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液态铸轧低碳钢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液态铸轧钢板新工艺,在实验室和工业生产条件下铸轧低碳钢板获得成功。并利用铸轧低碳钢板制成农具和日用五金。通过系统的工艺研究,掌握了稳定成型的工艺参数和生产过程;通过对铸轧低碳钢板的组织、热处理制度和力学性能的研究表明:铸态组织为不均匀晶粒和魏氏组织,其性能较为硬脆,经退火和“周期处理”后晶粒细小且均匀,珠光体形态规则,分布均匀,综合性能基本合格。铸轧钢板经900~950℃、10~30%热轧,不仅改善表面质量和板厚精度,而且其力学性能达到传统方法生产的 G3钢板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
以低碳铝镇静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卷取温度时热轧态和冷轧退火态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以及退火再结晶行为,研究了微铌(0.017%)处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卷取时,低碳铝镇静钢的显微组织趋于非等轴化,但卷取温度对低碳铝镇静钢热轧态的性能影响较小;低碳铝镇静钢冷轧退火态的晶粒尺寸较热轧态细,因此,低温退火后,强度比热轧态高,此外,低温卷取时,强度较高.微铌处理后,热轧态晶粒得到明显细化,强度得到明显提高,退火再结晶受到明显延迟,当退火温度较低时,强度与热轧态相当,当退火温度较高时,因铌析出相粗化以及晶粒尺寸增加,强度接近于更低温度退火的低碳铝镇静钢.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通过可逆式和连续式冷轧及退火模拟试验,研究了可逆式冷轧对DX51D(低碳铝镇静钢)和DX54D(无间隙原子钢)钢板织构及铁素体晶粒尺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可逆式冷轧态试样α取向线{115}、{335}织构密度明显大于冷连轧试样,可逆式与连续式冷轧态试样γ取向线{111}织构密度无明显差别;(2)DX54D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γ取向线{111}织构密度大于冷连轧试样,其α取向线织构密度则与冷连轧试样相当;(3)DX51D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织构密度与冷连轧试样相当;(4)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小于冷连轧试样。  相似文献   

4.
郭太雄 《钢铁钒钛》2009,30(4):67-71
在实验室通过可逆式和连续式冷轧及退火模拟试验,研究了可逆式冷轧对DX51D(低碳铝镇静钢)和DX54D(无间隙原子钢)钢板织构及铁素体晶粒尺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可逆式冷轧态试样α取向线{115}、{335}织构密度明显大于冷连轧试样,可逆式与连续式冷轧态试样γ取向线{111}织构密度无明显差别;②DX54D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γ取向线{111}织构密度大于冷连轧试样,其α取向线织构密度则与冷连轧试样相当;③DX51D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织构密度与冷连轧试样相当;④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小于冷连轧试样。  相似文献   

5.
热轧电机硅钢片的退火工艺是影响电磁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是对我厂热轧电机硅钢片退火生产实践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一、热轧电机硅钢片在退火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热轧电机硅钢片轧制后晶粒破碎,并且拉长,内应力大,这样的组织状态对钢的电磁性能的影响是很坏的。同时,电机硅钢片中的碳均以碳化物(三次渗碳体或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的形态存在。我厂生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通过可逆式和连续式冷轧及退火模拟试验,研究了可逆式冷轧对DX51D(低碳铝镇静钢)和DX54D(无间隙原子钢)钢板织构及铁素体晶粒尺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可逆式冷轧态试样α取向线{115}、{335}织构密度明显大于冷连轧试样,可逆式与连续式冷轧态试样7取向线{111}织构密度无明显差别;(2)DX54D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7取向线{111}织构密度大于冷连轧试样,其α取向线织构密度则与冷连轧试样相当;(3)DX51D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织构密度与冷连轧试样相当;(4)可逆轧制退火态试样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小于冷连轧试样。  相似文献   

7.
超细晶粒钢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攀钢1450热连轧机上,生产出了Q235普碳钢成分的超细晶粒热轧钢板。超细晶粒热轧钢板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尺寸为4μm左右。热轧钢板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510MPa和400MPa以上,热轧钢板各向异性小,钢中夹杂物弥散分布,钢板具有良好的冷弯性能。  相似文献   

8.
热轧变形量对MGH754合金板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的轧制温度下,通过组织分析和显微硬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热轧工艺中不同的最后一火变形量对MGH754合金热轧态板材组织、退火态板材组织以及板材高温持久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最后一火变形量越高,热轧态板材组织能充分地进行动态再结晶,其晶粒越细小均匀;最后一火变形量越高,更有利于退火中二次再结晶的发生,生成粗大的盘状晶组织;板材的高温持久强度随着最后一火变形量的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经1780 mm热轧和1700 mm酸洗,制成了一种薄规格低碳热轧酸洗钢板,并对该钢板进行了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热轧酸洗钢板的显微组织由铁素体和珠光体组成,铁素体晶粒度为9级,钢板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等均符合标准,成形性能满足汽车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对含Ti焊接用钢ER70S-G盘条进行双相区轧制并采用较高的吐丝温度(≥780℃),后续通过斯太尔摩风冷线缓冷,盘条出现心部晶粒细化,但边部出现环状晶粒粗大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对盘条金相组织为铁素体或铁素体+少量珠光体组织的低碳含Ti焊接用钢盘条进行双相区轧制,盘条边部晶粒易出现环状粗大情况,影响盘条的拉拔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1.
试验2.3Si无取向硅钢(/%:0.003C,2.30Si,0.16Mn,≤0.020P,≤0.005S,0.54Al)冷轧板由常化和未常化的2.5 mm热轧板冷轧至0.6 mm(压下率76%),经750~950℃ 2.5 min中间退火后再冷轧至0.5 mm(压下率16.7%),成品板经890℃+960℃ 2.5 min退火。研究了中间退火温度对该钢晶粒尺寸、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中间退火温度的升高,二次冷轧前晶粒和成品晶粒增大,成品中不利织构组分{111}和{112}减弱,磁性能得到改善。热轧板经过常化时的磁性能明显好于未经常化时的磁性能,但中间退火温度较高时常化对磁性能的有利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12.
唐刚  赵刚  鲍思前  王锋  李黎  李方方 《特殊钢》2015,36(1):56-59
试验研究了取向硅钢(/%:0.046C,3.07Si,0.09Mn,0.029P,0.004S,0.005 Al,0.001Ti,0.001 40,0.009 6N)2.66 mm热轧板1 100℃2 min空冷10 s至960℃3min空冷常化后,经一次冷轧,中间退火,二次冷轧0.3 mm板,820℃5 min空冷初次再结晶退火,并经1 050℃空冷二次再结晶退火后的组织、织构和磁性能。通过对比常化和无常化样品的初次再结晶退火后试样以及二次再结晶退火后试样的组织和性能,得出常化工艺对退火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常化处理可以降低冷轧板初次退火后的初次再结晶晶粒尺寸,使∑9晶界和大角度晶界百分含量增加,高斯取向晶粒含量增加,还可以使二次再结晶晶粒增大,提高磁感应强度、降低铁损。  相似文献   

13.
CSP-低碳钢DC03冷轧板的组织和织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CSP工艺生产的0.04%C低碳钢DC03 2.9 mm热轧基板、0.9 mm的冷轧板和退火平整板的组织与织构。结果表明,热轧基板组织为铁素体+少量沿晶界分布的珠光体,铁素体基体中有少量40~100 nm MnS粒子,没有观察到AlN;冷轧板组织为含大量位错的带状铁索体-珠光体,{111}织构的择优取向较明显;退火平整板组织为铁素体和游离渗碳体,并观察到10~30 nm的析出相,{111}织构轴密度达5.15,{100}轴密度减为0.61。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深冲织构的演变规律,利用OM、TEM和XRD等技术研究了热轧卷取温度对微碳深冲DP钢组织、性能与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轧板主要由铁素体+珠光体构成,随卷取温度升高,铁素体晶粒略增大,伸长率逐渐上升;热轧板中钼基碳化物的最佳析出温度为700℃;与650和750℃相比,700℃卷取后的退火板能获得较高体积分数(4.0%)马氏体与较细(11.7μm)铁素体的组织特征,同时拥有最强的〈111〉//ND纤维织构和最弱的{001}〈110〉织构,使得其抗拉强度达到455 MPa,塑性应变比r值达1.5。  相似文献   

15.
 The influence of hot-rolled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in TRIP steel and the heredity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hot-rolled microstructure to annealed microstructure a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ere are two kind of hot-rolled microstructures under different coiling temperatures. One is composed of coarse grains of ferrite, pearlite and bainite, and the other is composed of small grains of ferrite, bainite and austenite. After annealing, the first kind of hot-rolled microstructure is greatly refined, and volume fraction, carbon content of austenite increase significantly. However, it have little changes in grain size, volume fraction and carbon content of austenite after the second kind of hot-rolled sheet is annealed.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distribution of retained austenite between the two annealed microstructures observed by EBSD and TEM technology. Retained austenite in the first annealed microstructure distributes mainly inside of the polygonal ferrite in the form of spot, only little retained austenite on bainte ferrite boundary, however retained austenite in the second annealing microstructure allocates several places, such as inside of polygonal ferrite, on polygonal ferrite boundary, on bainte ferrite boundary.  相似文献   

16.
田飞  王自荣  李昭东 《钢铁》2015,50(9):76-80
 通过比较相同冷轧与罩式退火工艺下Mn-Si系和铌微合金化2种汽车用低合金高强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研究微量铌在冷轧罩式退火低合金高强钢中的强化机理。利用OM、SEM、TEM和拉伸试验机分别对2种钢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对比分析表明:相对热轧板来说,2种钢冷轧退火板的铁素体晶粒和第二相析出物的尺寸都有所长大,导致了强度降低。相对Mn-Si钢而言,铌微合金化钢热轧板和冷轧退火板中的铁素体晶粒和第二相析出物尺寸更细小,细小第二相析出物的数量也更多,在相同的伸长率水平下明显提高了强度。冷轧罩式退火板的强化机理分析表明,铌微合金化低合金高强钢的主要强化方式是细晶强化和NbC的沉淀强化;研究认为添加质量分数为0.025%的铌时细晶强化更强烈。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轴承钢球化退火在轴承生产中的作用,分析了珠光体由片层状转变为颗粒状的变化规律,讨论了片层渗碳体的打断、短棒状向颗粒状转变以及颗粒状熟化长大的热力学机制。结果认为珠光体球化工艺的不足,一是存在碳化物分布不均匀、尺寸大小存在差异等问题;二是退火工艺固定化、格式化等问题,未能适应轴承钢的发展;三是球化退火后的组织检验粗糙化、不够细致。球化工艺的发展趋势,一是要在轧钢或锻压生产阶段通过引入塑性变形或增大冷却过冷度等方法来保证片层组织更加均匀、细化,无网状渗碳体;二是要开发新的球化工艺,例如在有可能的条件内引入电场、磁场以及高温高压应力场等方法来改善球化工艺;三是要将球化组织的定量化检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8.
以443铁素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冷轧工艺对其表面抗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采用二轧程的生产工艺可以明显改善表面抗起皱性能;一轧程冷轧板芯部存在明显的晶粒簇,沿着轧向成条状分布,晶粒呈非等轴状,尺寸偏大,而二轧程冷轧板芯部组织分布均匀;一轧程冷轧板表层和芯部除了γ纤维再结晶外还保留强烈的{112}<110>织构...  相似文献   

19.
曾春  程朝阳  王项龙  吴章汉 《钢铁》2022,57(1):126-132
 为了研究Fe-6.5%Si钢极薄带的制备工艺,并获得良好的产品磁性能,以薄带铸轧试验机制备的6.5%Si钢铸带为原料,分别采用一次温轧法、二次温轧法和基于应变诱导无序(DID)原理的高硅钢室温冷轧3种工艺制备出厚度为0.1 mm的Fe-6.5%Si钢。分析结果显示,一次温轧法退火后以高强度γ织构为主,由于压下率达到90%,形变储能高,晶粒尺寸最大,铁损最低,同时磁感也最低;二次温轧的退火板除了γ织构外,还有较强的η织构,故其磁感值高于一次温轧法,该方法得到的6.5%Si钢薄带综合磁性能最优,但生产成本高,效率低;基于DID原理,对6.5%Si钢热轧板在温度为300~450 ℃、压下率为45%~65%的条件下进行温轧,实现了6.5%Si钢软化,随后可将6.5%Si钢室温冷轧至0.1 mm,此时温轧板和冷轧板内部有序相消失,基体变成无序态;室温冷轧板退火后晶粒更细,铁损略有升高。此外,室温冷轧可促进{111}<112>形变晶粒在冷轧剪切带中形核形成有利织构,因此磁感值得到更大提升;采用DID原理进行室温冷轧,效率较高,后续可通过优化退火工艺使其进一步降低铁损,该方法为薄带铸轧工艺批量生产磁性能优异的6.5%Si钢极薄带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节镍型奥氏体不锈钢热轧板和冷轧板常见的表面脱皮缺陷对后续产品合格率有着极大的影响。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手段,观察并分析该脱皮缺陷处的宏观形貌、微观组织及元素成分,探究脱皮缺陷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热轧板脱皮缺陷表面及纵截面存在明显的嵌入型Cr、Mn金属氧化物,其化学组成与其常见氧化铁皮高度一致。此外,在热轧板脱皮缺陷纵截面EBSD扫描中发现有残余铁素体组织,轧制过程中该处两相组织热塑性差异可能导致微裂纹产生及后续高温氧化,从而表现为热轧板常见的氧化型脱皮缺陷。冷轧板脱皮缺陷来源于热轧板的隐性缺陷,其异常成分与中间包覆盖剂、结晶器保护渣等外来夹杂物基本一致,这些夹杂物在浇注过程卷入铸坯内部且多在冷轧过程得以暴露,并表现为夹杂型脱皮缺陷,形貌上包括直线型脱皮和剥落型脱皮。通过改进连铸中间包与浸入式水口工艺,可有效降低这类不锈钢轧材表面的脱皮缺陷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