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颂  何蓓 《风景园林》2017,24(8):98-104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普遍被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构建方法对于其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分析与规划匹配度高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在分析MSPA应用原理的基础上,整合遥感、GIS技术,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取、景观连接度评价、最小路径分析对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并以长三角苏锡常地区为例,验证技术框架的可行性,得到苏锡常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空间结构,并对网络结构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绿色基础设施是支撑生态系统可持续 运行的重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势必 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更具要求。青藏高原生态 安全屏障区存在生境破碎、生态脆弱等困境, 尤其在经济水平与地理环境双重制约下,如何高 效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构建绿色基础设施以提高 人居环境质量仍具实践困境。论文基于国土空 间规划全域全要素视角,以西藏索县为例,通过 形态学空间格局、电路理论等方法,识别区域景 观要素及生态源地,筛选廊道与战略节点对格 局结构进行优化,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探索绿色 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思路。研究结果能够为研究 区生态修复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提供实证 依据,亦能为其他高原寒地城镇生态可持续发 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绿色基础设施(GI)是缓解城市热环境的主要载体。 以福州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尺度出发,立足城市地理空间特 征,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与网格法,研究春、 秋两季GI格局与地表温度(T )的相关性。提取显著性MSPA要 素,与T展开地理加权回归(GWR)实验,分析热缓解作用强的 要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福州市中心城区“中部 温度高四周温度低”的热环境空间特征与绿色基础设施的“中 部分散四周集中”存在耦合关系;从整体的GI格局上看,在 春、秋两季均表现出GI越复杂,热缓解能力越强。根据核心区 占比将绿地进行分类研究发现:类型I(核心区占比≥70%), 在西南侧增加核心区规模热缓解效果最优;类型II(30%≤核 心区占比<70%),内部复杂的土地类型抑制了MSPA要素的降 温能力;类型III(核心区占比<30%),秋季MSPA要素的降温 能力强于春季。从城市空间形态异质性角度讨论MSPA要素与 热环境关系,将结果落位在地理空间上,为完善城市韧性设施 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构建城市市域尺度下的绿色基础设施(GI)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城市GI网络现状的认识、定位城市GI网络在区域范围内的级别,以及多城市生态网络的协同规划提供参考。提出了由景观组成、景观格局和城镇发展组成的一级指标;运用文献综述法和聚类分析法筛选、确定了二级指标;基于层次分析-变异系数法完成了各指标的权重赋值,构建了市域GI网络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城市群中四川省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对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应用。首先,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方法(MSPA)准确识别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分析得出各景观组成指标,运用Fragstats分析得到各景观格局指标,结合四川省年鉴相关资料确定了城镇发展指标。其次,采用加权叠加法基于评价指标体系对13个城市的GI网络现状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划分出GI网络水平等级。最后,归纳各城市的GI现状特征,并根据不同GI网络等级提出规划管控和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对大运河文化和生态进行全面保护。南旺分水枢纽为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关键工程,蕴含了大运河重要的传统水利生态智慧。本研究将“适地性”与“共生性”生态智慧同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原则和构成要素进行融合,提出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途径。识别了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区域生态要素和遗产要素,以及潜在的生态廊道,构建了“一核一带,六廊多节点”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安全和遗产保护导向下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优化策略,以期为京杭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明  戴菲 《中国园林》2020,36(10):63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色基础设施(UGI) 空间形态,对缓解大气颗粒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UGI空 间形态与大气颗粒物的研究主要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极少 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角度展开。基于武汉建成区内 1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为中心形成的1 000m×1 000m研究单 元,通过MSPA和UGI连通性分析,研究MSPA要素、UGI 连通性对PM 2.5 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个研究单元的 MSPA要素存在较大差异,可分为以核心与边缘为主导要素 的2种形态,其相应的UGI整体连通性前者高于后者;PM 2.5 污染越重时,研究单元的UGI比例、MSPA要素与PM 2.5 浓度 相关性越显著,整体而言,PM 2.5 浓度与核心、孔隙的面积以 及孔隙、环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孤岛、分支的面积呈显著 正相关,与边缘面积在轻度污染时呈显著正相关;整体连接度 连接指数EC(IIC)与可能连接度连接指数EC(PC)均与PM 2.5 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最后,从改善PM 2.5 污染的角度,提出增 加UGI的核心并减少孤岛面积、以环线加强UGI内部连通性与 提高UGI的整体连接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4):102-104
在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过程中,相较于硬件基础设施的研究,软件基础设施并未得到广泛关注。软件基础设施既包括一国的基本制度,也包括国家在贸易便利化以及相关硬件基础设施的配套机制。对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软件基础设施效应研究表明,共同边界对贸易存在极大促进作用,出口国边界与运输效率水平越高,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越大,中南半岛及周边地区国家营商环境的改善是促进本地区贸易的支撑力量。推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国家软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可以从外部协调与内部改革两方面进行。在外部协调方面,要争取在多边协调上取得突破,也可以依托有条件的双边合作率先取得高水平成果,再逐步整合双边资源上升为多边行动方案;在内部改革方面,应增加有关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法制建设,加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库尔勒作为西北干旱区典型的绿洲型城市其城市形态呈现出阶段性发展,表现为点状积聚、飞地扩散、填充拓展、郊区新城的空间特征,并形成了适应孔雀河水系发展的组团格局。本文运用城市形态学、空间紧凑度、分形维数等分析方法对其空间格局及形态进行了梳理分析。结论表明其发展受其绿洲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交通结构、经济及社会发展和政策引导及项目驱动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库尔勒城市发展之本,区位优势及交通结构是决定性因素;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产业发展等是库尔勒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政策推动以及城市建设等因素则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这就要求城市发展必须整合现有优势和资源走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连接性、网络结构性、整体性等特点.通过借鉴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理论经验,阐述了保护和恢复具有自然功能的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以河北省玉田县为例,分析该县城市绿地资源分布特征,提出以绿色基础设施为基础,在城乡范围内建设绿地,通过网络中心与连接廊道的有机结合,使不同性质、不同形状、不同规模的绿地构成一个有机结合的、能保持自然过程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动态绿色网络.  相似文献   

10.
成渝城市群是西部地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伴随成渝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扩展与林地、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加剧。以成渝城市群四川境内的13个主要城市市域范围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准确识别并量化了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结构要素,其次计算出各城市GI网络结构要素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最后应用聚类分析法(ClusterAnalysis),以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在GI网络结构要素中所占比例作为变量因子,根据GI网络中景观组成的相似程度对13个城市进行分类,分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别下城市GI景观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的核心区和连接桥是主要GI网络结构要素类型,7类GI网络结构要素在城市中主要由耕地和林地构成,不同城市在景观组成特征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对客观认识各城市GI特征、成渝城市群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保护规划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马里兰州为例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概念、原则、评价内容要素、评价方法与体系的建立及研究成果与应用状况,强调绿色基础设施内网络中心与连接廊道的确定、评价等级、发展危险因子分析与保护恢复自然土地的指导作用.引入GIA评价方法对我国土地保护与生态利用规划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地处闽南的漳州市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为案例,运用GIS技术手段,关注漳州的生态脆弱区域,分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价值、休闲游憩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诸要素在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满足人们休闲游憩要求、延续地域文脉及保护历史遗产等方面的作用,提出构筑市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达到自然、社会和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规划在整合市域现有及潜在的风景资源和全面保护的基础上,确定风景名胜区体系的发展目标和空间发展模式,注重区域的统筹协作及与相关规划的协调,在较为宏观的视角下构建市域生态网络,使设立的风景名胜区成为市域生态保护的重要节点.规划完善了各风景区之间的交通布局,将游憩体系与旅游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对于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构建模式、风景资源利用的侧重点和开发时序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贾佳  荆忠伟  李文 《中国园林》2021,37(9):77-82
科学识别生态源地、合理构建绿色基础设施(GI)网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重要措施.基于区域差异化视角,以大庆市主城区为例,通过景观指数法与风险源(source)-汇(sink)法的协同使用,识别出大同区、红岗区、龙凤区、让胡路区和萨尔图区的区域生态源地.基于多层级网络构建原则,使用最小成本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戈壁绿洲城市张掖为研究 对象,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 化和敏感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绿地的 研究别具意义。通过分析张掖城市绿色空间 在四个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演变特征,得出自 然环境是绿色空间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是 绿色空间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政府行为、规 划思想是绿色空间发展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并探讨了未来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的构筑和人 居环境的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15.
化冢为家——阻止沙漠蔓延的绿色基础设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2009年第46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二等奖获奖作品的构思创作过程和方案主要内容.该作品选取沙漠化严重的甘肃民勤地区为设计对象,通过景观化方法,利用一套集合人工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从而实现新的绿洲体系重建,借此探讨了人类生存环境安全下专业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暴雨天气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城市的正常运作带来极大影响,如何改变以往的排水模式,改进城市雨水资源管理,已经成为“海绵城市”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绿色基础设施理论提出利用自然解决城市问题,在充分利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保护城市生态健康。本文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为例,径流曲线(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Curve Number,SCS-CN)模型,通过径流模拟、雨洪淹没模拟以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 Stormwater Infrastructure,GSI)选址适宜性分析等方法,识别场地内可进行GSI建设的用地,从而构建GSI网络,以期为解决城市内涝难题、改进城市雨水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转型期、城市建设提出"城市双修"的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成为研究与实践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景观再生的视角,通过对上海市静安区城市基础设施景观化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基础设施景观化的构建模式,研究如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空间的有效利用,以产生新的开放空间,创造新的城市活动场所,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文章论述了立体空间叠加和水平空间拓展的不同模式,为目前城市更新中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以西雅图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为例,从概念、策略、结构和规划研究方法4个方面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Infrastructure,简称UGI)进行分析,指出西雅图模式吸纳了马里兰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精髓——内部连接的自然区域和开放空间网络,同时立足于城市既有结构和城市生活这2个不可忽略的方面,构建了一个鼓励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由五大交织的网络系统构成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20.
戴菲  毕世波  孙培源 《风景园林》2020,27(10):51-56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在缓解PM2.5颗粒物污染及提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依据UGI和PM2.5关联性的既有研究成果,以武汉市典型城区为规划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UGI网络规划实践的空间识别思路,并从提升街区绿地数量与优化绿地形态2个维度提出了基于PM2.5消减的高密度街区UGI优化措施。结果显示:以PM2.5消减为导向,江汉区UGI网络得以优化。其中,绿化覆盖率由23.35%提升至29.96%左右,三维绿量达到约1.15 km2;核心、桥连接占UGI面积的比例分别提升了5.84%、1.15%,孤岛占UGI面积的比例减少了4.32%;江汉区PM2.5消减速率及2018年优良天数均得以提升。首次尝试将PM2.5与绿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UGI规划实践中,提出了以PM2.5消减为导向的城市街区尺度UGI网络优化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