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2022首钢西十冬奥广场选址位于首钢旧厂址的西北角,地处阜石路以南、北辛安路以西。基地南侧的秀池和西侧的石景山山体,为项目带来了绝佳的山水自然环境。在谨慎保留原有建筑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保留原有结构空间作为主要功能空间使用,交通核服务空间以钢框架外置。这样,建筑造型忠实呈现出了"保留"和"加建"的不同状态,表达了对既有工业建筑的尊重。设计在原有工业建筑"封闭大墙"中植入开放式景观廊道及公共空间,建构园区内外景观的积极对话关系,基地内被谨慎保留的大树也形成  相似文献   

2.
以首钢二型材互联网金融产业园项目绿色建筑设计为例,探讨在设计过程中如何对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并与绿色建筑技术有机结合,提升工业建筑改造价值和传承工业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北京市石景山区面临着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首钢厂区内的工业建筑在功能使用上已经处于完结的状态,但其空间占据本身又与城市建设相矛盾。近年来,工业遗产虽被看做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普遍得到了重视和保留。但遗产改造过程中“拆”与“留”的矛盾依然很尖锐,因为这关系到工业遗产的完整性。目前工业遗产的改造主要解决的是旧生产空间与新使用功能之间的对接问题。但原有工业建筑的空间并不能完全满足新建筑功能的需要,这就限制了改造模式的多样性并降低了新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国内目前再利用的模式主要涵盖文化展览、餐饮娱乐、创意产业园三大方向。总体来讲模式较单一,且灵活度欠缺。且为了保全工业遗产所谓的完整性,许多改造方案不仅没有充分挖掘遗产的再利用价值,还造成了土地和空间浪费,甚至直接导致后续的经营亏损。  相似文献   

4.
"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建筑"作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仅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同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文化侵略"的历史见证;由于工业遗产通常体量较大,在保护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建筑文物价值的同时,其空间的再利用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长春电影制片厂早期建筑经过3年的利用改造,于2014年分别开放了"长影旧址博物馆"和"长影电影院",通过从文物保护及价值展示的角度,回溯其发展历程和综合价值评价,对以"长影"为代表的工业遗产面临的展示利用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评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项目位于首钢园区西北端,占地约2.53公顷,紧邻永定河,背靠石景山。作为一个世纪前企业建设的始发地,因其拥有最高密度的炼铁设备,该项目成为了最具特色和令人惊叹的地区。该设计采用了3项核心策略,确切来讲,是在物理环境中保持原有地点的真实性,并增加新功能,使原有地点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并通过展览布置和空间设施彰显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保证新旧建筑和谐共生。翻新部分保留工业原有地点的整体特征,同时又在内部植入新的功能空间。新建部分利用最小体积和景观建筑,避免了对原有地点风格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华中建筑》2021,39(10)
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外延的拓展,高校旧址遗存保护与开发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该文在对四川矿业学院旧址历史沿革回顾的基础上,从地域文化特质、历史文化特质和时代建筑特色三个方面探讨了四川矿业学院旧址的遗存特征。在综合分析四川矿业学院旧址保护与开发当前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历史建筑活化再生理念从产业植入与功能再生、遗存保护与文脉延续、物质更新与环境优化三个层面提出了四川矿业学院旧址活化再生对策。  相似文献   

7.
<正>主持建筑师李兴钢,景泉照明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昕工作室/同原(北京)照明设计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筑面积9,890 m~2设计周期2015.12-2016.7建造周期2016.5-2018.7"仓阁"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首钢设计的工业建筑改造项目,位于首钢老工业区北部,基地原有4幢工业建筑,改造后成为一座特色精品酒店,为紧邻的北京2022冬奥组委办公区员工提供倒班住宿服务。设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废弃和预备拆除的工业建筑及其空间、结构和外部形态特征,将新结构植  相似文献   

8.
首钢在整体迁至唐山曹妃甸后,原石景山厂区成为北京西部最大的一块再开发土地.2013年首钢集团启动了该区域保护和改建的首要项目——首钢博物馆.该项目希望改造三号高炉作为未来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这一想法将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评估、改造技术、展陈设计和环境工程技术等难题.通过阐述基于工业遗产评估的首钢博物馆设计理念的生成过程和具体设计过程,尝试探讨工业遗产再利用须注意的问题及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铭  王洋 《华中建筑》2007,25(7):131-134
在工业旧址上进行住区开发时,对工业遗存实施保护和再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武汉万科·润园的规划实践为例,从开发理念、历史格局和空间肌理的沿承、规划建筑与原生林木的共生、历史片段元素的存续与再利用、单体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了住区规划中工业遗存保护与再利用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首钢工业区工业遗产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首钢工业区是北京市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历史地段,也是最有条件申报工业遗产的项目。随着首钢的整体搬迁,如何保护并利用好这一地区的各种工业遗存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通过对首钢工业区内现存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的逐一调查,研究,确立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层次,提出了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区范围和单体建、构筑物保护与再利用名录的初步构想,并对保护与再利用的分级以及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方式进行了探讨,为首钢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申洁  许泽凤 《中外建筑》2011,(11):98-99
本文通过对后工业景观概念及发展模式的分析,结合国内外后工业景观实践,比较其共性与差异。后工业景观作为工业时代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独特的内涵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2.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后工业景观公园近6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公园建设背景、指导理论、生态设计手法,将生态设计思潮划分为1960—1985年探索期的环境修复模式、1986—2005年融合期的郊野景观模式、2006—2019年发展期的自然景观模式以及2020年以来兴盛期的生物友好模式4个阶段。生态设计思潮经历了从消除场地污染的环境修复到兼顾科学修复与艺术表达,从利用自生长植被群落、保护生物栖息地到设计适应生物多样性的友好环境,从被动到主动、从以人为中心的安全防控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转变。以期能为我国生态文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腾退的工业用地城市为生态再生提供了潜力,后工 业景观的再野化随城市新生荒野重建逐渐得到认可。这一场景 中包含了具有对抗性质的“工业-自然”二重维度,而公众的 接受度和感知情况可作为其可持续转型的循证依据。以不同植 物高度、遗存占比、再野化程度、硬质绿地比例、演替程度5 个变量构建再野化虚拟场景,以量表调研与眼动实验结合的方 式分析“工业-自然”要素构成方式、人工管理介入程度对公 众感知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较高的绿地率、适度再野化与 自发演替的场景的公众接受度较高,工业要素对公众的关注兴 趣与偏好产生较大作用,“工业-自然”变量与积极-消极感知 显著相关,视觉关注数据与公众感知呈现一定相关性。在人因 设计视角下研究后工业再野化场景中生态隐喻与工业隐喻,为 如何发挥工业用地更新的生态潜力与社会潜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许愿  李宾  朱育帆 《中国园林》2023,39(6):46-50
近半个世纪,工业景观进入文化遗产范畴并在经济 与人口压力下成为城市更新的常态发展点,但工业遗产框架的 价值定义及保护原则与其本体特征、存量更新语境条件存在不 适配。基于李格尔的文物价值理论阐释工业景观的年代价值, 辨析其与历史价值的关系,从而拓展工业景观遗存保护与再利 用关系的认知维度,强调环境氛围的特殊重要性,形成关于更 新实践认识、路线、方法的理论引导,有助于工业景观的整体 性价值发掘、地方文脉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余丽娜 《山西建筑》2007,33(26):59-60
介绍了彼得.拉茨教授后工业景观的代表作品杜伊斯堡风景公园,从对工业构筑物的改造、对遗留工业废料的利用、污水的治理及雨水收集、植被的恢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后工业景观的设计思想和手法,从而为后来设计者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工业水岸转型现有研究集中在后工业美学、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议题,但未能揭示去产业化后转型成公共开放水岸过程中,物理空间营造与城市日常生活重塑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实践参与以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年起4个关键性事件中非正式规划手段及正式规划机制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准则及报道的收集分析,探讨工业遗存取舍及诠释的价值取向、开放场址边界融合的设计策略。进而总结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可以被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操作,其对应工业遗产转型显示出非等级化的设计取向,表达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交互影响,是促进城市水岸日常生活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德国鲁尔区的后工业转型是被广泛学习与研究的典范,作为重要驱动力的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区域性的发展理念与实施策略影响尤为深远。在"工业文化"认知与统一标识体系引导关联性感知的指导原则下,埃姆舍国际建筑展在组织运营、资金管理、利益相关者3个方面具有区域统筹的实施方式,在空间策略方面具有"个体-区域并进"的整体性特征。通过梳理并分析这些区域性的策略,为中国当前的棕地再生行动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毛晨悦  吴尤 《风景园林》2020,27(7):62-67
近年来,针对铁路工业遗址的改造与再利用案例的研究不断拓展,体现出在规划与设计方面逐渐以风景园林为主导的趋势,成为城市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的重要议题。以费城铁路公园(The Rail Park)整体规划为案例,围绕城市开放空间系统布局、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空间营造3个层级来分析铁路公园的规划与设计。铁路公园体现出与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连通性较强、沿线城市街区差异性明显、场地空间特征性突出的特点,其规划与设计能够顺应各区段独特的周边城市环境与场地空间条件,采用和而不同、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进而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铁路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为城市工业历史街区更新与工业遗址景观再生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改善贫困社区现状,让衰败的建成环境重新焕发活力,全球许多城市地区都在开展后工业场地转型。虽然现有的众多方法和成功案例证明,棕地转型在发展完善的城市市区起到振兴作用,但却不适用于城市边缘、乡村地区和山区等城郊区域。【分析】当更新的目标和范围从原本的城市尺度拓展到了更广、更为复杂的景观维度,就必须思考如何理解和对待城郊的后工业场地,作出概念和方法上的转变。对此,重新阐释了方法论,并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后工业景观为例进行了以设计为导向的研究。【结论】由此,确立了最为匹配城市郊区棕地转型的系统性方法,为场地到景观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