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查阅国内外食物成分数据,建立中国常见食物维生素B_(12)的含量数据表,以供国内同行做维生素B_(12)膳食营养研究等查询和参考。方法:查找国内外期刊网和食物数据库中维生素B_(12)含量的数据,根据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整理成维生素B_(12)的食物成分表。结果:经比较,最后收集美国农业部营养数据实验室(USDA-NDL)中113种和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中9种食物维生素B_(12)的含量。将中国居民常吃的食物按肉类、水产类、蛋奶类、其他类及其维生素B_(12)数据分别整理成表,共收录122种中国居民常吃食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鲜鸡蛋、鸭蛋和鹅蛋不同禽蛋的蛋清和蛋黄中的脂肪酸含量。方法实验分为鸡蛋组、鸭蛋组和鹅蛋组,用气相色谱法对各组禽蛋中的脂肪酸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3种禽蛋蛋清中的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蛋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蛋黄。ω-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小为:鸡蛋鸭蛋鹅蛋,强化ω-3脂肪酸的鸭蛋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且ω-6/ω-3比值最低;熟鸭蛋的脂肪酸总量和饱和程度与鲜蛋相比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但是咸蛋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结论 3种禽蛋中脂肪酸含量不同,经强化的鸭蛋中有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明显高于其他鸭蛋,营养价值最高。  相似文献   

3.
ω-3脂肪酸因其含有较多的不饱和双键而表现出不稳定性,在储存和加工过程中易被氧化.ω-3鸡蛋是一种新型的营养强化食物,以鸡蛋为载体,将ω-3脂肪酸进行营养强化,研究旨在探究ω-3鸡蛋中脂肪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变化情况,为ω-3鸡蛋的烹饪加工和食用提供参考.分别以ω-3鸡蛋的带壳鸡蛋和全蛋液为实验对象,将鸡蛋加工成为温泉蛋、...  相似文献   

4.
11种坚果中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1种市售坚果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坚果中所含有的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对人体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有直接影响,摄入过多的亚油酸(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不利影响,而油酸(ω-9不饱和脂肪酸)和α-亚麻酸(ω-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上述疾病风险的可能。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坚果类高脂肪含量食品的消费和控制膳食中ω-6脂肪酸与ω-3脂肪酸的摄入比例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居民20年间食物脂肪酸摄入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982、1992和2002中国膳食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统计资料分析中国居民膳食的种类和数量,利用气相色谱测定食物脂肪酸含量,计算每日摄入膳食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近20年来,中国居民膳食中摄入总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升高,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下降,胞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处于合理范围,但n-6/n-3变化不甚明显,在8.8:1~9.56:1之间,达不到较合适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分析中国居民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摄入现状及特点.方法:采用连续3天家庭食用油和调味品称重法、24 h膳食回顾法实施膳食调查,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摄入量.结果:2015-2017年中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的能量摄入量为2 007.4 kcal、碳水化合物26...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国居民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状况,为了解居民饮食行为、开展健康教育、慢性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回顾数据,结合《中国食物成分表》,对消费含添加糖食物的17 053名居民的消费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居民2010—2012年含添加糖食物消费率为26.90%,人均含添加糖食物供能比为9.09%,消费最多的前3类食物为速食食品,蛋糕、甜点类,乳类及制品;消费率最高的人群为6~11岁城市女性。结论:2010—2012年我国居民平均含添加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中国老年人群膳食脂肪酸的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方法:利用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3 d 24 h膳食调查数据,对18 116名年龄在60岁及以上人群的膳食脂肪酸摄入状况及食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中国老年人群膳食总脂肪(TFA)、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的中位数分别为53.4、13.4、22.9、14.1 g/d。城市居民SFA和PUFA的摄入量高于农村,而MUFA低于农村(P<0.001),3种脂肪酸的摄入量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P<0.001)。城乡居民的SFA、MUFA、PUFA之比均为1:1.5:1.1。城市和农村ω-6/ω-3 PUFA比例分别为8.5、7.9,城市高于农村(P<0.001)。膳食SFA、MUFA、PUFA的供能比分别为7.1%、12.1%、7.5%。城市居民SFA和PUFA的供能比高于农村(P<0.001),而MUFA的供能比低于农村(P=0.001)。植物油和动物性食物是膳食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分别提供了47.7%和30.1%的TFA。农村居民膳食中ω-3 ...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水平和状况。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个人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分配到个人,并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成年人烹调油的推荐摄入量25~30 g/d进行评价。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人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人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含量。结果 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36.23 g/d,其中植物油为33.99 g/d,动物油为2.17 g/d,混合油为0.08 g/d(动植物混合油)。研究人群烹调油消费量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地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量超过推荐摄入量范围最高值30 g/d的个体比例为50.72%;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梁进 《食品科学》1990,11(6):10-12
食物成分表数据库是营养研究、教学、临床及实践工作中的一项基础资料。国内1963年版的食物成分表所列成分只有19项,新的食物成分表参照国际水准,所列成分达28项,包括20类600种食物。1989年12月已通过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鉴定,是国内的最新数据。食物成分表数据库输出数据达5万余个,具有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使用数据输入功能可方便的扩充数据库。食物成分表数据库在军队营养、运动员营养、航空营养、农业选种、临床营养、食品营养成分评价及开发食品新资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模拟家庭烹饪实验,考察了一种富含亚油酸和亚麻酸且具有适宜的ω-6/ω-3脂肪酸比例的营养均衡型配方油脂的烹饪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配方油应用于炒青菜、炒青椒肉片、火锅水煮烹饪时,以市售常用食用油为对照,油样的指标酸价、过氧化值与丙二醛含量有所变化,但最终的指标值都能满足GB2716-2005与GB/T 8937-2006的规定,达到一般烹饪用油的要求;对烹调后的油样进行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烹调过程中,配方油未发生明显的氧化、异构化等劣变反应。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0%、ω-6/ω-3脂肪酸比例≤4:1的配方油应用于家庭烹饪是可行的,是人们一种日常补充ω-3脂肪酸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 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消费现状。方法: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3~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计算个体消费量,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烹调油推荐量进行评价。利用《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体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体通过烹调油摄入的不同脂肪酸量。结果:我国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28.23 g/d,其中植物油为26.52 g/d、动物油为1.67 g/d、动植物混合油为0.04 g/d。研究人群烹调油消费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和地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3~17岁儿童青少年烹调油消费量超过最高推荐量的比例为43.68%。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的3种烹调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是消费量最高的三种烹调油;经烹调油摄入的...  相似文献   

13.
以菜籽油、亚麻籽油、青藏高原牦牛酥油为原料,分别按照牦牛酥油∶亚麻籽油∶菜籽油质量比为1∶2∶7(A)、1∶1∶8(B)、2∶1∶7(C)制备调和油,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确定3种调和油中牦牛酥油溶解率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别对3种调和油及其沉淀进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3种调和油均无异味,酸值、过氧化值均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油脂品质高、稳定性强、不易变质;所有调和油及其沉淀物质共检出脂肪酸44种,单一样品脂肪酸检出种类在39种~44种之间;共检出8种支链脂肪酸,其中,调和油C中支链脂肪酸含量最多,为2.92%;3种调和油中检出的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ω-6、ω-3脂肪酸含量的比值在1.29~1.80之间,从营养价值角度出发,调和油A中ω-6脂肪酸和ω-3脂肪酸比值较小,脂肪酸含量的比例更接近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吉林省居民主要食物中汞含量水平,对居民食品中汞的膳食暴露健康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按照随机采样方法,2015~2016年在全省63个县市区采集8类1237份食物样品,按照GB/T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结合居民膳食消费数据,计算、比较每周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结果 8类食物中汞的平均含量均值为7.07μg/kg。总汞的每周平均暴露量为0.50~1.01μg/kg·bw,占PTWI的12.54%~25.19%。谷物类、水产类和蔬菜类是居民膳食中总汞的主要来源。结论吉林省地区居民膳食中总汞暴露水平是安全的。谷物类食品对居民膳食贡献率最高,且吉林省谷物类食物消费量大,故建议强化谷物类食物中汞污染的控制,从源头上降低其污染量,减少膳食风险。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草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及其在2~4℃冷藏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草鱼肌肉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L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值为1.08:2.19:1,ω-6/ω-3 PLFA的比值为5.65:1,符合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脂肪酸摄入标准;冷藏过程中,草鱼肌肉总脂肪含量逐渐下降,MUFA和PUFA的相对含量逐渐减少,SFA的相对含量逐渐增多,脂肪酸的降解速率及程度与脂肪酸的不饱和程度呈正相关;脂肪酸的降解与其结构类型有关,ω-3型PUFA降解比ω-6型PUFA更早,但ω-6型PLFA的降解速率更快;部分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PUFA)随冷藏时间的延长相对含量略微增加。因此,控制草鱼肌肉脂肪酸在冷藏过程中的降解有利于维持鱼肉制品的营养价值,延长其货架期。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评定京西稻米中脂肪酸的构成,丰富北京市特色食物成分数据库。方法 采用GB5009.168-2016第一法 内标法,测定20批次北京市不同区域京西稻米中脂肪酸的含量,评定其脂肪酸的构成。结果 京西稻米中脂肪酸种类多达14种,总脂肪酸含量为0.514~1.327 g/100 g。其中饱和脂肪酸9种,以棕榈酸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以油酸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以亚油酸为主,另有少量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它们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为人体必需脂肪酸。结论 京西稻米中脂肪酸含量丰富,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因而米饭富有油性,其香味独特。  相似文献   

17.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区饮食文化的不同,居民饮食习惯、烹饪方式、食物的种类存在较大差异,居民膳食中除通过食用植物油摄取脂肪酸外,其他食物中脂肪酸占总膳食脂肪酸的比例也接近50%。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居民每日膳食中除食用油以外食物中脂肪酸的含量,为居民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哺乳期母乳中各种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其变化趋势,为母乳喂养及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足月顺产的25~40岁产妇产后1~5d的初乳、6~10d的过渡乳和30d的成熟乳123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母乳中的脂肪酸成分,分析母乳中各脂肪酸水平的差异及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C18∶0、C14∶1ω5、C18∶3ω6水平和ω-6/ω-3比例呈增高趋势;C24∶0、C16∶1ω9、C20∶1ω9、C20∶2ω6、C20∶3ω6、C20∶4ω6(AA)、C22∶2ω6、C22∶4ω6、C22∶5ω6、C22∶5ω3和C22∶6ω3(DHA)水平呈下降趋势,总体SFA含量逐渐增加,但无显著性意义;而PUFA尤其是ω-3 PUFA水平显著减少(P0.05)。结论:母乳中的各种脂肪酸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变化,新生儿喂养及配方奶粉的配制时应考虑母乳中各种脂肪酸含量的微观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吉林省主要食品中砷污染水平,评估吉林省居民砷暴露风险及对人体潜在的健康危害。方法 2012—2017年吉林省居民主要食品中砷的含量数据来自国家食品风险监测,共11种类别4 532份样品。食物消费量的数据来自2012年吉林省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采用确定性评估方法 ,结合无机砷的原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暴露边距(MOE),评价吉林省居民膳食中砷暴露情况。结果 11类食品中砷平均含量为0.030 mg/kg,谷物类、蔬菜类和水产类是膳食中砷的主要来源,三者贡献率之和为76.59%,其中谷物类贡献率高达54.44%。10个不同性别-年龄组平均摄入量为0.73~1.31μg/kg BW,一般人群暴露量MOE均1。结论吉林省居民膳食中砷暴露风险总体上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不同鱼类鱼汤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鳙鱼、鲫鱼、鳊鱼、黄鱼、三文鱼、鳕鱼六种鱼类鱼肉脂肪中的脂肪酸与鱼汤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测定与对比。结果 在6种鱼鱼肉中共检测出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8种。在鱼汤中共检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72种,其中醛类16种,烃类27种,酯类6种,醇类10种,酮类5种,其他类8种。结论 鳙鱼、鲫鱼、鳊鱼与三文鱼中主要包括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相比于这四种鱼,鳕鱼和黄鱼中的ω-3PUFA类脂肪酸含量较高,而亚油酸含量较少。鱼汤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均以醛类、醇类、烃类为主,淡水鱼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中醇类含量显著高于海水鱼,且淡水鱼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也显著高于海水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