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城市生态的研究是城市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基础。梳理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的缘起、国际上城市自然空间设计思想的演变和我国对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研究进展,分析城市生态保护区的生态反馈机制,得出在城市设立生态保护区相对于乡村的自然保护区有更高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后以深圳、澳门的城市生态保护与生态规划设计实践为例进行阐述,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探讨城市生态保护区如何实现:开展城市生态体系规划,对城市生物保护区制定多目标、多物种需求开展生境设计,引导其发挥正反馈作用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并在生态容量容许范围内开展适宜的科普、游憩活动,制定长效的生态本底跟踪调查制度,为城市生态文明的构建打下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2.
袁奇峰  陈世栋 《规划师》2015,(1):95-100
城市区域化背景下,农业用地日益成为城市生态功能的主要载体,因而需要保护,但在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的同时,村庄内部"主动性城市化"成为生态农地保护的难点。研究在回顾广州城市生态保护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型战略性生态空间资源"的概念,并以广州市流溪河水源保护区为例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为保护水源和基本农田,划定城市增长与生态农地保护的边界;为缓解农村主动城市化的张力,划定一定的农村发展用地作为补偿,以实现生态农地保护的帕累托最优;通过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创新让农地经营者成为生态农地保护的主动力量。  相似文献   

3.
生态分级保护是空间规划中重要支 撑性内容,是全面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 关系,实现各类空间差异化管控,促进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华蓥山东麓 为例,通过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 价,同时结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 构建生态保护分级指数模型,按保护程度由 高至低将研究区划分为Ⅰ、Ⅱ、Ⅲ、Ⅳ级。其 中,I级保护区为基本生态控制区,实行严格 的生态保护制度;II级保护区为生态缓冲区, 实行生态修复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负面清 单管理制度;III级保护区为农业生态区,加 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绿色生态农 业导向机制;IV级保护区主要为城镇村庄生 态区,加强城乡居民点环境保护,推进人居 环境建设。研究结果可为华蓥山东麓生态修 复保护总体规划提供借鉴,对华蓥山自然保 护区与城镇建设区之间生态过渡地带的精细 化、精准化、差别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背景与生态城市--国外区域生态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冬辉 《规划师》2005,21(10):18-21
对于生态城市而言,区域生态环境既是它稳定发展的背景,也是实现生态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国外很多城市通过开展区域生态调查、生态背景分析,以及设定自然敏感区、保护区、限制区、发展区、增长容量等来确保城市生态背景的稳定,从而实现城市与所在区域的广泛的生态联系.这种对生态背景的认识与保护对于当前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服务综合管理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优化国 土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城市中心城区生态空间稀缺、生态环 境压力大、居民需求多样,面临着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 大、生态管控复杂的问题。因此,量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 和需求,识别生态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是提升生 态系统服务供给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支撑城市用地空间进行 科学规划管控的关键。以桂林市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生态系统 服务供需比测度城市水源涵养、降温效益、雨洪调节、碳汇服 务、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游憩服务7项生态系统服务供 需水平,并基于聚类分析识别了5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簇,耦合 供需匹配与失衡区、生态保护区,划定三级生态保护与管控区 和两类生态修复与功能提升区。依据分区的生态本底特点、分 区内各类服务供需水平等,提出分级分类的管控指引和优化策 略,以期为城市生态空间的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青海以生态立省,作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一部分,其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本研究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别表征人、地系统,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匹配分析,综合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分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西宁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分异明显,使得人地关系在不同区域有不同表现。基于此,笔者提出构建核心保护涵养区、农田保育区、生态修复区、适度干预保护区4类优化分区,以指导西宁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可为西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7.
熊国平  郑璐琳 《风景园林》2020,27(3):113-117
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中国实践整体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等级、分布密度和传承传播路径,合理确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格局,划定保护核心区、文化线路、文化节点是保护规划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乡镇为单元,运用GIS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构建三大基准层、12个指标层的价值评估模型,确定权重,加权得到综合价值,将价值分值录入空间插值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聚类,划定核心保护区和文化节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路径进行分析,确定文化线路,叠加得到保护格局,构建划定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格局的技术方法,运用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实践,有利于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和景观的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8.
李晓东 《园林》2019,(6):8-13
生态网络的规划与建设是保障城市生态空间安全的重要措施,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正常运转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广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进步较大,依托"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树状水系"的自然格局,在市内维育9大重要生态片区,构建"三纵五横多廊"的生态网络体系.同时根据生态廊道的功能作用,划分为区域、市域、绿道三个层次的生态廊道.三个层次的生态廊道互相连通,共同形成立体化的生态网络.建设方面以生态网络的源地斑块、生态廊道等就地保护提升为主,通过征地建设修复关键处的源地和廊道为辅,进而完善全市的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9.
张学玲  闫荣 《建筑与文化》2016,(11):197-198
国家生态公园(试点)于2014年启动,截止到2016年2月全国已有14处。国家生态公园建设是对生态修复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拓展城市生态空间,增强生态服务功能,打造成符合资源保护培育、科普教育展示、公众休闲娱乐等不同功能需求的生态成果典范。本文以景观生态理念为核心视角,在风景园林专业背景下,对国家生态公园的营建原则、模式和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艾昕  兰亦阳  郑曦 《风景园林》2020,27(11):82-89
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也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在让生态空间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平衡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需求成为近年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可以评估生态和社会价值,顺应其间的协同关系并缓解权衡有利于进行兼顾生态和社会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分析关键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不同区域分配优先保护特征,并通过低权衡、低协同和高协同3种情景,以不同灵活程度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空间分配。使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得到满足各服务保护目标的管理区划,并比较3个情景的分区结果,验证规划体系对协同权衡作用的影响。得到了3种情景下的管理区分布:低权衡情景布局偏紧凑,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最小化;从低协同到高协同情景,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性增加;从低权衡情景到低、高协同情景,重点保护区的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缓冲区增加了连接性,控制发展区和集中建设区变化相对稳定,实现了生态空间多层次空间优化。最终得到的更详细的管理区划有助于指导未来生态—社会多目标生态空间规划政策的制定:即对重点保护区严格保护,加强生态缓冲区生态整治和廊道建设,以促进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在集中建设区与控制发展区引导城镇节约集约建设,减量增绿,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 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 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 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 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 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 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 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 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 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 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 功能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2.
申佳可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20,27(10):37-42
城市扩张带来的生境破坏及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城市生态风险加剧。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现有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其不足的梳理,提出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为目标,基于融合功能与结构空间优先级的景观生态网络整体优化的概念与方法框架。该框架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生态空间体系规划的新需求,并强调了4个核心策略: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诊断、整合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生态源识别、遵循生态系统服务交付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廊道提取与网络结构修正、兼顾网络功能与结构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用地多情景开发,以探索适应城市扩张、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绩效的生态网络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13.
阎凯  陈晨  刘爽  杨丹  李志鹏 《中国园林》2021,37(3):89-94
已有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的研究通常是"供给"导向下的增量研究,很少考虑到当地的人类价值取向变化下的实际需求对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效应,这些当地"需求"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供给"效益质量,使其在空间地域上的"供给-需求"错位、失衡,造成地方规划管理上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这一现象在生态用地和建设用地交错的特大城市郊区的半城市化地区最为显著。以上海为例,探讨基于人本需求的特大城市半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主导功能优化思路;以乡镇街道为基本单元对半城市化地区进行解构,评价其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娱乐游憩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现状,通过人本需求视角的聚类分析定位乡镇单元的生态主导功能,并据此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的优化思路;旨在通过支持空间规划决策来有效控制半城市化的负面效应,使局部单元的生态服务价值优化与总体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目标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14.
曹越   《风景园林》2019,26(8):20-24
城市野境是城市内部或周边区域中自然过程占主导的土地,其中人类开发和控制程度相对较低,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自然演替和生态过程,各类野生生物能够与人类繁荣共存。城市野境在重新连接人与自然、促进人类身心健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和独特的价值。基于文献综述与案例研究,提出并阐释了保护与营造城市野境的 4 种途径,包括保护、修复、设计与融合,即在城市保护地中保护野性自然、再野化部分城市区域、在城市公园中营造类荒野景观以及在城市空间中系统性融入野性自然。建议在中国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中,融入野性自然保护与修复的理念,进一步探索城市野境保护与营造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生态空间承载着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多种过程,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策源地和枢纽区。以实施生态空间管控为导引,借助多源数据和ArcGIS、C-Plan系统工具,核心应用系统保护规划(SCP)技术,建立生态服务测度下市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的构建方法。基于此,以哈尔滨为例,以不可替代性为表征实现生态空间测度指标综合与功效评价,构建生态空间关键区识别、功能区优划以及网络格局优化模型,提出"重点保护-分区指引-格局优化"的市域生态空间管控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科学基础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合三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澳门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其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加大,人们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UGI)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基于RS、GIS技术并结合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多源数据及实地调研,以统计分区为单元评估热岛调节、雨洪调节、噪声消减、休闲游憩和景观美学5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程度并分析其关联和差异,最后以此为基础提出需求视角下的UGI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各类服务的高需求区多分布在澳门半岛地区,离岛较少;2)多种服务需求存在空间上的协同效应,针对各分区特征构建多功能型UGI可有效改善需求;3)澳门有72.5%的人口处于较高的服务需求状态,人们获取各类服务的公平性需要得到改善;4)通过聚类分析得出5种不同需求特征的分区群,并从UGI建设、更新和保护的角度提出涉及空间分布、功能优化和实施途径等方面的针对性管理策略,加强UGI管理在生态内涵上的考量,补充以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在历史上对水系的利用和改造反映了中国传统营城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智慧。其依靠自然不断利用、拓展、发掘新水源,依靠人工持续利用、维护、控制地表水系,注重多功能用水与城市水景融合,尊重历史水系的综合再利用,都是历代劳动人民实践的结晶。为了合理借鉴、保护和发展这些生态智慧,通过对北京中心地区高分辨率和高清晰遥感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地表水系解译、水系服务廊道空间量化和恢复情景对比展开研究。结果显示:恢复玉河正义路段对水系服务廊道提升效率最高;前三门护城河、西护城河、龙须沟和东护城河潜在的水系服务廊道将会为北京中心地区带来较为完整的地表水系服务覆盖系统。传统营城生态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北京历史水系进行保护、恢复、建设和发展,不仅可以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载体,更可以为城市文脉修复提供水系空间支撑。  相似文献   

19.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空间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性研究大多在区域或城市尺度上开展,风景园林生态实践的指导性较为有限,研究聚焦场地尺度,旨在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看待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设计实践。在已有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方面文献爬梳的基础上,提出影响需求的三大因素及其需求类型的划分方法,甄别影响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核心指标,选取上海苏州河市区段进行实证研究,采取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并基于GIS进行需求目标与供给能力的空间制图。通过拟合分析比对创新性地提出指导城市滨水空间生态实践的三大空间智慧:1)基于需求目标研判制定发展策略的空间智慧;2)分段分类型供给满足存量更新需求的空间智慧;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转向匹配的空间智慧,为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实践提出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