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进行评价,首先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景观活力评价指标的权重集,进而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评价模型。模型分析显示,文化活力、自然活力、空间活力三个评价指标对活力评价起主要作用。研究成果为严寒城市设计和改造具有高活力度公共空间景观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菲  林建群  朱逊 《风景园林》2016,(1):118-125
为建立具有高景观活力度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本研究对该类空间冬、夏季景观活力评价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利用文献法、观察法、认知地图法、焦点小组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建立了两个季节的景观活力评价模型。依据模型的差异性,提出五点针对该类空间的设计建议,即创建适合季节变化的微气候环境;美化公共空间外围的步行道路景观;配置实用、舒适的设施;建立冬、夏季差异化管理机制;增添体验式艺术小品。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严寒城市冬季寒冷、植物凋零,极 大地影响了公共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降低 了人们外出活动的兴趣。提高公共空间的景 观活力能够加大人们户外活动的频率。本文 以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为主要研究 对象,依据严寒地区独特的气候状况,结合 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理论,确定影响严寒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要素归属的三大 环境,分别为自然环境、事件环境和空间环 境。以此为基础,构建包含3个层次的严寒城 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 系,并建立评价模型。将评价模型应用于改 造设计实例,获得改造重点和改造策略,通 过使用后评价证明,利用该评价模型指导严 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或改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严寒城市的季相特征、公共空间的要素特点与使用者需求,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调研与对比分析等方法,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对国内外3个典型高活力度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实例的解析,验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信性。该研究旨在为建立高活力度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提供一定依据,从而激发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动力,促进城市活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人群的差异特征决定了其对于冬季景观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通过对严寒城市人群进行冬季公共空间景观使用的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 20.0进行方差分析,针对不同群体特征作差异性分析,归纳并总结出人群差异对冬季景观需求的影响。在科学采样的实地调研基础上,聚焦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景观人群使用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为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的冬季景观设计提供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寒地城市公共空间老年人使用者对景观活力感受出发,利用EAPRS和NGST评价方法提取寒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影响因子,建立老年人对寒地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获得了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以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得老年人对寒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权重集,进而建立了量化了的针对老年人的寒地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可为寒地城市中设计和改造吸引老年人使用的公共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近年已经成为我国建成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目前尚缺少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评价方法。该文在梳理中西方公共性概念差异的基础上,对中西关于“公共性”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关联和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解释了“西模中用”的现象。借鉴前人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关键要素的研究成果,选择并运用西方的PSI模型对武汉市典型公共空间进行实际调研并考察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的初步实践研究框架,为后续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体制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模型提出可供借鉴的依据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严寒地区城市冬季活力低下,基于微气候的视角,研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可以为提升公共空间冬季活力寻找途径。选取严寒地区典型城市广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场微气候和人群行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探究微气候对空间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气候条件是限制严寒城市公共空间冬季活力的重要因素。(1)不同活动主题的广场中,微气候对广场活动参与人次的影响不同;(2)微气候对不同类型活动人群的影响不同;(3)太阳辐射是人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此研究结果可为严寒地区城市广场冬季活力提升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公园是市民进行户外休闲健身的重要场地。山地社区公园由于地势高、登山难,导致其处于访问人群少、景观活力低的困境。为提高此类空间的景观活力度,提升其吸引力,文中依据包容性理念,从使用者角度对空间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进行分析。通过文献法、现场调研法、焦点小组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建立了具有包容性的城市山地社区公园景观活力指标体系,并提出三项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建立高景观活力度的城市山地社区公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存量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的背景下,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城市活力营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不少既有地下公共空间环境使用状态不良及空间环境恶化等问题致使空间活力丧失。故将“活力提升”作为推动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再生的目标,对活力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尝试。通过专家和公众参与的调研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活力评价的初步研究,选取重庆3个中心城区既有地下公共空间作为案例进行活力评价体系的检测与反馈,反映当前关注度高、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既有的地下公共空间问题,为活力提升设计策略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城市公园在满足城市居民户外休闲游憩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是城市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活动的主要场所。以深圳湾滨海公园为例,对植物景观空间特征和使用者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与使用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使用者的植物景观空间行为偏好,为建设适宜城市居民休闲游憩需求的高质量城市公园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公园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使用会受到公园自身及其所处城市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手机大数据,通过对城市个体活动轨迹的识别,提取人们到访城市公园的交通出行方式,从而探寻公园出行的时空差异性.同时,通过对网络开源数据的获取,将公园的城市区位、周边环境、业态布局、自身条件和交通可达性等特征进行量化处理,并构建一...  相似文献   

14.
戴菲  毕世波  陈明 《风景园林》2021,28(2):10-15
城市绿色空间在提供舒适人居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CiteSpace进行文献分析,探讨近年与城市绿色空间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产出成果的热点内容与相应技术方法,总结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节微气候、缓解大气污染、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景观格局、城市绿地率及促进公共健康6个方面,前两者以实测与模拟为主要研究方法,中间三者分别以模型评估、指数计算、差异分析和空间分析为主流方法,后者则以模型计算、问卷和结构方程模型为主导方法;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为城市绿色空间研究的新兴领域,有持续的研究前景。以此满足风景园林视角下的国家重大发展需求,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路引导与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景观节点主导下的城市带状公园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婧  徐峰 《中国园林》2010,26(4):77-80
城市带状公园是城市重要绿地形式,景观节点成为其设计关键.以北京市8个带状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城市带状公园的3个重要景观特征:独特的线形空间、简洁的景观节点结构和结合紧密的内外空间.并对此类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进行思考,进一步从4个方面探讨了景观节点主导下的城市带状公园景观设计方法--园林文化的景观化设计、园路的线形空间组织、景观节点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6.
沈阳中山公园(原名千代田公园)始建于1919年,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近代城市公园。将中山公园的空间利用划分为4个历史阶段:民国时期外国殖民者尝试并营造出东西方园林要素相结合的城市公园;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增添凸显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改革开放时期全面建设空间与主题并重的中国特色城市公园;21世纪公园建设与利用呈现多样化。另外,通过山形水系、建筑设施、园路分布、活动区域4种空间构成要素分析中山公园空间利用的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空间利用最初集中在西北和中南部,以自然山水式格局为基调,增添西方园林元素,后逐步打通了东西向核心轴线,利用频率与规模在改革开放时期达到最高水平,但目前文化主题被削弱且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略显不足。  相似文献   

17.
从契合城乡建设发展新理念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园 林绿化评价的部分指标进行更新和验证。蓝绿空间占比、蓝绿 融合度、蓝绿用地连通度3个指标,不局限于绿地范畴,从生 态系统服务角度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深入分析不同 类型绿地乔、灌木所占比例,能够促进城市绿地提质增效。为 提升城市公园体系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 求,分别评价公园体系的服务半径。上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新 指标由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的建设实践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8.
寻找南宁建设公园城市的基本思路,以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为指导,发挥南宁"小水"资源丰富、沟渠通达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城市环境生态和风景旅游为引导,开展以山水城市为导向的城乡规划。提出了南宁公园城市的建设方略:保留水网水系,代替"填浜筑路",留出南宁生态廊道和更多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和商业空间,形成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的"网络化"。同时,探讨了南宁建设公园城市作为巨大的公共资本投入应如何构建和依托公共政策,探索出一套能让规划项目具有落地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的行动计划图径,构建一个多部门统筹管理、社会力量协调参与的开放平台,将公园城市建设的工作内容予以落实。  相似文献   

19.
唐霞  汪德操  崔志亮 《山西建筑》2009,35(11):28-29
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陵县东方广场公园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营造手法,从而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