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通过对合肥市天鹅湖公园游客游憩行为的观察及图示化记录,结合聚类分析将公园景观空间类型化,分析各类景观空间中游憩行为分布与规律。研究发现,人工沙滩空间较硬质广场、绿地,更能吸引游客的坐憩停留和玩耍,而散步、聊天、观景等行为多集中于绿地空间和环湖道路。空间的亲水性、开敞性及铺地的类型是影响游憩行为的主要因素,表明天鹅湖公园游客的游憩行为与空间类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滨水绿地,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设计的关键在于将竖向设计与防洪安全一并考虑.通过处理好竖向设计与防洪设防等级及防洪标准的关系,处理好竖向设计与水位变化的关系,合理选择防洪堤在公园的位置,塑造出不同的空间变化、生境差异,为游人亲水、动植物栖息、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基础,最终实现游人与长江的零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3.
肖竞  马春叶  曹珂 《风景园林》2022,29(6):96-102
在城市公园中,对游客进行游憩心理画像有助于从人本视角精准识别游客景观偏好与游憩需求,针对性地指导公园空间、景观的更新实践。借鉴刑侦学、环境行为学的心理画像理论,基于对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中用户生成内容(UGC)影像数据的主题聚类分析,构建了以数据转译、偏好表征、心理画像为操作步骤,以5种景观类型(园林空间、自然花木、人工园景、历史遗存、游憩活动)和6组影像特征因子(整体—局部、画面—信息、恒定—变化、标志—日常、活力—沉郁、丰富—纯粹)为画像要素的城市公园游客游憩心理画像分析方法。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例,对公园中不同性别、地区、年龄的游客进行了群体心理画像分析。研究发现:1)男性游客更关注空间认知与人文体验,女性游客更关注景观细节与审美体验;2)本地游客注重休闲体验与日常景观,外地游客注重观光体验与特色景观;3)青年游客具有“新词强愁”心理,中年游客具有“离俗审美”心理,老年游客具有“活力摄补”心理。此外,基于对样本量前20和前4位序游客的个体心理画像分析,从游憩空间优化、游憩线路导览2个方面提出了城市公园人本更新的指导措施,可为相关城市公园空间治理实践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574条网络游记与2400条网络点评等文本数据,及词频分析、语义编码等方法,分析游客行程、景点间的联系及游客对西安的感知满意度。结果表明,西安游客平均访问6.37个景点,且多在前几站访问回民街、秦始皇陵、华清宫等热门景点。行程分析识别出回民街、大雁塔和秦始皇陵三个主要景点组团。历史文化、热门景点、特色游憩项目与特色美食为西安主要吸引点,但游客对游客量与排队等待时间较不满意。未来规划设计应利用热门景区的巨大流量、管控游客量、开发夜游与演出等特色游憩项目。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通信技术提高,大城市居民游憩空间从城市拓展到区域,环城游憩成为居民日常游憩的刚性需求和新常态,而大数据的应用为精准识别环城游憩的空间分布特征提供了可能。以武汉市中心城区环城游憩行为与空间分布为对象,采用手机信令数据、POI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地理统计数据等,运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了游憩人口分布、游憩停留时长、游憩强度、游憩功能、游憩空间总体结构等基本特征及环城游憩资源与游憩强度匹配特征,为优化大城市郊区环城游憩空间、进行环城游憩实证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适应居民的游憩需求及其行为特点是提高公园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也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GPS所具有的行为连续跟踪、可定点定时等技术优点,结合问卷信息采集,以共青森林公园为例开展游憩行为差异性实证研究,发现公园游人空间分布的年龄群体差异性。游人空间分布具有群体集聚性、等级性特征;影响群体游客空间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级节点主要受与主要出入口距离的影响,2级节点主要受大中型设施的影响,3级节点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3类群体游客对公园的使用也各自形成3级节点体系,且与公园整体使用情况有所不同。不同年龄群体在公园游憩的行为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成都市杜甫草堂为例,从游客的角度探讨湿热地区景区中的休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的关系,得到游憩活动的微气候舒适度阈值。结果表明:微气候舒适度WBGT值30℃时,微气候舒适宜人,游憩行为与微气候舒适度相关性不高,景区应注重改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增加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当30℃≤WBGT值31℃时,微气候不舒适而对游憩行为有负面影响,景区需要改善微气候舒适度为游客提供适宜的游憩环境;当WBGT值31℃时,没有游憩行为,景区急需改善微气候舒适度,适宜的微气候也将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湿热地区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是31℃,达到这个值即不再有游憩活动。研究结果为景区改善场地微气候舒适度的实践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量化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
杨柳  刘骏 《园林》2023,(8):117-126
重庆四山地区森林公园作为重庆市近郊森林公园的典型代表,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假期休闲游憩需求起着重要作用。开展游憩服务能力评价是推动公园游憩发展,提升公园游憩品质的重要措施。基于山地城市与近郊森林公园的特征,综合网络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构建出包含游憩可达性、游憩环境资源、游憩设施服务、游憩感知程度、游憩活动服务、科教康养服务6个标准层22个评价指标的重庆市四山地区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并对16个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重庆四山地区森林公园游憩服务能力整体水平一般,所有公园游憩服务能力均未达较好水平。基于评价结果,从游憩可达性、生态环境保护、游憩设施与服务质量、山地游憩活动体系、康养科教品质5个方面提出重庆市近郊森林公园游憩优化策略,提升公园游憩服务能力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推动该类公园的游憩功能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方家  刘颂  王德  张月朋 《风景园林》2017,24(11):35-40
利用手机信令大数据,通过对在户外游憩活跃期到访过上海大型城市公园的游客进行空间位置的追踪,尝试寻找游客来源地,直观描述公园的空间服务范围,即"实达性"。将32个大型城市公园"实达性"范围内的游客样本数据与上海街道空间单元进行连接,结合相应单元中可识别出的信令数据样本,计算各街道的公园出游率,比对街道单元中居民的公园使用需求。结合公园空间位置,将上海被大型城市公园服务的区域分为高需低供、高需高供、低需高供、低需低供4类,对每类区域的公园服务特征进行了评价;根据不同类型区域中区级与社区级公园的供给情况,结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中的区域公园布局,对新建大型公园的选址与建设优先次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公园面临着游憩环境恶化、活动与游憩空间供给脱节、游憩体验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游憩机会谱理论作为发展较成熟且应用广泛的理论,有助于探究环境资源、游憩活动与公园管理之间的内在规律,对于提高游客游憩体验质量、建立公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京市绿博园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公园游憩环境和游客行为进行调查与分析,构建绿博园游憩环境指标因子体系,划分游憩机会类型并制定量化标准,构建游憩机会评分模型,构建了绿博园游憩机会谱。最后,根据游憩机会的评分结果对绿博园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坐落于深圳市盐田区东北角,是深圳生态控制线上东西廊道的咽喉地段,又是东部"黄金海岸"旅游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面积为37.93km2。三洲田森林公园以森林公园规划手法,从自然保护区的角度,集生态功能、科教功能和游憩功能于一体,核心区域为森林生态及景观保护区,占森林面积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2.
公园服务设施直接影响着游人的游憩体验质量,是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体验观察和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公园服务设施对游人在公园内游憩休闲使用的重要度,以及游人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的满意度。结果表明:1)公园服务设施的8个类别维度对游客影响的重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休憩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商业设施;2)游客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满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信息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科普宣教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各维度在观测上的数值差异反映了游客在公园内进行游玩时更注重体验设施的存在度和使用感。  相似文献   

13.
方尉元 《中国园林》2007,23(9):68-72
在分析当前公园改造规划的背景和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以上海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改造规划为例,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公园在总体规划布局、基础服务设施、景观特色、文化内涵、林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景观资源调查及记录法、游人参与法、"减法"与"加法"等改造规划的方法,同时阐述了这些方法在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改造规划中针对其主题定位、结构与景观分区、交通、游览方式、水系利用、基础和服务设施、林相改造、文化景观塑造等方面改造规划的运用情况及获得的规划成果。  相似文献   

14.
林后四林平地森林园区是一处集平地造林、在地文化、栖地营造、资源利用与环境教育为一体的学习园区.在其不断的发展下,现成为大武山低海拔自然森林园区,作为生态栖地修复、区域文化体验及休闲游憩的场域.从环境修复的角度保有农垦地和草生地生态环境,并营造大武山低海拔森林的栖地环境,提供猛禽、鸟类及两栖类动物栖息繁衍之地.重视生态保育意义的同时,发挥环境教育和生态旅游的价值.因气候环境变迁,以分散排水、贮流、自然人渗及自然过滤方式为主,同时进行土壤地利改良,达到环境保全修复的功效.以现地环境保育及生态演变历史延续对自然环境的关怀,营造合宜的生态栖地、掌握水资源的保存与再利用,为下一代的自然生态环境作准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已有风环境研究多从单一条件对城市空间风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策略,忽略了人群有效活动空间的影响,以简化体块代替公园物理环境部分要素,一定程度影响了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以占北京市风力资源70%的延庆区4个典型城市公园为对象,从公园人群游憩活力视角,结合场景建模技术、通讯探针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确定公园游客活动范围,以此作为公园风环境评价的研究区域;利用不同季节风速、风压和涡旋分布等评价要素量化评价公园风环境质量,并以公园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来表征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优劣程度;以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方式相关性评价来表征公园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的难易程度。[结果]结果表明:百泉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最差,且评分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和不规律性;集贤城市森林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逐渐减小,且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难度最小。[结论]研究建立了全面的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延庆区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具有应用价值,为华北地区城市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园场地与设施配置能直接影响使用者的 游憩活动与游憩体验。选取上海市15座社区公园与综合公 园,利用针对公园20种场地与设施的41个具体指标,邀请 1 404位使用者就这些指标的满意度进行打分。基于公园的 CAD测绘图与现场调研,定量测量公园的场地与设施特征, 生成绝对值和相对值指标,如园路总长度、园路长度与公园面 积比、水体总面积,以及水体面积与公园面积比等。利用线性 回归方程分析使用者对场地与设施数量的满意度与上述绝对值 和相对值指标的关系。最后,对于存在线性关系的指标,找出 当使用者满意时(y=4)公园场地与设施的配置指标,以期为城 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云台摄像监控系统和出入计数系统等多种数据源,对游憩时空特征和空间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群游人的游憩方式和时空选择存在差异;公园空间类型多样,空间承载力呈明显的时空差异,承载力高的区域比重较低,集中在各类广场和主要道路等活动空间,大面积山体空间生态环境和景观资源良好,但空间承载力极低,游憩方式单一。基于此,从优化和开发山体空间、丰富游憩项目和增加服务设施,以及提升公园管理能力3个方面提出山体空间承载力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是英国最具可持续发展潜力并充分体现生态的新公园。公园总体规划在实际操作中遵循生物多样性执行计划(BAP)。同时也要满足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游客的审美和娱乐需求:,公园分为两个区域:北园和南园,其种植战略包括赛时(2012年)和转型期(2012年。2014年)草本植物的(非木质)设计概念和详细的实施建议。奥林匹克公园是城市公园绿地设计和管理方式的转折点,希望它能够为未来建立一个充分体现生态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台湾于2010年选定3处面积在1 000hm2以上的基地规划为平地森林园区,本案“花莲大农大富平地森林园区”为其中之一,历经1年余的规划设计以及多次的专家、民众参与讨论,本着密度开发、多元休闲旅游、融和在地文化、生态永续与节能减碳等目标,利用花东纵谷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蓝带(嘉农溪、河内溪及大农溪)及森林绿带(纵谷山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