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特色的塑造需要基于自身的特点,自然山水对于城市而言可遇不可求,如何因势利导,为城市特色加分是个永恒的课题。重点探讨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特色塑造,以江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例,从江山城市山水格局、特质及现状与问题分析入手,以"尊重生态本底、优化山水格局、优化城市组织"为核心思路,提出生态营城、景观提神、空间点睛、交通维局的规划手法与途径,实现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品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郑浩  王丰  宣甲  张雍雍  刘洋 《城市规划》2020,(S1):106-119
我国山水城市数量众多且各具特色,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张打破了原有的自然山水格局,并随之产生了人居环境恶化、特色风貌缺失等严重问题。文章首先通过梳理和总结相关实践经验,从城市特色提炼、城市空间解析、城市空间塑造和城市空间维育4个方面提出面向山水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编制思路,进而通过台州市中心城区案例,探讨了具体设计策略及内容的展开,并最终形成"形态控制"与"策略引导"结合、空间设计和规划实施兼顾的总体城市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3.
在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生态系统不健康等问题,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物理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议题。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为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从城市物理环境量化模拟入手,结合多尺度城市设计整体性实践,构建物理环境现状模拟-耦合优化-设计提升的方法框架,并通过钱塘江滨水区的实证研究,探索了城市设计过程中基于城市物理环境模拟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及多尺度优化策略,以期将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思维融入空间规划全过程。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国各地城市的不断快速发展,城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城市设计的目标在于将城市合理布局,创造出适宜的空间环境,满足市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而自然本底优秀的山水型城市在城市设计中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代表性,对其设计策略的研究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以济南市钢城区主...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城市滨湖地区水文特征的基础上,以水环境分析为脉络,从多层级视角建构水环境分析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城市设计适应性策略.强调从宏观山水流域、中观水网格局、微观水体优化3个层面对水环境进行分析,借助GIS、DEM、MIKE 21、物理环境模拟和三维建模分析等数字化方法的应用辅助城市设计,进而对滨湖地区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的步伐加快,在城市设计中应该考虑改善环境,扩大资源,发挥城市最大潜能,避免不合理的单纯的复制型规划。本文运用综合分析方法,规划从环境与经济文化的综合角度出发,将群山环抱、两水穿城作为怀化城市整体空间的核心结构,以山水生态城市设计策略作为引导,从营造山—水—城对话空间出发并加以持续发展和完善,以怀化市两水两路城市设计为例证展开探讨,为生态城市设计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戴月 《城市规划》1997,(2):30-32,47
本文通过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同步编制的实践,对传统的山水城市如何发展以适应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做了一些探索,以期引起同类城市的关注,大家共同探讨传统城市格局的继承与发展问题,共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山水城市"建筑理论,在增城市中心城区重要地段城市设计中探析岭南地区可持续的山水城市发展模式,提出人、自然、城市相和谐的山水城市理念,塑造整体生态的城市空间结构,整合大范围内的山水环境,使城市空间与山水环境相得益彰,山、湖、城、江融为一体。规划项目已经实施,规划中将增城定位为都市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产业新城、国际会议休闲中心,构建"红瓦绿树,碧水蓝天"的山水新城、生态新都、穗城绿洲、休闲胜地,彰显"自然生态、活力有序、人文深厚"三者相结合、人与自然协调的生态设计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特色要素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素材,关系着城市设计的创作导向.在对杭州市江河交汇区物质性及非物质性特色要素进行遴选的基础上,本次城市设计强调功能的复合布局,以促进地区的持久活力;突出运河终点文化主题;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彰显江河交汇的滨水特色;组织多元、立体的高效交通;塑造层次丰富的空间形态,以延续城市的个性与品位.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城市森林的建设正处于高潮阶段,数字化技术的进步逐步推动着城市森林的发展.本文以近自然林业、潜在自然植被和新演替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宫胁造林法"为实践基石,将经典理论与数字化技术结合应用,开展近自然城市森林的数字化设计探索.首先,文章梳理了近自然城市森林的发展历程,提出将数字化技术与近自然城市森林营建相结合的必...  相似文献   

11.
余军 《规划师》2004,20(9):37-39
以渝中半岛城市设计为例,以山水城市设计为重点,现代城市设计应从点、线、面3个方面分析城市要素,构建城市框架,在要素的表达方式上应坚持控制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突出设计的过程和弹性。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德兴市中央商务区城市设计为例,重点把握周边自然山水格局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转换思路、调换主次,将城市建设作为联系周边山水的纽带,以景观塑造作为彰显整体格局的手段,通过对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筑肌理以及景观廊道、自然要素、重要节点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完善德兴市主城区"山—城—水"三者协调统一的整体空间格局,为德兴未来的建设,乃至其他山水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积极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山水思想由来已久,其深刻内涵值得研究和借鉴.自然山水资源是不可重塑的,而它又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南充市文峰片区有着优良的自然山水格局,本文就如何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对自然山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进行探索,使其完整性和连续性得以维持及强调.营造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及空间形态,以求实现生态、社会、景观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4.
以山西省长治市漳泽湖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城市新区湖库与城市的关系。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山水城市”理论重新解读,反思湖、城、山、人的联系及关系。从宏观规划到微观设计,通过水系疏通、耕地保护、提升绿量、文化梳理、景点注入,实现了该区域景观风貌的提升、自然生态的恢复,以及水、城格局的融合。希望能为更多转型中的临水城市提供相关借鉴,让这些拥有湖库的城市能因水而兴、临水而乐、与水共荣。  相似文献   

15.
康养小镇是特色小镇中具有医疗、养生、养老等功能的小镇.在山水城市的视角下,康养小镇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养老需求和全年龄段人们的健康休闲需求,也要考虑营造山水相映的环境,将人工环境融入山水之中,面向未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康养小镇.文章以森山健康小镇的设计为例,论述了山水城市理念下康养小镇的设计策略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孙澄  解文龙 《风景园林》2021,28(8):39-44
严寒地区长达6个月以上的冬季使城市面临更加独特且多元的气候问题,如低温、冷风、冰雪等,这种复杂气候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成为严寒地区城市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系统性文献综述,梳理既有研究针对城市设计要素与气候韧性关系达成的共识性认知,得到气候韧性视角下城市设计不同维度构成要素的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指出在经历多年高速城市化之后,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与结构性调整并行的阶段,城市从以"增量扩张"为主转变为以"存量更新"为主,城市设计的主要任务从描绘"宏大蓝图"转向更新存量环境。继而以开县实践为案例,探讨了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对山水城市总体空间环境进行优化提升的策略与方法,归纳了在存量更新阶段总体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与对象、工作方法、实施路径等,以期为新时期城市设计实践提供价值观与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门窗》2014,(2)
当代经济发展中,不仅仅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绿色和环保的主题越来越突出。对于我们的所居住的环境来说,需要充分的利用自然条件和城市特色来塑造出具有自己品味空间的城市标志。本文从丽水市的概况研究入手,对山水城市特色进行了分析,认为丽水城市面貌良好,绿化众多,植被覆盖率高。同时以山景为背景,又有瓯江流经,城市景观丰富。与大城市相比少了大体量建筑的压迫感,城市整体氛围休闲轻松,给市民创造出了亲和力强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山水格局的城市特色研究——以绵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洪宇  周波  王波 《规划师》2007,23(4):31-33
绵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应在城市公共艺术中表现历史文化内容,对历史遗迹进行挖掘和重建.绵阳是中国惟一获得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科技城,其城市形象特色塑造应强调现代化进程与人居环境建设相统一,通过完善公共空间和公共卫生设施、文化设施建设等手段来体现"科技新都"形象.绵阳的山水城市形象特色塑造应利用三条江的特点构建滨水廊道活动空间和景观系统,并分别对三类山体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强化"一区五园"的总体格局,形成"串珠"状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20.
在黄石市磁湖西岸地区城市设计项目中,充分考虑了近期开发与远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了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资源公平共享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公共性、多样性、可达性、生态化、地域性等设计原则,并结合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设计特色主要体现在"整合功能结构,激发滨水活力"、"和谐山、水、建筑与人的关系"、 "利用触媒建筑,打造城市名片"、"加强城市设计的应变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