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对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9年和2019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使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4类发展情景下郑州市2029年的土地利用情况,通过构建耦合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对4类发展情景下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作健康评价,以此讨论最优土地利用策略。结果显示,生态城市建设情景下的城市健康值较2019年增加了19.01%,增幅最大;快速发展情景下的城市健康值则降低了17.03%,降幅最大。此外,城市核心性斑块的数量和面积对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为实现最大化的林地扩张收益和有效提升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可采用在高增量生态廊道和潜在生态廊道处增加林地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区域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以珠三角广州南沙为研究区域,基于传统、自然增长和规划控制3种土地利用格局预设发展情景,采用PLUS(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 Model)模型模拟各情景下的未来土地利用格局。同时,针对近期(2030年)、中期(2050年)和远期(2100年)3种不同海平面上升叠加风暴潮风险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脆弱性开展多情景定量化评估,并提出应对策略。结果显示:1)3种土地利用格局发展情景中,传统格局情景能够最有效地应对或缓解海平面上升和风暴潮灾害风险,而自然增长情景应对未来海岸灾害的能力最弱;2)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脆弱性程度来看,城镇建设用地的综合脆弱性最高,而村庄建设用地的综合脆弱性最低;3)根据不同发展情景及灾害风险应采用综合防御、适应及撤退等多种应对策略。综合考虑了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的多种变化情景、灾害风险及应对策略,能够为滨海城市应对未来海岸灾害的适应性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对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立足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现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相关生态问题 ,以及这些问题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后果。针对这种情况 ,提出建立以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从制定新的土地利用及评价标准体系入手 ,在原有土地利用建设经济性指标基础上增加土地自然生态功能指标、土地社会经济性指标、土地文化资源指标三方面内容 ,为全面剖析城市“土地”的生态综合价值提供系统科学的依据 ;在规划编制中根据新标准增加土地基本综合生态状况评析、土地利用潜力评估过程 ,以确定适地性的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土地利用方式方法、适宜的建设开发强度 ,建构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形态结构。使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更符合城市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 ,切实发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文锋 《居业》2021,(9):39-40
通过设定城市建设用地高速、惯性和低速发展情景,选取快速城镇化地区苏锡常为研究区域,利用Markov-ANN-CA模型对2025年苏锡常地区土地利用进行模拟.本研究从定量角度研究了2025年苏锡常地区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通过不同情景间分析比较,并结合建设用地驱动因子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城市扩张蔓延和由此引起的生境变化过程中,研究生境随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的适应性时空演变及预测已成为生态学的核心内容。浅山区作为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天然生态屏障和生态敏感地区,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对于浅山生态规划意义重大。以北京市浅山区为例,基于1999、2017年的LandsatTM/ETM+遥感数据进行ENVI解译,并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北京浅山区2035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的景观格局发展趋势。后结合In Vest模型,评价3个时间下的生境质量和退化度,以及1999—2017、2017—2035年时间段下的生境稀缺度。结果表明:1999—2017年,浅山区的景观空间愈加趋于碎片化,农田和建设用地趋于向浅山内部扩张,预测2017—2035年仍将沿袭这一趋势,但变化速度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正步入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而承载城市经济的物质载体——土地利用,却与世界城市差距甚远。为提高北京市土地利用的使用效率,使其与城市经济相匹配,本文对纽约和东京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进行详细剖析,探索世界城市的土地利用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的共性特点,总结演变规律,为北京城市发展规划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颜文涛  黄欣  邹锦 《风景园林》2017,24(1):45-51
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影响生态格局和过程,改变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并深刻影响人类的福祉。通过探讨城乡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的相互关系,从结合生态系统服务识别与量化的规划分析、融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规划内容、关联社会网络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土地管制政策4个方面,尝试构建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框架。通过将生态服务功能与不同尺度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结合,提出生态系统服务与传统城乡土地利用规划的融合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生态空间萎缩、景观破碎化等 问题,极大降低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碳存储能力。在此背景下, 探究城市碳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未来变化趋势及与景观格局 的空间关联性意义重大。以深圳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 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PLUS-InVEST模型对土地利用和 碳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设定多种情景发展模式,对不同 模式下土地利用和碳储量的变化进行预测模拟。最后,结合双 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碳储量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及空间集聚特 征。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深圳市碳储量呈下降趋势, 耕地、林地等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是区域碳储量下降的 根源;2)未来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和生态用地面积均明显下降, 其中生态优先情景下碳储量下降最少;3)在高度城市化区域, 碳储量与生态面积、景观破碎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三者综合指 数的空间布局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开发程度息息相关。研究结果 为土地紧缺的城市实现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评估杭州边缘区多功能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政策实施效果,提高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规划战略和相关政策的效率,采用系统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以西溪湿地为案例,对土地利用规划战略和相关政策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效果进行了评估,得出如下结论,可为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制定和执行多功能土地利用可持续规划战略和相关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1)在城市快速扩张的阶段,需要有效的发展战略以及空间规划引导和调控,如何保持上下层面规划、不同时期阶段规划的协调衔接问题是今后需要改善的重要方面;2)需要从功能定位、建设规模和合理空间形态方面强调边缘区与城市整体的关系;3)农田、生态空间保护与城市建设所需土地之间的矛盾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尤为突出;4)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如何保护失地农民的权利和利益是规划者和决策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简要叙述了"棕地"的背景和概念,棕地土地利用的新途径以及改造利用的原则。在当代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背景下,将"棕地"进行改造成了可持续利用土地的重要途径之一。以杜伊斯堡内河港为例,讨论了在城市生态系统下棕地转化的建设案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首都北京经济高速发展,在快速城镇化、机动化的双重作用下,城市空间迅速扩张,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交通出行需求增长迅速.目前,北京市日交通量变化规律显示已经没有明显的早晚高峰,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长时间处于高负荷状态.特别是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已超过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载负荷和建设速度,行车堵、停车难已经成为北京交通的两个突出问题.交通拥堵、交通安全、交通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北京的经济建设和运转效率,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与损害,已经成为制约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交通问题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城市功能结构与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分布与方式选择,从宏观上规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其结构模式,特别是交通需求中最重要的部分——通勤交通.因此本研究从用地与交通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通过调整土地利用、城市规划,来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从调节需求的角度,减少交通需求总量,优化交通需求分布,来缓解交通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2.
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供应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上海在实现规划和土地良性互动方式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在城市发展转型、创新空间管理和存量规划背景下,有必要对当前土地供应状况进行检讨和研究。通过分析2010年以来上海实际供应土地与生态空间、新城开发、轨交站点周边等重要空间发展的互动的情况,可知目前上海土地供应的主要问题是短期的土地供应与规划发展目标不协调、以增量为主的供应与内涵发展要求不匹配。以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土地供应的新要求为导向,提出从需求导向、规划目标导向的土地供应年度计划和实际供应年度绩效评估的优化路径,重点保障城市生态系统格局和轨交站点周边的土地供应,优先安排产业创新区域和城市副中心建设,重视年度供应的连贯性等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土地的稀缺性和价值性愈发突出,土地集约利用越来越成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以福建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优势理论,采用均方差权值法从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两个维度对福建省土地利用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2015年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呈现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非农利用效益较高,而西部地区农地利用效益更具比较优势,而各城市在土地利用效率上却呈随机性现象,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建议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因地制宜,实现区域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生态网络构建是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缓解景观破碎化、限制城市扩张蔓延的有效手段。虽然已有研究针对生态网络的跨尺度衔接提出了基于尺度嵌套的规划思路,但土地扩张动态情景下这一思路对生态保护有效性尚需验证。通过设置“无生态网络”“非尺度嵌套生态网络”和“多尺度嵌套生态网络”三种约束情景,利用FLUS模型模拟了2030年桂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并选取景观指数,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尺度,对生态网络保护格局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桂林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增量明显,2018年至2030年预计增加613.85 km2,变化幅度为46.52%,其次是水域,增加53.50 km2、变化幅度为6.42%;(2)基于生态网络的规划政策及情景设置对区域建设用地扩张限制明显,而在多尺度嵌套的生态网络约束情景下,这种抑制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新增建设用地仅为237.49 km2,增长率为18.00%;(3)非尺度嵌套与多尺度嵌套的生态网络约束情景相比,后者在市域尺度及中心城区尺度上对遏制景观破碎化、改善景观连通性上都取得了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戴伟  孙一民 《风景园林》2018,25(4):79-84
在当今世界土地资源极度紧缺的大背景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其达到生物多样性预期目标的能力,已成为土地规划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机理,详细总结了土地类型组成、土地利用连接度、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聚合度4个关键性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绩效影响的研究现状。针对现有研究进展,从多样性指标、生态机制、时空异质性、参与情景模拟、非线性系统规律5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生物多样性绩效的关系符合复杂适应性系统在风景园林规划中运用的规律,满足构建研究规划协同实践的概念性框架。进而重点从引导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要目标的用地控制策略、建立多尺度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发挥不同尺度蓝—绿网络体系的载体作用、构建区域层面的生物多样性发展骨架、提高城市环境下生物多样性的引导措施、推进不确定性规划减少决策风险6个方面提出了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绩效关联分析对风景园林规划中可资借鉴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信息熵和均衡度的城市土地利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疆 《山西建筑》2010,36(32):53-55
通过对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信息熵和均衡度的计算,分析了近十年来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并将北京与东京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建议,从而促进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17.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可持续利用效益三大方面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各区县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间土地集约利用效益差异度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土地集约利用基本呈现“中心高外围低”趋势。  相似文献   

18.
引言 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批复明确了北京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目标,要求北京坚持节约为先,切实解决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土地、水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合理用地。《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强调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并提出了“开发与节约并举,以节约为主,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和方针。为贯彻落实这两个规划,积极推进北京节约型城市建设,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用地观念,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部门决策和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和使用土地,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于2007年初启动了《北京市城市建设节约用地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供给有限、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城市园区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优化用地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求索培育土地集约利用新思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不断探索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新机制。创新土地利用方式、不断摸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新途径.是新时期下不断促进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三维路径。  相似文献   

20.
艾昕  兰亦阳  郑曦 《风景园林》2020,27(11):82-89
生态空间为城市提供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也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如何在让生态空间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平衡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需求成为近年来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重点。生态系统服务可以评估生态和社会价值,顺应其间的协同关系并缓解权衡有利于进行兼顾生态和社会目标的生态空间规划。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为例,分析关键性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为不同区域分配优先保护特征,并通过低权衡、低协同和高协同3种情景,以不同灵活程度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目标空间分配。使用Marxan with zones模型得到满足各服务保护目标的管理区划,并比较3个情景的分区结果,验证规划体系对协同权衡作用的影响。得到了3种情景下的管理区分布:低权衡情景布局偏紧凑,实现了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最小化;从低协同到高协同情景,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协同性增加;从低权衡情景到低、高协同情景,重点保护区的面积逐渐增加,生态缓冲区增加了连接性,控制发展区和集中建设区变化相对稳定,实现了生态空间多层次空间优化。最终得到的更详细的管理区划有助于指导未来生态—社会多目标生态空间规划政策的制定:即对重点保护区严格保护,加强生态缓冲区生态整治和廊道建设,以促进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在集中建设区与控制发展区引导城镇节约集约建设,减量增绿,实现社会经济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