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贵州红酸汤营养品质与呈味特征,试验以7种市售贵州红酸汤为材料,对其基础营养、矿物质、功能性成分、有机酸、游离氨基酸以及滋味特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红酸汤中基础营养、矿物质、功能性成分、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存在差异(p0.05)。7种贵州红酸汤均属高钾低钠食品,且钙、镁、磷含量相对较高。有机酸均以乳酸含量最高,为5.07~11.50g/kg,柠檬酸和苹果酸次之。红酸汤功能性成分丰富,N2样品多酚和黄酮高达92.86mg GAE/100g和58.99mg RE/100g。共检出17种游离氨基酸,以Y2样品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1761.15mg/100g),是其他红酸汤的2~8倍。根据呈味特征,以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占优势,主要贡献者为谷氨酸和丙氨酸。电子舌分析表明,贵州红酸汤以酸味为主,伴随咸、鲜味。这些结果为贵州红酸汤品质评价和综合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8个品种辣椒籽成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个不同品种(定州新一代辣椒、朝天椒、益都椒、四平头辣椒、红安6号线椒、红龙13号金塔椒、新疆甜椒、印度TEJA辣椒)辣椒籽的主要成分、营养成分和抗氧化物质进行分析,为辣椒籽高值化的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辣椒籽主要含有膳食纤维、蛋白质和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40.10%~51.27%、17.30%~19.83%和11.53%~16.70%;辣椒籽中还含有16种氨基酸(15.16%~18.64%)、9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钾含量达到7 790~11 566.67 mg/kg;不饱和脂肪酸占辣椒籽脂肪酸80%以上,其中亚油酸质量分数为7.04%~9.72%,占总脂肪酸72.20%~74.26%;VE、VC、酚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分别为1.27~8.01、0.24~2.36 mg/100 g、11.43~20.22 mg GAE/g、2.36~12.58 mg RE/g,辣椒碱类物质含量为0.07~5.21 mg/100 g。其中,新疆甜椒籽膳食纤维和VE含量最高,益都辣椒籽蛋白质、油脂和黄酮含量最高,印度TEJA辣椒籽具有较高的总酚和辣椒碱类物质。  相似文献   

3.
对新疆栽培甜瓜的品质进行分析及评价,分析比较新疆栽培的奎克拜热、辟山、风味8号、绿肉伽师瓜及金龙5个品种甜瓜的营养成分(糖类物质、矿物质、氨基酸及其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5个不同品种甜瓜基本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绿肉伽师瓜的水分、蛋白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48.66 g/100 g、1.36%。风味8号的水分、蛋白质含量最低,分别为73.65 g/100 g、0.80%。金龙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12.60%、8.40 g/100 g。奎克拜热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最低,分别为8.30%、5.60 g/100 g。风味8号总酸含量最高,为2.56 g/kg,金龙总酸含量最低,为0.68 g/kg;5个不同品种甜瓜中主要的糖类物质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未检出麦芽糖。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差异显著;5个不同品种甜瓜钙、钾、镁、磷、钠、铁、锌、铜、锰含量差异显著,而硒含量差异不显著;5个不同品种甜瓜的氨基酸总和量差异显著,其含量为绿肉伽师瓜金龙辟山奎克拜热风味8号。在各品种甜瓜中除丙氨酸含量差异显著外,其余各氨基酸的含量差异不显著;5个不同品种甜瓜中未检出丁二酸和己二酸,主要的有机酸为柠檬酸,其次为苹果酸、酒石酸、富马酸。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口感及风味更佳的糟辣椒产品,本试验对传统糟辣椒的制作配方及工艺进行改进,以有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各项理化指标为考察指标,分别检测了传统工艺制作的传统糟辣椒、新工艺配方制作的风味糟辣椒中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与传统糟辣椒相比,风味糟辣椒还原糖含量增加了2. 978 0 g/kg,氨基酸态氮含量增加了0. 03 g/kg,总有机酸含量增加了1. 247 1 g/kg,对酸感有明显改善的乳酸、苹果酸、柠檬酸在风味糟辣椒中含量均升高,改善了传统糟辣椒酸感刺激、有涩味的口感,使风味糟辣椒的酸味更加柔和爽口,滋味评分升高;其次,风味糟辣椒多检出了12种风味化合物,对风味贡献率高的醇类、酯类物质种类、含量均增大,使得风味糟辣椒香气更浓郁,风味及感官评分均显著增大。新工艺配方制作的风味糟辣椒具有更高的商品价值,可为云贵地区的糟辣椒行业发展起到提质增效的参考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5.
使用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生产的凯里红酸汤为实验原料,以有机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矿物质(钙、磷、铁、锌)为检测指标,分析凯里红酸汤中各成分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所抽取的15个样品中成分含量差异不大,有机酸中以乳酸含量最高,为33.5~37.6g/kg;其次是乙酸,含量在5.0~5.9g/kg;矿物质含量以钙、磷、铁含量较高,其中钙含量在14.10~14.59g/100g,磷含量在17.90~18.20g/100g,铁含量在2.20~2.66g/100g。通过与其他品种的酸汤产品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得出凯里红酸汤中的营养成分优于其他酸汤产品。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米辣和二荆条为原料制备剁椒,分析剁椒自然发酵过程中部分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质的变化,探究发酵时间及辣椒品种对剁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2种剁椒的pH值、总糖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总酸、有机酸、游离氨基酸、辣椒素类化合物含量均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氨基酸态氮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剁椒在发酵50 d时感官评分最高,形成了香味滋味浓郁、酸味适中、辛辣味稍弱的最佳风味,说明发酵50 d适合作为发酵终点。在发酵50 d时,二荆条发酵剁椒的品质优于小米辣,其p H值、总酸、总糖、氨基酸态氮、有机酸、游离氨基酸、辣椒素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4.79、0.73 g/100 g、8.23 g/100 g、0.25 g/100 g、27.76 mg/kg、3 724.11 mg/kg、361.00 mg/kg,感官评分为91分。  相似文献   

7.
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对奶酪的口味有重要影响,文中对酸凝奶酪成熟过程中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奶酪成熟时间的延长有机酸总量和各种有机酸含量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主要有机酸乳酸含量最高达到10.75 mg/g;各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处于动态变化过程,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显著(P<0.05),缬氨酸和亮氨酸是优势氨基酸,最大含量为35.19 mg/100 g和27.06 mg/100 g;游离脂肪酸总量变化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奶酪的营养价值更高,口味更浓郁。  相似文献   

8.
以遵义不同品种发酵辣椒酱为研究对象,分析辣椒酱在理化指标、辣椒碱、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及挥发性成分的发酵特性,以期为专用型辣椒品种的有效利用和遵义地区辣椒加工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发酵辣椒酱氨基酸态氮、色泽、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辣椒碱含量差异显著(P<0.05);5种辣椒酱pH、总酸、还原糖和亚硝酸盐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辣椒酱所含有机酸以苹果酸为主(40.2%~48.9%);游离氨基酸味觉活度值分析表明发酵辣椒酱的呈味氨基酸以鲜味氨基酸为主;5种辣椒酱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152种,但不同辣椒品种间挥发性成分含量及种类差异较大,并确定了23种关键香气成分,其中水杨酸甲酯、香叶醇、D-柠檬烯及α-紫罗酮是共有香气成分。综合来看,遵辣7号和子弹头辣度较低,可用于低辣度产品开发;朝天椒及二荆条辣度较高,挥发性物质组成丰富,有机酸含量丰富,较适宜做泡椒、剁辣椒类产品的加工原料;牛角椒酱体细腻,色泽鲜艳,游离氨基酸含量[(4 386.65±141.09) mg/kg]及挥发性成分含量[(20 496.95±3 984.51)μg/kg]最高,因此适宜传统发酵辣椒酱的开发及利用。  相似文献   

9.
木瓜叶芽营养成分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木瓜(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叶芽中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采用氨基酸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对新鲜的木瓜叶芽中的氨基酸、有机酸、无机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00g木瓜叶芽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为2.25g,胱氨酸含量最低,为0.054g,氨基酸的总含量为17.273g;100g木瓜叶芽中苹果酸含量最高,为1.819g,琥珀酸含量最低,为0.00516g,有机酸的总含量为3.605g;100g木瓜叶芽中钾元素含量最高,为1.01 × 106μg,硒元素含量最低,为0.042μg,无机矿物质元素的总含量为1.2885×106μg;100g木瓜叶芽中维生素E的总含量为36.126mg,维生素C的含量为20.918mg.  相似文献   

10.
以竹笋、鲜红辣椒为原料,以感官评分和总酸值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并优化了竹笋糟辣椒产品的加工工艺和配方,并分析竹笋糟辣椒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含量、菌落总数、亚硝酸盐含量及pH值和总酸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竹笋糟辣椒的最佳配方为盐用量5%,腌制时间为6 d,白酒用量3%,竹笋与辣椒的质量比为1∶1(g∶g)。在发酵成熟(6 d)时,乳酸菌数对数值达到最大值9.8,菌落总数对数值和亚硝酸盐含量降到最小值,分别为3.1和0.48 mg/kg,pH 3.2,总酸含量0.757 g/100 mL。  相似文献   

11.
从发酵罐和发酵池中选取发酵过程中的酱油进行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pH值、总酸含量、有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酶活力和食盐含量的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池式发酵酱油的中性蛋白酶活力、氨基酸态氮含量、氨基酸总量、有机酸总量、淀粉酶活力、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和pH值都高于罐式发酵酱油;食盐含量则是罐式酱油更多;其中鲜味氨基酸在发酵12 d后池式酱油的含量就高于罐式酱油的含量,尤其是池式酱油的谷氨酸在发酵45 d时已达到10.42 g/kg,而罐式酱油的谷氨酸含量仅7.91 g/kg;两种方式发酵的酱油都能检测出7种有机酸,且含量较高的两种有机酸分别是乳酸和乙酸;在发酵结束时池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比罐式酱油的还原糖含量高1.01 g/100 g;池式酱油的食盐含量比罐式酱油的食盐含量低0.90 g/100 g,说明在关键呈味物质上池式发酵酱油优于罐式发酵酱油。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光质对发酵酱油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光质发酵酱油在其色泽(A530)、氨氮含量、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总酸含量、红指、黄指等指标之间的变化率没有明显差异(p>0.05),经感官评价,其色泽、香气、滋味方面也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无光控温发酵酱油与传统晒露发酵酱油进行比较,中性和酸性蛋白酶活力在无光控温发酵酱油中均下降得较快,但氨氮含量却增加较快。它们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246g/100mL和4.480g/100mL;通过GC-MS对酱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无光控温发酵酱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较丰富,而且其大部分醇类、酸类、酯类、醛类、酚类和其他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均比传统晒露发酵酱油高。  相似文献   

13.
以大黄鱼鱼卵发酵鱼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发酵过程中接曲量、加盐量、温度等条件对鱼露pH、总酸、氨基酸态氮、挥发性盐基氮、脂肪、硫代巴比妥酸等理化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发酵第30 d时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在大黄鱼鱼卵鱼露发酵过程中,pH整体上呈波动现象,且总酸含量的变化与其一致;氨基酸态氮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呈上升趋势,且...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旨在利用外源蛋白酶和曲霉菌YL001缩短沙丁鱼鱼露的发酵周期。将沙丁鱼鱼肉分为2组,一组仅用外源蛋白酶发酵(鱼露A),另一组用外源蛋白酶和曲霉菌YL001复合发酵(鱼露B)。2组样品先在35℃下发酵30 d,然后在室温下继续发酵150 d。结果表明,发酵180 d后,鱼露A、B中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为7.6和10.6 g/L,鱼露A和B的可溶性总氮含量分别为14.2和16.3 g/L。根据鱼露的行业标准SB/T 10324—1999,只有鱼露B达到了一级鱼露的标准。与鱼露A相比,鱼露B中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总氮的含量分别提高了39.5%和14.8%。另外,鱼露B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特别是谷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鱼露A。同时,GC-MS分析显示,只在鱼露B中检测到了3-甲基丁醛和2-甲基丁醛等鱼露的特征性风味物质;而且感官评价也表明鱼露B具有较好的风味。因此,利用外源蛋白酶与曲霉菌YL001复合发酵不仅可以缩短鱼露的发酵时间,还可以改善其风味。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电子鼻、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氨基酸分析仪对市售的13种原酿本味酱油的挥发性物质、氨基酸组成进行解析,同时结合感官评价,对应分析评判不同产品风味物质组成及差异性。结果表明:受原料和发酵工艺的影响,我国酱油产品品质差异较大。由理化指标分析可知,不同产品乙醇和总糖含量变化最为明显。乙醇、氮氧化合物及无机硫化物是造成酱油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基础。酱油游离氨基酸组成不仅对酱油鲜味特征有显著影响,同时直接或间接与糖、酸、全氮等共同影响酱油鲜、咸、甜、酸等滋味特征。综合比较认为:当样品的氨基酸态氮≥1.00 g/100 mL,全氮≥1.80 g/100 mL,糖含量≥6.0 g/100 mL,糖/酸比值在3.40~5.80,游离氨基酸含量≥60 mg/mL时,酱油风味品质最佳。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酱油风味物质图谱、指导建立酱油品质优劣评判标准,还可以用于追溯评估生产工艺技术条件及指导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us)发酵胡萝卜汁前后游离酚、结合酚、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发酵后胡萝卜汁中的游离态酚类物质含量明显增加(P<0.05),而结合态酚类物质的含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槲皮素相较于发酵前提高了243.91%;发酵后乳酸含量最高,比发酵前提高了5.376 mg/mL;发酵后苏氨酸(0.13 mg/g)、丝氨酸(0.25 mg/g)、甘氨酸(0.34 mg/g)、蛋氨酸(0.05 mg/g)和赖氨酸(0.12 mg/g)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示,发酵后的胡萝卜汁对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及总还原力分别为70.6%和26.45%及0.58±0.01,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30.42%和21.45%及28.89%。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以面粉和小麦粉混合发酵酱油(FWSS)和纯小麦粉发酵酱油(WS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理化指标、氨基酸组成以及挥发性化合物组成,结合感官评价结果分析两类酱油风味品质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显示:除总酸外,其他理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FWSS酱油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均高于WSS酱油,差异较大的为谷氨酸含量(FWSS=21.11%,WSS=20.35%)。挥发性化合物测定结果显示FWSS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其中酱油中常见的香气活性物质4-羟基-5-乙基-2-甲基-3(2H)-呋喃酮(HEMF,焦糖香),4-乙基愈创木酚(4-EG,烟熏香)含量差异较为明显,与感官评价结果中FWSS酱油其烟熏香味、焦糖香味更加丰富的结果一致。表明在工业生产中,加入40%的面粉替代小麦粉发酵酱油(FWSS),可明显降低酱油中总酸含量(FWSS的总酸含量为1.15 g/100 g,WSS的总酸含量为1.24 g/100 g),提高酱油的香气饱满度和滋味特征。本研究可为高盐稀态酱油的风味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亚硝酸盐降解能力强、产酸快、发酵风味好的乳酸菌,以新疆传统酸马乳为筛选源,经亚硝酸盐降解试验初筛、接种辣 椒酱复筛,筛选出一株亚硝酸盐降解率达88.91%、发酵辣椒酱风味佳的乳酸菌C27。 总酸复筛试验显示,菌株C27可以明显缩短发酵 周期,发酵辣椒酱第8天,总酸含量达2.15 g/100 g。 菌株C27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耐酸及耐胆盐试验显示,菌株C27在pH 3.0及0.30%胆盐环境中能够生长,满足益生菌在肠胃定植的首要条件。因此菌株C27可以作为发酵辣椒酱专用发酵剂进行生产应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乳酸菌和酵母菌发酵葛根汁,通过对葛根汁发酵过程中的总黄酮、γ-氨基丁酸(GABA)、游离氨基酸、有机酸、乙醇和挥发性化合物等组分进行分析检测,探究了发酵前后营养与风味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6 d葛根汁总黄酮含量(0.71 g/L)比葛根汁(0.59 g/L)提高了17.72%;GABA质量浓度(3.64 g/L)比葛根汁(0.98 g/L)增加了279.17%;必需氨基酸总量比葛根汁增加了65.58%;乙醇产率下降,乳酸浓度增加;发酵产品中的风味物质如醛类、醇类和酯类等的含量比葛根汁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0.
Soy sauce prepared via direct fermentation of defatted soybean meal (DFSM) using halophiles without addition of dried, fermented soybeans or meju was evaluated. DFSM was fermented using single and mixed cultures of Oceanobacillus kimchii and Bacillus pumilus under 18% salinity conditions. Amounts of total organic nitrogen, free amino acids, and organic acids in soy sauce prepared with the mixed culture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sauces prepared with single culture. The ingredient content was higher in soy sauce prepared via direct fermentation of DFSM than soy sauce prepared with meju. Microorganisms detected in DFSM fermentation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meju culture, except for the 2 halophiles, based on metagenomic analysis. Direct fermentation of DFSM is better than using meju for preparation of soy sau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