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2013年全国2 000户家庭食物消费调研数据,从城乡、不同收入组和不同地区三个层次,深入分析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快速转型时期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摄入现状与特征,从营养层面剖析当前居民食物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善当前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居民粮食消费量与营养水平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粮食在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合理营养的基础。本文在分析粮食消费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中地位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弹性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粮食消费与营养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探讨改善食物消费结构,确保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的切实措施。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中连续3d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收集的家庭食用油消费数据,分析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依据家庭成员的膳食能量比计算我国2岁以上居民个体食用油摄入量。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食用油的摄入量为41.8 g,其中植物油37.1 g、动物油4.7 g。城市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3.0 g、农村居民食用油摄入量为40.8 g,农村居民动物油摄入量高于城市居民,尤其是贫困农村居民的动物油摄入量最高,为9.2g。中小城市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已经超过大城市。与2002年相比,全国城乡居民食用油平均摄入量基本持平,其中动物油所占比例下降。目前,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消费量仍偏高,农村居民动物油消费偏多。  相似文献   

4.
基于食物当量统一量化分析了1980年以来中国居民食物消费量和食物消费结构的演变趋势,结合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探讨了居民食物消费种类的变化;通过进一步比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和不同收入阶层食物消费性支出,对比分析中国城乡居民及不同收入群体间的食物消费支出差异。研究发现,居民消费的食物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种类趋于多元化;居民直接粮食消费量逐年降低,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持续增加,未来我国食物安全问题将转变为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安全问题;我国居民肉类消费量与发达国家及饮食结构相似的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目前居民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已达到要求,肉类食物的摄入量略高于标准,但奶类的消费量还远远低于营养目标,食物消费结构还需进一步调整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阐述我国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和规律,为进一步优化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1980—2021年食物生产及消费统计数据从宏观层面把握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变化趋势,讨论当前食物消费结构可能带来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食物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结果:1980—2021年谷物和薯类的消费量呈现出平稳波动但整体变化不大的趋势;蔬菜和水果的消费量增长趋势最为明显;肉类、蛋类、牛奶、水产品、坚果、食糖和植物油等食物的消费量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结论: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逐渐多元化的同时,也呈现出杂粮消费减少以及动物性食物、植物油和食糖消费持续增加等特点,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调整改善居民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6.
大食物观体现了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拓展了传统粮食安全观中的“粮食”外延,推动了传统粮食安全向食物安全转变,从强调数量安全到强调数量、质量、营养并重。目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已基本完成,但食源性营养健康问题却较为突出,表现为膳食多样性不足、营养素摄入不均衡、营养过剩和慢性疾病高发。传统粮食安全观强调数量安全而忽视营养安全,是现存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为解决现存问题,建议通过健康膳食教育引导居民形成营养导向型食物消费习惯,调整传统粮食以安全观为导向的食物供给体系,重点推进营养导向型食物生产、食品加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消费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方法:研究资料来源于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选择参加8轮调查并有完整膳食调查数据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鱼虾类食物消费率、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现状及变化趋势,并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1991—2001年间,调查人群鱼虾类食物消费率上升了38.9%、鱼虾类食物消费人群的摄入量中位数增加了13.3 g;鱼虾类食物摄入量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下限的人群比例上升47.0%。结论:中国9省区成年居民鱼虾类食物摄入发生显著变化,但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鱼虾类食物推荐摄入量的要求,应进一步增加鱼虾类食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是以谷类为主食,新鲜蔬菜的食用率、食用频率也较高。猪肉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肉食,牛羊肉、禽肉及水产品的食用频率较低。奶及奶制品在我国居民中的消费依然较低,城市的食用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我国居民豆类的消费很低。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行为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加强营养教育,提倡我国谷类为主的传统膳食模式,促进人们采取健康的食物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深圳市居民膳食结构与食物消费量数据,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营养教育及营养改善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244户居民853人进行家庭膳食调查。采用连续3日称重记帐法收集家庭及所有成员各类食物、调味品和饮水量饮用水的摄入数据。结果深圳市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共1 496.6 g,其中粮谷薯类299.2 g,蔬菜346.5 g,水果237.0 g,禽畜肉175.3 g,鱼虾类102.6 g,奶及其制品114.5 g,蛋及其制品39.9 g,豆及其制品49.7 g,油脂类41.2 g,食盐8.0 g。结论深圳市居民各类食物摄入量除粮谷薯类明显低于广东省及全国居民的平均摄入量外,其他的种类食物(如蔬菜、水果、肉、禽、鱼虾、蛋及蛋制品、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油脂类等)食物的摄入量均超过广东省及全国居民的平均摄入量的平均水平。提示深圳市居民膳食结构及食物消费出现不良的偏离,导致"营养失衡",应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的宣传教育,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和提高深圳市居民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对福建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调查数据,分析了城乡居民对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的感知现状,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定量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感知对城乡居民猪肉、鱼肉和蛋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除了传统的收入、价格和家庭特征等因素外,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感知也会影响居民对动物性食物消费的选择,并且这种影响较为复杂,一是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存在差异,二是对不同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影响也不相同。当面临食品质量安全和健康风险时,居民不应简单地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消费量,而是更加理性地调整动物性食品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了解全国不同地区农村,居民主要摄入的谷类和干豆类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分布特点,为评估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膳食纤维摄入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利用1983年的全国65个县生态学调查资料,整理农村居民主要摄入的谷类和干豆类食物的膳食纤维数据,用均值和标准差、方差分析来表达和比较不同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值及其分布特点.结果:不同谷类和干豆类食物的消费在全国的分布是不同的,其中只有粳米、小麦粉、黄大豆食用范围广泛分布在全国八个地区,其它谷类和干豆类食用范围仅限于部分地区.各种食物中膳食纤维和/或其单体的含量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其中粳米、籼米、小麦面粉、大麦面粉、黄大豆的总膳食纤维含量和/或其单体的含量在不同地区问存在极明显差异,P<0.01;糯米、玉米面、玉米、绿豆和红小豆的纤维素含量以及玉米的木质素含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差异,P<0.01,P<0.05.用本研究的数据对我国农村居民1982、1992、2002年的营养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农村居民每标准人日通过谷豆类食物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分别占AI值的106%、80%、65%.结论:不同谷类和干豆类食物的消费在全国的分布是不平衡的,且其总膳食纤维含量及其单体的含量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等消费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恩格尔系数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动物性食物消费支出和消费量呈增加趋势,虽然植物性食物仍是城镇居民的主要消费种类,但其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城镇食物消费行为变化明显,在外就餐支出不断增加,且消费比重明显上升。针对这些变化特点,结合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提出了加强食物生产消费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和改善居民膳食消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保一国居民的膳食营养与健康,是实现国家食物安全的最终目标。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近几十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改善,但与合理膳食营养模式仍有一定的差距,需要进行引导。本文分析了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4—2020年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及碳排放量,为倡导居民可持续消费模式,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以食物消费为对象,并进一步延伸至食物碳排放。综合运用食物碳排放系数和生命周期法,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对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全面的测算,探究食物碳排放演变趋势。结果 中国居民食物结构随动物性食物消费量逐年递增,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分别假设2030、2040、2050年逐渐调整其食物消费结构至膳食指南场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别在2030、2040、2049年达到峰值,温室气体排放量较现状水平均有一定幅度增加。结论 中国食物消费结构调整带来的碳减排压力较大,并结合上述结果结论,给出合理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是中国2012年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的相关数据,首先使用聚类分析研究分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消费支出情况,对不同地区进行聚类比较,得到北京、上海、浙江三个地区的农村居民消费情况遥遥领先,远高于其他各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第三类,居民消费情况偏低;然后使用相关分析对不同现金支出方面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消费结构层次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成年居民食用油消费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中家庭食物称重记账法的数据,对25556户,共50425名18岁及以上居民食用油的消费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成年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消费食用油40g(城市居民58g,农村居民42g;二类农村最高44g,中小城市最低37g),其中植物油32g(城市居民325g,农村居民31g;大城市最高39g,四类农村最低20g),动物油8g(城市居民3g,农村居民11g;四类农村最高20g);男性为44g,高于女性的38g.我国成年居民平均每人每天消费色拉油9g,菜籽油8g、豆油8g、花生油5g、猪油3g、其他食用油5g,我国居民家庭中消费菜籽油、猪油(炼)、花生油,色拉油、豆油、芝麻油、胡麻油的比例依次为33.5%、29.0%、16.8%、13.8%、13.5%、10.5%、3.8%,菜籽油和猪油是我国成年居民消费量高并且经常消费的食用油种类.我国成年居民食用油超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的比例达65.2%;男性高于女性,分别为67.4%和65.2%;城市和农村接近,分别为65.5%和65.1%;二类农村最高,为72.8%,四类农村最低,为59.3%.总体看来,我国居民食用油的消费量偏高,食用油种类比较单一;农村居民动物油消费偏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我国成人居民膳食中铅暴露量及其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4年全国21类食物中铅含量数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和2013年中国居民饮料、饮料酒消费状况调查中的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的方法,计算我国成人膳食中铅暴露水平及其分布情况,并利用暴露限值(MOE)方法对潜在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虽然我国成人膳食的铅暴露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我国成人仍有0.61%的个体MOE值≤1。大米及其制品、面粉及其制品、蔬菜和畜肉是我国成人膳食中铅的主要来源,占膳食总暴露量70%以上。结论我国成人居民膳食中铅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较低,但有0.61%的个体健康风险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9.
《饮食科学》2013,(6):30-3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根据营养学原理,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其目的是帮助我国居民合理选择食物,并进行适量的身体活  相似文献   

20.
《饮食科学》2013,(2):30-31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是根据营养学原理,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居民实践平衡膳食,获得合理营养的科学文件。其目的是帮助我国居民合理选择食物,并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以改善人们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减少或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国民的健康素质。6.如何选择动物性食品鱼、禽、蛋、肉是一类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其中每类食物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