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候信封模型(Climatic Envelope Model, CEM)是指根据已知物种地理空间气候信息来模拟包络相似气候条件的潜在空间(气候信封)预测模型。首先对1959—2014年间上海历年园林树种名录进行编目整理,共统计出园林树种1428种,然后运用CEM对其中具有效气候信息的1263种进行了气候信封模拟,结果发现:1)近55年来,上海园林树种引种地的地理格局并未改变,核心种群仍以华东区系植物为主,长江下游平原与江南丘陵是其引种核心区域;2)最冷月最低气温和年均降水量是最主要的气候适应性评价因子,直接决定了引种树种的地理空间分布;3)落叶树种在引种数量上仍占优势,但常绿树种的比例成分在逐年增加;国外种以北美区系植物引种最多;树木形态上趋向植株低矮化,且以近人尺度的花灌木为主。最后,探讨了气候信封模型在上海地域性植被保护、园林树种选择以及树种规划中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伟  郑伟  李琳 《中国园林》2003,19(1):72-74
通过调查沈阳市及周边地区2000~2001年冬季园林树木冻害情况,分析沈阳市1996~2001年气候因子(温度,降水)变化对园林树木的影响,并对今后树木的引种,栽培,养护管理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林桂祥  张浪  戴军 《中国园林》2007,23(6):38-40
从规划设计、生态机能、城市形象、文化延续4个方面分析了2010上海世博公园实施方案的鲜明特点,指出上海世博公园将成为黄浦江沿岸一个极具魅力的公共空间。上海世博公园的独特规划理念将为上海“和谐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它是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场所。此外,从前期策划、组织实施和项目管理等方面,探讨了上海世博公园在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桦 《风景园林》2010,(3):11-11
本刊讯 承揽了世博公园、白莲泾公园、江南公园及滨江绿地、世博村景观等多个世博核心绿地项目,并且被上海世博事务协调局聘为”上海世博园区(浦东、浦西)景观总体设计单位”和“上海世博园区景观环境工程实施技术总顾问”的荷兰NITA设计集团,于5月11日下午四时,在上海新锦江国际大酒店举办了绿色世博·绿色城市暨《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绿地景观》新书发布会。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上海世博公园设计应满足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的特殊要求,围绕上海世博主题,紧扣总体规划,重点阐述了上海世博公园功能定位,以及实现绿地功能定位目标所必须制定的限定性技术指标和明确的设计引导,为上海世博公园方案国际招标做出了切实可行的基础工作,探索特殊公园设计任务书编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邓绍勇 《园林》2016,(2):78-79
正园林绿化选用乡土树种有很多好处,乡土树种对当地气候、土壤等产地环境具有天然适应性,可以显著减少维护与管理成本,还大大降低了外来入侵植物引入的风险。因此,重视乡土观赏植物资源的发掘,加强本土野生资源的引种驯化和使用,将是今后园林绿化植物应用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上海世博公园不仅是2010年上海世博园区核心公共空间,更是上海中心城区及沿黄浦江的一块结构型公园绿地。上海世博公园绿地要承载超高密度人流,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是关键。本文围绕构筑多模式的现代复合交通体系,在分析公园外部交通条件的基础上,对绿地内部道路交通系统的合理布局做了阐述,同时对集散空间、游船停泊系统、无障碍设计等交通设施的设计进行了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8.
以2010上海世博园区世博公园为对象,分析了世博公园设计的主题内涵,着重研究了世博公园"滩与扇"总体结构,并对多系统交织的格局进行了阐述,综述了世博公园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石檀林 《山西建筑》2014,(20):241-242
通过对太原市迎泽公园、南寨公园、龙潭公园现有树木应用情况的调查,对公园植物树种配比、数量配比、色彩配比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公园在树种植物配置方面的优缺点,为公园建设中植物的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景观设计研究的角度,以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景观设计为对象,分析了世博公园景观设计的主题内涵,着重研究了世博公园"江滩、扇骨"总体景观架构,并对多系统交织的景观格局、实施中的亮点进行了阐述,以期展示2010上海世博公园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风害是园林植物受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每年由 于台风导致的园林树木断枝倒伏等现象频频发生,严重威胁 了城市的生态安全。树木形态差异是影响树木稳定性的主要 因子,以15种上海市常见园林树木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冠 层特征对树木稳定性影响及不同树形对分枝特征变化的敏感 性。通过对研究树种的有限元建模进行树木自振和风致破坏 模拟,计算得到树木的力学响应特征值,然后结合树木断裂 的失效弯矩和树木弯矩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变化规律,预测 树木断裂的临界风速,结合灾后实地调研结果,综合比较不 同树种的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中山尚城36度半山体公园设计后两年乡土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实地跟踪和调查,分析了山体公园中乡土植物的应用情况,并在对该公园乡土性植物设计进行回访之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
闽西乡土树木资源调查与园林应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闽西梅花山、梁野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调查,发现闽西的乡土树木资源十分丰富。概述了闽西主要乡土树木资源及其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29种珍稀濒危保护树种的园林应用价值,指出开发应用乡土树木资源是实现闽西城市生态功能和园林地域特色显著、创造闽西独特景观文化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创造·展示和谐城市——上海世博公园实施方案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中国2010上海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分析介绍,重点解析了上海世博公园实施方案的规划理念、设计构思、结构布局、功能分区等。  相似文献   

15.
临江大道及其带状公园是广州市沿江道路绿化和滨江绿地,是该城市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2018年第22号“山竹”台风的影响,临江大道园林树木受损严重。基于临江大道行道树安全检测评估,综合“山竹”台风灾后临江大道及带状公园的树木受损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的树种其抗风性差异较大;对6种重要的不同树种倒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相关的种树之间的倒伏差异极显著。从树木安全评估角度去探讨滨江园林树木受损、树种选择与种植情况,为华南地区城市滨江园林树木养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国外树木引种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丛磊  刘燕 《中国园林》2004,20(12):44-48
近年来,在城市园林建设、固沙造林及绿色奥运的倡导下,北京市大量引种国外树种.现通过主要引进树木目录;对引种树种的种类结构、种源或原产地进行分析;讨论北京市引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4)
<正>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园林景观的美向来就受人重视,本文将着眼于园林绿化树种的造型修建技术,结合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合个人经验,分析探讨了几种树木的修剪问题,希望能对读者的树种修剪技术能够有所提高一、对树种进行修剪的意义造型修剪主要是对园林景观中的树木的一些器官进行修剪、疏、短截等工作,工作的重点是树木的花蕾、果实、枝叶等部位,目的是对树木的生长进行调节,促进其果实、花朵的生长以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8)
<正>1林木育种在林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林木育种是森林种植建设的有效方法,通过育种能够提升树木的成活率,生长环节中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也会有明显提升。育种前林业工作人员会结合的当地的气候特征对树木品种进行选择,确保能够达到预期的生长目标。树木种植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结合使用方向来进行,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要缓解资源过度开采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材林树种是目前最基本的良种基地建设树种,其中针叶树种是占绝大部分,而经济林树种和阔叶树种相对来说要少很多,特别是名、特、优树种稀少。鉴于上述不足,林木两种无法满足东北绿化造林的具体需求,随着林业新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和运用,黑龙江省的林木育种工作也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南省野生木本植物科、属、种的统计与分析,总结出河南木本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及特点。探讨了河南野生木本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开展树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研究,(2)遵循生态经济原则,进行树种的区划布局,(3)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树种资源:(4)进步开展引种驯化工作,丰富树种资源;(5)重视挖掘和利用优良的乡土树种,充分发挥野生树种应用潜力。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河南野生木本植物资源多样性,分别就行道树、园景树、观叶树、观花树、观果树、木本攀援植物以及自然植物群落等在园林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名录。  相似文献   

20.
据报道,前几年,湖北省武汉市有意识地引进了一些新树种如棕榈、椰子树等,但外来树种往往不适应本地气候特征,养护成本高,景观效果也打了折扣.2004年园林部门决定在适应本地气候的乡土树种中寻找突破口,开发众多尚未被利用的乡土资源,他们组织专家对全市380多个树种逐一进行筛选,其中160余种常绿、落叶、乔木被确定为城市未来绿化的主打苗木,其中包括街头行道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