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肖竞  曹珂 《中国园林》2019,35(10):101
以城市历史景观视角对拉萨、江孜、日喀则等卫藏典型历史城镇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案例城镇格局形态、簇群肌理、地标风貌同卫藏地区①高原物候环境、政教统治传统、佛教文化信仰的价值关联,识别其历史景观的地域特征;通过梳理吐蕃王统、分裂割据、萨迦帕竹政权、甘丹颇章政权以及现代化发展期5个阶段卫藏城市景观的特征演变,解译其层积规律,剖析当前文脉断层的成因机理,提出该地区未来历史环境保护更新的对策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城市历史景观“整体关联”与“历史层积”的视角对我国历史城镇的景观构成要素与载体对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产业、商贸、军事、政教、民族文化的影响为线索,从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肌理、地标风貌等不同载体对象对西南地区城镇历史景观的特征与层积过程进行了识别与解译,从价值传承的角度提出城乡遗产保护地域针对性与发展适应性的行动定位与策略。  相似文献   

3.
张志远  王玏 《中国园林》2022,38(7):121-126
人对城市风景的感知与理解,推动了城市历史景观的层积过程。基于不同人群话语分析,以元素类别和空间类型2种分类方式构建相对系统、科学的城市历史景观层积识别框架,探讨城市历史景观的动态演变机制。以明清时期襄阳为例,分政府和文人2类话语组对历史书籍、诗文的语汇逻辑、情感倾向进行统计分析,设置等里数同心圆坐标,以古城物理中心位置为圆心,标记元素空间点位。厘清作为主动因的话语作用于城市历史景观各元素及空间类别并最终实现文化层积的全过程,梳理出明清时期襄阳城市历史景观层积机制和基础框架,以期推动城市历史景观保护与发展,为襄阳的保护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镇历史街区景观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晴 《华中建筑》2008,26(6):138-140
镇历史街区是区别于传统古村落及城市历史街区的一种历史遗迹,它既有城市有序的规划格局,又与自然,乡村有着紧密有联系,其景观表现出双重性,景观特色异常明显,文章针对城镇历史街区帚观的特点,分析了城镇历史街区的景观元素,景观的构成关系,并提出相关保护层次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旅顺太阳沟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沿革、街区特征、保护状况进行梳理,以“锚固—层积”理论模型为依据,对物质属性的历史层积要素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不同发展时期历史景观层积模式和效应,研究表明太阳沟历史街区层积模式以维持为主,其他模式并存,空间层积效应表现出建筑场所、历史文化、人文价值的集中化趋势。依据历史层积反映的问题及原因,基于城市历史景观方法的4个有效管理手段,提出规划限制、活化赋能、公众参与、联合监管、资金法律保障的保护策略,“军队—政府”的协作模式探索新的保护模式,是推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6.
李和平 《城市规划》2003,27(12):85-88
1 古镇特色与价值 1.1 典型的山寨式场镇格局 在巴渝地区,为防战乱和匪患而结合地形修筑山寨具有悠久历史.大部分山寨单纯为战事而筑,只在战时启用,如钓鱼城、盘石城、龙多寨等②;也有一些结合场镇营建,在和平时期也是地区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中心.涞滩古镇即是重庆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山寨式场镇,基本留着清末时期的空间格局和环境风貌.  相似文献   

7.
赵万民  杨光 《中国园林》2021,37(2):37-42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丁潇 《华中建筑》2024,(4):125-130
结合城市历史景观中层积的概念与方法,以沙井古墟风貌保护区的文化与自然层积元素为对象,以时间演绎历时性为线索,剖析沙井古墟从初生形成期、发展建构期、平稳沉淀期到成熟再生期的层积过程,对其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的层积构成元素进行梳理。并在层积构成元素与要素载体的城镇格局、道路街巷、特色场所和典型地标的关联性研究基础上,认知沙井古墟的遗产价值。最后尝试性提出适用于沙井古墟风貌保护区的动态保护方法,以思考深圳高速经济发展与历史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关系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借助城市历史景观理念中的“历史层积”概念,文章以青岛港城市片区为切入点,以断面复现的方式解读了各个时期港口片区规划的历史图景。并以港口规划为线索来复现整个历史城区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景观概貌,展现在特定自然环境制约下,在宏伟计划中的愿景蓝图与城市现实的不断碰撞、妥协、融合中,连续动态的城市历史景观的演化进程。文章可为滨海港口类城市历史景观动态演进的文化解读和当代城镇景观保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采纳了一项新的国际文书——"城市历史景观"的新建议,以帮助实现城市保护驱动下的城市发展控制。解释了"城市历史景观"的概念及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以文化景观的创新视角阐述了对于活态城市的理解和诠释,指出其实质是借用文化景观概念和方法管理活态城市的各动态关系和脉络,总结了一系列应用此概念的实践重点,如"城市历史景观方法"以及战略框架中的研究领域,旨在提高认识,在研究和实践中提升中国城市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陈媛   《中国园林》2022,38(8):24
在国际范围内荒野保护运动持续发展的同时,中国 的荒野保护体系正在稳步建立。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 速,城市中自然荒野空间的开发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不断扩 张的城市范围内尽可能保留与规划荒野景观,已经成为国内风 景园林设计师关注的问题。在梳理了城市荒野课题相关背景和 研究进展后,探索了荷兰的城市荒野实践经验,并选取3个不 同尺度和类型的代表性案例,分别对案例的项目背景、设计要 点和场地功能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然优先、野性保护、 控制扰动和公众参与4点原则,并辩证地提取了可指导中国背 景下不同尺度城市荒野景观营造的策略,为构建中国荒野体系 提供了国际经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们对住宅外部景观环境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共景观受到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围困"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不仅使市民在公共空间中的观景体验受到影响,而且使高层住户因视线遮挡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在分析我国与景观眺望权相关民事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景观眺望权的内涵及维护思路,通过借鉴英国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规划控制方法,从公共景观资源配置、景观控制方法及强化城市规划权益意识三方面讨论了我国城市规划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乌恩  程静琦 《风景园林》2019,26(10):54-59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及中国港台地区,环境解说已成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如今,环境解说也已经引起了中国内地风景园林学界、业界的关注,但从对环境解说重要性的认知到规划、设计实践能力来看,环境解说还仅是中国景观规划设计表达中的一种"新语言"。从环境解说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实际案例阐述环境解说之于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环境解说系统能够使游客的景观理解更加深刻、丰富;对于保护地和国家公园、郊野公园等自然公园的规划设计,环境解说更是体现公园特色和个性的核心工作内容;按照传统风景观来看湿地等缺乏景观变化性、丰富性的自然空间,环境解说甚至可以成为公园游赏系统规划时的主要线索;环境解说具有辅助游客行为管理、提效资源环境保护的功能;优质的环境解说规划设计可以提升景观美感水平。  相似文献   

15.
立足当前城乡遗产保护从"资源保控"向"文化传承"的观念导向转变,聚焦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基因的保护传承问题。针对传统历史城镇形态保护方法"依形套式、附形失韵"的问题瓶颈,提出基于景观基因"双系统"识别解译的历史城镇空间特征保护与文化气韵传承关联操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城镇景观的格局关系、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的哲学基础、发展观念、实践思维、气质品性等方面,系统识别、解译了山地历史城镇的"空间基因"和"文化基因";并据此提出山地历史城镇景观基因配对关联的保护传承措施,以拓展既有遗产保护研究的理论认知,为山地历史城镇地域景观、文化的特征识别与保护传承提供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共生理论的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改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是指在公园红线范围内含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历史文化景点、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其改造与更新的核心问题是平衡公园的保护传承与复兴发展,寻求二者的共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平衡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造的关键。基于共生理论的解读与启示,以江西省南屏瀚峰文化公园为例,分别从文化、功能和空间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公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例,探讨了具有历史遗存的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的共生策略与实践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围绕大型公共设施与现代城市景观,阐述了当今城市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城市与景观的关系等引发问题的根源。进一步举例分析阐述了大型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现代景观的建设的利与弊,提出将景观及其规划控制作为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与制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市事件为推动力的城市发展与环境景观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事件已成为推动当代城市发展和环境景观建设的重要契机。通过分析国外一些利用举办事件推动城市发展的成功案例,特别是德国慕尼黑市的先进经验,探讨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引导这种短期、大型城市事件对城市发展产生持续而积极的影响。同时结合我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分别从事件的申办选址、组织运行以及后续发展三个阶段进行论述,提出制造事件和利用事件的城市发展策略。提倡将事件的申办、组织和后续的地区发展都列入城市发展的具体行动计划中,使事件成为促进城市发展规划实施的巨大推动力。最后强调风景园林师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