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荒野地,是大面积的、保留原貌或被轻微改变的自然区域,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等多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中,荒野保护是重要的行动目标之一。在此新背景下,分析了中国荒野地保护中存在的五大现状问题,包括荒野价值认知不足、荒野本底状态不清、荒野保护空缺明显、荒野地破碎化严重、荒野地管理质量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荒野地保护的目标和系统性保护策略(包括主流化策略、普查策略、全域分级保护策略、连通策略和提质策略),以及相应的12项行动建议,有望为我国开展系统性的荒野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阵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但中国目前的研究和实践均还较薄弱,亟须借鉴域外经验。系统梳理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中,气候变化对自然、文化和社区的影响,概述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气候变化应对行动,指出情景规划是重要的气候变化应对工具。总结了美国国家公园在气候变化中开展情景规划的流程,提炼其规划特征,并以魔鬼塔国家纪念区为案例,详析其情景规划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国家公园及体制试点区可能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对比了情景规划与传统规划的区别,明确目前推广条件的欠缺,指出应逐步推广情景规划,并从实现科研储备、奠定实践基础、建立规划体系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路径,对中国开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全球已进入“城市化世纪”,自然保护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国正同时处于新型城镇化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急须思考城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路径,但当前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还需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系统梳理全球城市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首先从定义、特性两方面阐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内涵,辨析其与城市荒野、城市绿地、传统自然保护地的异同。其次回顾了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现状概况,阐明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并从认识层面、行政层面、资金层面、社会层面总结了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研究的3个思考方向,分别是城市自然保护地本底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的关系研究、定位及管理措施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4条可能路径:以科学研究促认识提升、以多种途径促行政治理、以市场手段促资金保障、以国民教育促社会参与。在系统思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思考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能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在国家战略层面,对生态文明领域各项改革机制的重大问题提出顶层设计方案,对国家公园体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方案》的研读,反思国家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现状,从3个层面获得启示:确立资源价值的核心,以资源有价为观念基础,以资源价值核算为制度基础;把握资源结构与权属两个重点;强化管理运营的4个支撑。这有助于以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正确的资源价值观的框架下,逐步构建起适应中国国情的国家公园体制。 相似文献
5.
试论世界国家公园运动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回顾了130年来,世界国家公园运动在思想认识方面的4项进步:保护对象上,从视觉景观保护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方法上,从消极保护走向积极保护:保护力量上,从政府一方走向多方参与;空间结构上,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介绍了130年来世界国家公园运动在技术方法上的7项进步:“可接受的改变极限(LAC)”、“游憩机会类别(ROS)”、“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VERP)”、“基地保护规划(SCP)”、“市场细分(Market Segwlent)”、“分区规划(Zoning)”以及“环境影响评价(EIA)”。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现状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分析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的现状,总结了管理不到位的7种原因:认识不到位、立法不到位、体制不到位、技术不到位、资金不到位、能力不到位和环境不到位。 相似文献
7.
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状况的行动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立法、体制改革、技术支持、社会支持、规划管理、资金以及能力建设等7个方面探讨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政策途径,并具体提出了41项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8.
拥有147 000km~2土地的尼泊尔已经把11.3%的国土划入了8个国家公园、5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域,在多年的开发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中,尼泊尔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认定,大体与国外国家公园相当,且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深度,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能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通过介绍尼泊尔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体系的现状和建设经验。总结其可借鉴之处,对我国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然圣境(sacred natural sites,简称SNS)是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典型的文化景观。它们作为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记录,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是其赖以存在的根基。从单纯的自然保护到融合文化价值的整体性保护,反观国外SNS保护工作的方向性转变,有助于在全球发展主义时代背景下从"术"的层面重新审视中国SNS保护工作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世界遗产角度,在阐述SNS概念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不同国际组织机构参与下的SNS保护实践进展;总结目前在其保护中涉及的景观方法和生物文化多样性方法等主流保护方法;最后指出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充分开展本土SNS基础调研,完善相关规划并确立保护条例,在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SNS中的人际间及人与其他物种的公平关系是中国SNS保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11.
美国早期的开拓者认为荒野是无用和邪恶的,开发与征服荒野是时代的主流。随着19世纪末边疆的终结和环境的不断退化,一批环保先锋呼吁荒野保护,美国出现了从征服荒野向保护荒野的思想转变。在大量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国会于1964年通过《荒野法》,建立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NWPS),将“认定荒野区”作为联邦土地中保护级别最高的土地进行管理。经过50多年的发展,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面积逐年扩大,至今全美5%的土地为“认定荒野区”,荒野管理的质量也逐渐提升。总之,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是美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一次革命性进步,有效保护了美国荒野地的自然过程和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2.
Paul Selman 《Landscape Research》2013,38(1):3-26
The term ‘natural beauty’ has been an important criterion for designating and managing fine landscapes in the UK and elsewhere. However, its meaning has been assumed to be self-evident and has never been officially defined. Latterly, this has become problematic in relation to more critical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s of ‘natural’, and legal challenges to the use of the term in practice.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antecedents to legisl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beauty, and of subsequent efforts to analyse and describe fine landscapes,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contested use of ‘natural beauty’ in current landscape policy. It proposes an extended meaning for the term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tentions of the original legislators.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正式设立5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直接响应国家公园三大理念,是联系国民和国家公园的最重要纽带,将成为国家公园设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亟待构建相关规划框架。系统回顾了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探索和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经验与不足。辨析了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的相关国际通用术语,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三大规划理念、5点规划思路,提出了前置分析、生态体验规划、解说教育规划、管控规划和保障规划五大板块的规划流程及其技术方法。明晰了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规划框架构想,对于政策制定、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Conflicts over conservation are often regarded as dichotomies of diametrical opposites. When national parks are established in Norway, two stereotypes can be sketched: (1) the ecocentric position valuing 'pure, authentic nature',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s the only acceptable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level; and (2) a more anthropocentric position valuing 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certain traditional and future uses of the area, favouring local management. A conflict over restoring a firing range to a state of 'authentic nature' for future designation as a national park is examined. The case has raised comprehensive local debate. It is asked whether the relevant actors should be seen as situated in the stereotypes, or whether a more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would provide a better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5.
从最近ICOMOS大会世界遗产热点"文化自然之旅"着眼,回溯世界遗产的文化与自然保护发展历程的主要节点,厘清自然文化之旅的历史脉络,助益遗产保护者透彻理解今天国际文件的背景及其重要性,指出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是国际社会一直努力的方向,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景观,尤其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对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的融合具有重大的价值,应该成为国际"文化自然之旅"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16.
Conflicts over conservation are often regarded as dichotomies of diametrical opposites. When national parks are established in Norway, two stereotypes can be sketched: (1) the ecocentric position valuing ‘pure, authentic nature’,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as the only acceptable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level; and (2) a more anthropocentric position valuing cultural landscape elements and certain traditional and future uses of the area, favouring local management. A conflict over restoring a firing range to a state of ‘authentic nature’ for future designation as a national park is examined. The case has raised comprehensive local debate. It is asked whether the relevant actors should be seen as situated in the stereotypes, or whether a more complex three-dimensional picture would provide a better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7.
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CiteSpace、VOSviewer分析国际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发现自1988年以来,保护地生态系统管理研究呈现3个阶段的发展特征:缓慢、波动和快速增长阶段。生态系统管理日益成为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推动实现保护目标的重要工具。生态系统管理视自然—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为一个整体,以实现保护地生态系统长期的完整性、社区居民生计可持续性和满足公众游憩需求的复合目标;重视多学科融合、共同管理、社区价值,将基于科学和价值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融入保护地规划是一大趋势,地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以及现代监测技术的运用是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