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不同填充形式下的3种聚丙烯(PP)进行Mucell微孔注射成型试验。根据扫描电镜(SEM)结果得出:3种PP发泡差别较大且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通过单因素四水平试验法,考察了在微孔注射成型过程中3种PP的熔体温度和注射速度对制品拉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熔体温度的增加,发泡材料的拉伸强度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较低的注射速度得到的样条残余玻纤长度较长,材料力学性能较好;进而得到了发泡样条的宏观力学性能与残余玻纤长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采用化学发泡法制备聚丙烯(PP)微发泡材料,研究了不同泡孔结构参数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孔发泡PP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随着表观密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泡孔尺寸和泡孔尺寸分散度的增大,发泡PP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都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4.
5.
采用双螺杆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材料。用化学发泡法注塑成型制备聚丙烯/纳米二氧化硅复合微孔发泡材料。研究了发泡倍率对微孔发泡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泡孔平均直径随着发泡倍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泡孔密度随着发泡倍率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微孔发泡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随着发泡倍率的增加而增加,拉伸强度随着发泡倍率的增加而线性降低。 相似文献
6.
7.
将原位成纤(INF)和化学注塑发泡(CFIM)技术结合,研究了相容剂对聚丙烯/聚酰胺6(PP/PA6)复合材料微纤形貌、黏弹性、力学性能和CFIM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P⁃g⁃MAH相容剂的加入显著减小了PA6分散相尺寸,得到平均直径约265 nm的PA6微纤均匀分布于PP基体中,微纤网络结构的存在和相界面的协同增强效应显著提高了INF复合材料力学强度,拉伸强度相比纯PP提升26.2%,冲击强度相比纯PP提升62 %;基于自制的吸⁃放热平衡化学发泡剂的CFIM实验,制备出泡孔尺寸62 μm、泡孔密度近5×105个/cm³的INF复合泡沫制品,实现了12 %样品减重的同时,相比纯PP泡沫,比拉伸强度提高了17 %,比冲击强度提高了46 %。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研究聚丙烯(PP)和弹性体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共混物的发泡行为,为了进一步改善PP的泡孔结构,引入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结果表明,相同发泡条件下共混物的泡孔形态要好,加入PDMS后,泡孔形态得到改善;在高压力降速率和高压力的条件下,泡孔形态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通过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埃洛石纳米管(PP/HNTs)复合材料,并表征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界面性能和阻燃性能。结果表明,HNTs对阻燃PP发挥进一步阻燃作用,当HNTs含量为2 %时,其极限氧指数可达32.0 %,较阻燃PP提高了2 %;其垂直燃烧性能可达UL 94 V-0级;尤其重要的是,HNTs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含2 %HNTs的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冲击强度为5.4 kJ/m2,拉伸强度为36.5 MPa,弯曲强度为41.4 MPa。 相似文献
15.
16.
17.
注塑工艺参数对微发泡PP/SiO2纳米复合材料发泡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维;何力;高家诚;于杰;郑环;何颖 《中国塑料》2010,24(2):66-72
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喷嘴温度、注射压力、注射速度和冷却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化学发泡法制备的微发泡聚丙烯(PP)/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泡孔平均直径和泡孔密度的影响,用Image-pro图像处理软件对复合材料的泡孔尺寸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PP中添加纳米SiO2后,喷嘴温度对发泡PP/SiO2纳米复合材料的发泡行为影响最大,其次为注射速度;实验范围内较理想的工艺参数为:喷嘴温度175 ℃、注射压力67.5 MPa、注射速度95 %、冷却时间35 s,在此工艺条件下获得了泡孔平均直径为15.71 m、泡孔密度9.8×106个/cm3的PP/纳米SiO2发泡复合材料,冲击强度达5.45 kJ/m2。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了复合交联剂、复合发泡剂及其用量对PP/EPDM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P/EPDM(70∶30)复合材料经过微孔发泡后,其力学性能达到PP/EPDM(50∶50)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微孔发泡技术的应用可减少复合材料中EPDM用量,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