉 《中国油脂》2020,45(6):6-12
针对芝麻炒制工艺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大,无可量化的指标作为质控标准的问题,深入研究了芝麻炒制过程以及所制芝麻油的品质指标变化规律,确定白度值作为芝麻炒制质控指标,控制范围为6. 0~8. 3,所制芝麻油较佳。通过研究芝麻炒制过程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际生产控制能力,形成了三段式稳定化芝麻炒制技术。以出油率和风味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了三段式稳定化芝麻炒制工艺控制组合,即第一阶段炒籽温度210℃、时间8 min,第二阶段炒籽温度230℃、时间9 min,第三阶段炒籽温度220℃、时间6 min。经验证实验,所制芝麻油风味评分为88. 75,炒制芝麻白度值为7. 1,出油率为46. 13%,所制芝麻油水分及挥发物含量为0. 116%,红值为10. 3。该研究为芝麻油生产过程中芝麻炒制工艺的指标化、稳定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利用甘蔗榨汁后的甘蔗渣制作甘蔗茶,通过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探讨了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和转速对甘蔗茶感官评分的影响,确定最优制作工艺条件,并测定最优制备工艺下甘蔗茶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炒制温度为127 ℃,炒制时间33 min,转速为60 r/min时,在此条件下,甘蔗渣制茶工艺最优,感官评分为92.47分,感官评价良好,此时甘蔗茶营养成分含量分别为:脂肪0.25%±0.06%,蛋白质1.99%±0.39%,还原糖7.26%±0.38%,水分6.48%±0.27%,灰分1.89%±0.20%,该研究可为甘蔗渣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青稞为主要原料,采用二级变温挤压成型技术,研究青稞全麦免煮面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青稞籽粒炒制工艺的最优工艺组合为:炒制温度260℃,水分含量12%,炒制时间15 min,膨化压力0.3 MPa。青稞免煮面加工最优工艺组合为:主机温度60℃,加水量3%,青稞面粉粒度100目,压力0.5 MPa。该条件下的制品口感良好,熟化度高、较好地保留了青稞的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4.
但晓容  李栋钢  卢晓黎 《食品科学》2010,31(22):211-215
运用响应面法,对牛油火锅底料全自动炒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优工艺参数:郫县豆瓣用量16.8%(m/m)、炒制时间27min、炒制温度185℃、复合香辛料用量0.66%、转动频率31r/min,在此条件下对牛油火锅底料感官评分,其中组织形态90.44、色泽91.22、香味90、浑汤度88.44、滋味92,最佳综合指标为90.58。  相似文献   

5.
董梅  李保国  应月  崔诚  周航 《食品科学》2009,30(22):74-76
研究真空冷却工艺对熟食豆制品品质的影响,并与传统风冷做比较。对其冷却时间、水分含量、质量损失、感官、质构以及色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真空冷却条件下,将产品的表面温度和中心温度从90℃冷却到5℃,只需19min,而传统风冷方式在冷却40min 后表面温度降到15℃,中心温度仍为42℃。而在感官评定、质构分析和色泽上,两种冷却方式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干青花椒为原料,采用炒制法制备花椒油。以羟基-β-山椒素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对花椒油炒制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通过分析起始温度、终止温度、花椒含水量和炒制时间4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羟基-β-山椒素提取率的影响,建立该工艺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该工艺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准确可靠,起始温度、终止温度、花椒含水量和炒制时间对响应值均有显著影响。炒制花椒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起始温度141℃、终止温度150℃、炒制时间6 min、花椒含水量61%,在此条件下花椒油中的羟基-β-山椒素平均提取率为88.81%,与预测值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性早熟蟹肉为原料,采用微波干燥法将性早熟蟹肉加工成蟹肉松。以感官评价分值作为评价指标,探究腌制时间、蒸煮时间、粉碎次数、微波干燥时间、微波干燥功率、炒制时间、炒制温度对蟹肉松品质的影响,并选择微波干燥时间、微波干燥功率、炒制时间、炒制温度4个工艺参数进行正交实验优化。结果表明,腌制时间6min、蒸煮时间6min、粉碎次数4次、微波干燥功率400W、微波干燥时间4min、炒制时间4min、炒制温度80℃为加工性早熟蟹肉松的最佳工艺参数。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得的蟹肉松水分含量24.5%,蛋白质含量27.6%,脂肪含量13.2%,灰分含量10.1%。  相似文献   

8.
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并优化小茴香茶的炒制工艺,并对小茴香茶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明确香气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小茴香茶的最优炒制工艺条件为第一阶段焙炒温度为130℃,焙炒时间8min,第二阶段焙炒温度为160℃,焙炒时间6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小茴香茶的香气、滋味、汤色达到最优。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小茴香茶中的香气物质,共检测出包括烯烃类、醛类、酮类、醇类、杂环、醚类、酚类、酯类以及其他类等共66种香气成分,其中酮类和烯烃类化合物含量较高,分别占香气物质的41.45%和33.30%。研究为小茴香茶的工业化制备与品质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系统(CTC)-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油茶籽炒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结合感官评价对炒制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风味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炒制工艺下共定性和定量挥发性物质73种,其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14~16种),质量分数最高(50%~70%);炒制温度相比较于炒制时间,可显著提高呋喃类和吡嗪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酯类化合物的种类;鉴定出对油茶籽油整体风味关键贡献的风味物质(ROAV≥100)共11种,按照贡献度大小分别是3-甲基丁醛、(E)-2-甲基-2-丁酸乙酯、苯乙醛、2-甲基丁醛、己醛、二羟基-2(3H)呋喃酮、辛醛、2-甲基丙醛、庚醛、2-戊基-呋喃、辛酸;高温长时有利于麦芽味、水果味、青草味、烧烤味和坚果味的风味物质的生成,低温短时更有利于脂肪味、焦糖味、水果味风味物质的生成;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炒制工艺140℃—15 min、160℃—15min和180℃—15 min下的油茶籽油样品风味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工艺,具有贡献的风味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和吡嗪类化合物;综合...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以花生仁为研究对象,以水分含量、水分活度、酸价、过氧化值和感官品质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花生仁在90℃、100℃、110℃的条件下分别炒制15、30、45、60、75、90 min后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炒制温度的升高,炒花生仁水分含量、水分活度降低,酸价、过氧化值升高;在100℃条件下炒制60 min时,感官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炒制温度和时间对栀子中栀子苷、绿原酸和鞣质含量的影响。方法以CY640A型炒药机,在投药量一致的条件下,在多种温度下分别炒制栀子,制备不同受热条件的栀子供试品。用HPLC法分别测定各供试品栀子苷和绿原酸的含量,用皮粉法测定各供试品鞣质的含量。结果在180~240℃之间,随着炒制温度升高,时间延长,栀子苷、绿原酸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鞣质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20℃炒制21min的供试品鞣质含量最高。结论炒制温度和时间对栀子中栀子苷、绿原酸和鞣质含量有明显的影响;此方法为探讨栀子的炮制机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亚临界低温萃取技术对经过炒制前处理的辣椒籽进行萃取制备得到辣椒籽油,并采用同时蒸馏结合GC-MS法,分析了不同的炒制温度(120~200℃)和炒制时间(5~25 min)对辣椒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在炒制时间为5 min,炒制温度低于140℃时,芳樟醇、月桂烯、双戊烯是辣椒籽油的主要香气物质,当温度高于140℃时,吡嗪类化合物和2-戊基呋喃是辣椒籽油的主要香气物质。在炒制温度为140℃,炒制时间为5 min时,辣椒籽油中的芳樟醇、月桂烯、双戊烯的含量分别达到最大值,随着炒制时间的增加,辣椒籽油中的2,3,5,6-甲基四吡嗪和2-戊基呋喃的含量在20 min时达到了最大值。辣椒籽油中主要的脂肪酸成分是棕榈酸(11.57%)、油酸(76.16%)和亚油酸(7.14%)。  相似文献   

13.
在特色菜肴新疆椒麻鸡拌料油配方的基础上,加入药食同源的小茴香,通过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对新疆椒麻鸡拌料油进行感官评分,结合响应面法对新疆椒麻鸡拌料油制作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椒麻鸡拌料油感官品质的影响顺序为青花椒添加量>炒制时间>入油温度,最佳工艺为青花椒添加量3.25%、炒制时间30 min、入油温度160℃。按照此条件制作的拌料油感官评分为93分,与模型预测值(93.79分)接近。  相似文献   

14.
鹿耳韭野菜干制加工工艺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鹿耳韭用0.25%的亚硫酸氢钠溶液热烫90s,沥干、冷却后放入90℃的热风干燥箱内,15min后将温度调节至60℃恒温干燥,干燥10h~12h后回潮并进行抽真空包装,即可得到色泽翠绿的合格产品。  相似文献   

15.
以丹参和甘草为原料,考察甘草添加量、炒制温度和炒制时间对丹参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研究并确定丹参茶的加工工艺和质量标准。通过正交试验可知丹参茶的较优配方为:甘草添加量5%,炒制温度90℃,炒制时间30 min。本研究所制得的丹参茶香气浓郁,口感良好,茶汤色泽棕黄清亮,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16.
实验对速煮绿豆加工工艺进行了优化,单因素实验表明浸泡时间、浸泡温度、蒸煮时间、蒸煮温度对复水性影响较大,且干燥方式对速煮绿豆的组织结构和形态保持上有明显影响;通过响应曲面回归分析,得到速煮绿豆优化加工工艺条件:在42℃0.5%NaHCO3浸泡液下浸泡4h,常压下100℃蒸煮40min,沥干,先恒温热风干燥30~40min,放置在密封容器24h,再微波干燥4~6min至水分含量为5%~7%,复水时间为5~12min。  相似文献   

17.
张涛  孙建  黄玲  娄恺 《食品科学》2010,31(20):31-36
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以多糖回收率为指标,对阿里红发酵液菌丝体胞内和发酵液胞外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阿里红菌丝体胞内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为超声波功率90W、超声时间15min、热水浸提温度90℃、干菌丝体与蒸馏水质量比为1:20、浸提时间3h,每克干菌丝体可提取胞内多糖66.4mg。发酵液胞外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沉淀温度4℃、发酵液pH 值中性、沉淀时间24h,最高得率可达92.1%。  相似文献   

18.
以葛根皮为原料,通过原料烘制方法去除不良气味,热水浸提的方式制备无糖葛汁,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的方法,分别以得率和感官为指标确定了最佳浸提工艺和配方。葛根皮无糖葛汁的优化条件为:原料105℃烘制2 h,浸提料水比1:4,浸提温度90℃,浸提时间90min;调配的最佳条件为原汁70%,赤藓糖醇0.6%,甜菊糖甙0.005%。实验还比较了不同葛根的无糖葛汁,黄酮含量约为0.045%~0.232%,其中栽培葛根和粉葛的感官较好,野生葛根感官稍差,但黄酮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以秋葵、苹果、山楂为主要原料,通过感官评价和正交试验优化秋葵复合果糕的配方参数和工艺参数。结果表明,秋葵复合果糕的最佳配方参数为:秋葵添加量为25 g、苹果和山楂总添加量为20 g、蔗糖添加量为40 g、复合胶用量为1.6 g,工艺参数为:倒盘冷却温度42℃、烘制温度52℃、烘制时间18 h。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和加麸量为影响因子优化金樱子麸制炮制工艺。方法 以麸制金樱子总多糖、总酚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炒制温度、炒制时间和加麸量等对麸制金樱子炮制工艺的影响, 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确定麸制金樱子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麸制金樱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炒制温度162 ℃、炒制时间3.2 min、加麸量10 (g/100 g生药),麸制金樱子结果综合得分为81.54%。结论 采用响应面法建立的模型相对准确,优选的麸制金樱子炮制工艺方法可行,为麸制金樱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