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圃是苏州艺圃之前身,为明代文震孟的私家园林,既有研究尚未对药圃造园意匠进行系统化分析。基于对现存史料的深入挖掘,以文献分析法结合园林图像对药圃的园林要素进行详细考述,论证《长物志》对药圃营建活动的指导意义,从山水格局、建筑形制、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对药圃旧貌进行进一步推想复原,阐释其造园意匠的传承及演变与江南园林发展历史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人园林营建过程中,园居植物的获取、选择、栽培以及品赏亦是一个较为复杂而必备的过程。江南常熟静圃(现名赵园)为晚清文人赵烈文所建。通过分析赵烈文撰写的《能静居日记》,并结合其他史料考证,在当时沿袭的文人审美标准下对同治四年至光绪十三年静圃中的植物应用过程及方式进行阐释,旨在获得关于晚清时期江南文人园林植物的历史性认识:静圃建园过程中植物主要通过苏州花肆购买、友人间赠送以及与种树人直接交易等方式获取;园中植物虽以地景、盆景区分,但种类选择与高濂、文震亨、李渔等给出的品赏范围并无明显差异;在定期维护的基础上,须保证后园可四时赏花,其中以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为最,且植物的实用功能一直被延续。  相似文献   

3.
药圃是苏州艺圃之前身,为明代文震孟的私家园林,既有研究尚未对药圃造园意匠进行系统化分析。基于对现存史料的深入挖掘,以文献分析法结合园林图像对药圃的园林要素进行详细考述,论证《长物志》对药圃营建活动的指导意义,从山水格局、建筑形制、植物配置三个方面对药圃旧貌进行进一步推想复原,阐释其造园意匠的传承及演变与江南园林发展历史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
屈原的《渔父》塑造的"渔父"形象深刻影响着之后文人的书写,通过探究《渔父》中"渔父"形象的形成,并对《渔父》文本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一窥"渔父"的形象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Z1)
<正>曹操在《短歌行》中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赞,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叹,唐诗宋词里更有着千杯不醉的海量。"酒"作为一种文化,是数千年来文人骚客传情达意的载体符号。苏轼在《赤壁赋》中,畅饮杯中酒,歌吟慨  相似文献   

6.
王劲韬 《华中建筑》2007,25(12):100-101
计成所著《园冶》是中国造园史上唯一的技术专著.相比于其他古代造园文献,《园冶》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不仅系统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诸多技术手法,而且将许多文人造园的思想和理念蕴涵其中.该文通过对其中具体造园手法的研究,探讨了文人园林中有关土筑与叠山,因借与造景,人工与自然等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建筑设计的趋同化发展,中国正在寻求一种地域性的、特有的设计观念。《园冶》是中国最早阐述园林建筑设计理念的书籍,其中关于造园"技"与"法"的理论具有典型的文人造园特征。北京红砖美术馆是董豫赣教授以文人造园设计思想"技"与"法"为出发点的现代美术馆设计,体现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式建筑发展的设计理念。关于"技"与"法"的区分在于"技"更侧重于手法、手段、技能,"法"侧重法道、理论、思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1)
"文人论政"曾在我国新闻史上大放异彩,但是曾经的辉煌也如过眼云烟,很快消逝在历史的时空中。集权主义的政治并没有给"文人论政"足够的发展空间,而文人自身又太过理想,过于追求自由主义,加之社会经济环境和自身经营能力的局限,最终导致"文人论政"的昙花一现。本文主要以《观察》为例,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探讨文人论政悲剧色彩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11)
<正>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历来中国文人在玩味笔墨的同时,对美食也有着自己独有的追求,袁枚的《随园食单》,李渔的《闲情偶寄》,曹雪芹的"红楼菜",金庸的"黄蓉私房菜"……中国文人了解食材习性以及食材之间特有气质,并将食材以一种文人的新面貌展现出来。孔子:阴阳协调的养生者孔子在哲学、政治、伦理、教育方面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5)
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和米歇尔·福柯的《作者是什么》引发了西方文学批评界对于文本解读话语权的深刻探讨。针对"作者死了"这一论调的理性回应,对于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在本文中从文学意义,意识形态和文人担当等几个方面来探讨文学批评家应该如何面对"作者死了"这一论断。"作者死了",读者活了。面对这种局面,每一个文人都应该清楚自己的社会担当,让文学批评走出象牙塔,走进社会大众,表现出文人的现世关怀,引导人类走向美好与光明。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成名建筑师中,最具文人身份的非刘家琨莫属。他一直拒绝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扎堆",长久以来始终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土地。从事建筑设计多年来,刘家琨一直很乐于当个文人,在此之前,他曾因创作并发表了数篇小说而在文坛小有名气,甚至一度离开设计院成为一名专职作家。他设计的建筑正如他本人一样,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文人气质,作为目前国内最当红的一线建筑师之一,在四川大地震后,他专门为地震灾区一位普通女孩设计了"胡慧姗纪念馆",他的"再生砖计划"曾引起广泛关注。本期《中国建筑装饰装修》将带领读者走入这位"文人建筑师"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古代建筑师》是张钦楠先生"学习中国通史和文化史,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师过程"的硕果(见《中国古代建筑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第1版,印数10000册,18万字,282页,第267页后记)。作者从阅读和寻找中,看到了民间匠师、文人、官方大将乃至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间在建筑观念和操作技术上的相互影响。著此书的目的在于"衷心希望,我们的史学家们,能够在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29)
文人被政治所左右,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自古有云"患难见真情",清初丁酉科江南乡试科场案是一场文人的政治浩劫。它将吴兆骞、顾贞观以及纳兰性德的命运牵连在一起。营救吴兆骞过程中顾贞观与纳兰性德的《金缕曲》作品还原了一段词坛佳话,体现出二人重情重义的知己情怀。  相似文献   

14.
正明正德以后,社会风气骤然变化,使得社会文化不断向通俗化发展,素来以雅致为特征的私家园林也受到了影响。嘉靖初年始建的魏国公徐鹏举的"西圃"也难免受累。"西圃"即是后来的瞻园。瞻园几度兴废,历经沧桑。故被称为"明清、民国历史的活化石"。她反映了明中期以后园林从疏朗雅致走向奢华流俗的嬗变。中国古典园林素以清新淡雅为意,不求材料之精粹,但求意境之深远,是士流文人的隐逸之所。然而园林的清新淡雅之风并非一以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有收藏雅癖,在他们的时代成为人们追求精致典雅生活的时尚引领者。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曾在《古董十三说》中如此描述:"人能好古董,即高出于世俗,其胸次自别。"古玩鉴赏和收藏因关乎文人士大夫性情涵养和品德道德,遂成为文人士大夫品性清浊的标志,因而在文人士大夫之中收藏之风颇盛。中国文人推崇静逸之道,古玩收藏偏重于寓意美好,材质精良,做工细腻,便于携带并可置于案头终日品赏把玩的小巧器物。在收藏领域这类器物有个专业名称  相似文献   

16.
《建筑》2018,(8)
正帝王与建筑:张钦楠的《中国古代建筑师》《中国古代建筑师》是张钦楠先生"学习中国通史和文化史,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师过程"的硕果。《中国古代建筑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第1版印数10000册,18万字。作者从阅读和寻找中,看到了民间匠师、文人、官方大将乃至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间在建筑观念和操作技术上的相互影响。著此书的目的在于"衷心希望,我们的史学家们,能够在‘人’‘事’‘物’(城市,建筑,园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园林史是有"魂"的 追溯中国园林的历史渊源,从古代的囿、园及《汉制考》所载的苑,已绵绵数千年.自秦汉始,园林均成为帝王游畅之处,文人士大夫尽其诗情画意之地.私家园林的出现,史籍见于汉代.魏晋六朝,出现了大量吟风诵月的诗文及留山影水的画作,而在宅第之旁构景筑园也随之大量出现,其设计主导思想概出自"寄情赏"、"复山水".文人构园自此成为中国园林传统.从宋代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周密《吴兴园林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时的园林非但均出于文人所构,而且与今日所见园林基本已无区别.可见,文人构园、文化造园是古往今来,形成中国园林的精髓.因此,"文化为魂"应是园林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31)
本文对清代文人李渔《闲情偶记》关于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相关论述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从中提炼出"建筑形式的适宜性"、"建筑装饰的适宜性"以及"外部通行环境的适宜性"三个方面的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在于建筑与环境共生、追求有内涵的形式、依据材料性质的适度装饰、追求设计意境的表达等诸多要点,并结合当代设计理念及当代设计的得失,探讨了李渔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对当代设计的启迪价值,旨在探寻一种既含有中国历史文化印记,又能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一种设计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33):257-258
<正>一、"语"字考源"语"是所有典籍记载之发轫,尤其在先秦时期,"语"的地位尤其重要。从行为方式到文字记载直至形成文体范式,"语"始终存在并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理清"语"字的发展源流,考证"语"字的本意对语文体的探究具有推动作用。"语"字在李圃《古文字诂林》得的记载如下:■(《金文编》),■(《睡虎地秦简文字编》),■、■(《古  相似文献   

20.
关兴业 《中华民居》2014,(9):114-121
明代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指出:“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一生之中最相亲傍。”形象的比喻道出了古代文人与砚之间难舍难分的关系。苏轼的一首《砚铭》印证了这一点:“与居士,同出入,更夷,无燥湿。”可见,古代文人不仅把砚台当作“研墨使和濡”的工具,同时也将其纳入收藏、品评与记载的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