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厦门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的地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建筑色彩景观问题的关注,是保护一个地区或城市的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需要。本文提出“城市建筑色彩景观”的研究课题,以厦门城市的建筑风貌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色彩景观的形成条件及地域特性,从视觉美学和地域文化两个层面切入,充分展现能够准确反映厦门自然条件和地方文化的城市建筑环境与建筑色彩景观。  相似文献   

2.
包瑞清   《风景园林》2022,29(9):41-47
城市街道景观指数提取为城市街景研究量化途径之一。结合已有指数,提出用全景静态图的不同数据类型,分类计算视域景观指数的优化方法;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的关键点邻域尺度区间频数;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指数不同的邻里尺度最优簇数、贡献度,确定分布特征重要指数组成;探索不同指数作用于不同邻里尺度的特征效应。研究发现视域景观指数具有不同邻里尺度效应。研究指数中城市街道空间的绿视率和天空开阔度(空间组成层面)、关键点邻域尺度(0,10]和(10,20]区间频数(对象尺度层面),以及色彩丰富度指数(颜色层面)是构成城市街道分布特征的重要特征指数。通过确定不同邻里尺度城市街道特征分布,可以为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质量提升、量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溪流景观地域性特色的因素,探讨了基于场地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周边环境彰显溪流景观地域文化的设计方法,从而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  相似文献   

4.
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的色彩景规划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聚落色彩景观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极佳视觉传达。在旅游开发中,传统聚落色彩景观可以构成不同旅游地鲜明的个性标识,传递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并再现其久远的历史积淀。在正视旅游开发对传统聚落色彩景观产生负面影响的前提下,从延续历史文脉、凸现地域特征、实现功能分区以及构筑和谐通感四个方面,探讨在传统聚落旅游开发中,通过合理的色彩景观规划和管理,推进传统聚落旅游开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色彩景观是建筑文化的要素之一,对建筑色彩的研究以及保护利用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大连市作为我国著名的海滨城市,是拥有众多历史街区和保护建筑的文化名城,"山—海—城"的城市格局,历史文化的沉淀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文章从建筑色彩景观这一维度来分析大连近代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基于大连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其历史建筑的设计思想、景观构图手法等来探讨其建筑的色彩表现,对其历史建筑色彩设计的理念传承和保护作出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从园林色彩景观的基本定义与园林景观要素中色彩的应用出发,重点分析影响园林色彩景观设计的因素,包括光的影响、材料、心理效应、色彩的知觉效应、气候因素和地域文化等,得出合理地将这些影响因素应用于色彩景观,会很好地丰富园林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7.
陈国栋  邱冰  王浩 《中国园林》2022,38(2):31-36
为能够定量评估、优化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改进传统的BIB-LCJ法和SD法,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出植物群落丰富度、色彩对比度、季相特征、植物配置模式、植被多样性和林冠线变化6项显著视觉特征要素,形成一种基于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技术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评价与修正方法.并以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植物景观...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文献典籍中对萤光光景及其场所的形成有较为丰富的记载。萤光光景具有独特的视觉及美学特征,其场所构建常涵括由近至远的景观结构以及俯仰结合的观赏视角,遵从现代视觉景观理论的基本规律。在萤光场景的营造中,突出场地生态个性、结合声景及香景等多元自然景观的营造,强调人景互动等手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观赏体验。从人类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结合现代景观理论,重视保护及开发萤光等自然光景,对丰富及完善现代景观体系、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现有山地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设计, 常忽略居民审美喜好,导致其不能完全符合 游憩者喜好。本文以山地居住区环境中植物 景观为研究对象,对重庆城区不同环境中的 居住区植物景观展开调研,运用视觉美景度 (SBE)评价,结合主成分因子提取法,构建 适用于山地居住区植物景观的评价模型。结 果显示:第一,景观色彩丰富程度,对山地居 住区环境影响最大;第二,因地制宜地梳理 山地居住区植被显著度与景观空间序列,能 提升居住区环境整体质量;第三,植物群落 类型多样性与美景度值呈负相关,根据居住 区内地形条件分区域营造植物景观更符合居 民审美喜好。  相似文献   

10.
风景林是具有较高美学价值并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森林植被景观;通过对北京香山红叶风景林的历史变迁、基础建设、管理养护、景观规划、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等工作的总结,分析了香山红叶风景林的管理策略.结合香山公园对红叶风景林多年的观测和实验记录,对影响黄栌红叶风景林秋季叶色观赏效果的自然条件和相应管理养护措施进行了介绍分析.建议进一步加强风景林的规划和管理,发挥风景林在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定位以风景旅游为主要功能之一的深圳市仙湖植物 园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风景林,其质量高低对深圳市和仙湖植物 园的景观风貌优劣产生重要影响。运用群落生态学的相关调查 方法分析和评估风景林的群落演替趋势、结构稳定性、景观动 态变化等。研究结果显示,仙湖植物园风景林呈现退化趋势、 群落结构简单、乔灌木断层现象严重、植物多样性低、植物群 落中缺乏潜在优质的演替建群树种等问题,直接影响着仙湖植 物园风景林的景观质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仙湖植物园风景 林景观质量更新的原则和策略、目标与措施、建群树种选择及 群落的构建模式,以期为仙湖植物园及其他风景林提质更新提 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文  王伟峰  杨建军 《中国园林》2023,39(9):106-112
当前,对城市森林公园美景度影响因素的体系构建及要素量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对访客群体差异性及其机理研究不足。以南昌市瑶湖郊野森林公园为例进行景观美景度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城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分层选取4种类型40个景观样本,分别进行大众群体评价和设计要素细分。以正态分位数法计算每个样本的美景度值(SBE)。采取逐步回归分析法和最佳子集分析法,分别建立美景度值和影响因子的评价模型,结果如下。1)从类别看,美景度排序为:道路景观>建筑及小品景观>水体景观>植被景观。2)10个评价因子均与景观美景度显著相关,其中“设施协调感”关联性最强。3)评价因子对美景度的影响程度排序为:设施协调感>空间尺度感>场景均衡性>画面联想性>景观主从性>形式统一感。4)不同性别群体对比,女性评价均值高于男性,离散系数低于男性。5)不同居住地和受教育程度对景观审美均产生影响。结论表明,公园环境美景度与研究所界定的景观设计评价因子有直接关联,但不同的评价因子对美景度的影响程度不同。6个评价因子对环境营造和设计方法有着直接的启示意义。通过逐...  相似文献   

13.
刘雨潇  张建国 《园林》2021,(1):88-92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文本分析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方法,能够反映游客对景区的真实感知.文章以携程、大众点评等重要旅游网站的游客评论为对象,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高频词汇进行分类和语义网络图绘制,对神龙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行为和形象感知进行研究,为相似景区的管理和发展思路提供理论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游客前往景区主...  相似文献   

14.
迄今为止,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仍然是个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薄弱环节。在社会格局剧变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隔离区域生态与文化特征的规划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民对生活质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更高追求。实现生态与文化视角的融合既是社会实践的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以福建北部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实施研究区生态与文化区划的基础上,以空间统计与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验证了研究区生态与文化类型区的空间关联性,并据此构建了乡土景观分类及区划方法体系。对乡土景观区划成果在区域风景道规划及旅游资源空间管制等领域的应用途径做了初步探讨。本研究可视为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有关乡土景观资源整合保护的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5.
《景观设计》2005,(U01):49-49
森林公园占地辽阔,以自然山体,森林为主体,人工开发量极少,入口区为主要的建设工程之一。在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基础上,设计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形感上美观大方并能为大多数游客接受;同一公园的入口区拥有共性的典型要素;具备一定的文化内涵并反映地域特征,尽量减少工程量弱化自身以突显主体环境。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在数千年的演进过程中,高度融合了中国大地多样且深厚的传统文化,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从省域层面探析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风景名胜区的整体价值认知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整性保护。以浙江省57个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对其人文景源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呈现到浙江省域空间,总结出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的人文景源和特、一、二级3级人文景源数量的占比特征,以及不同人文景源占比的风景名胜区在浙江省域空间的分布规律,提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源占比与该区域的地形地貌、平原湖泊、政治文化中心、山水游赏活动、宗教活动、军事要隘等因素存在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许奇 《福建建筑》2011,(7):116-118
以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中心,充分发挥大武夷周边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加强精品景区建设,推动风景旅游资源整合,构建"一核、二环、四线"的大武夷旅游圈风景名胜区空间格局,以及为实施这一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A questionnaire on health symptoms, workplace conditions, and perceived indoor air quality was administered to 3948 employees of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in Washington, DC in the winter of 1989. The main goal was to determine the personal or workplace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health symptoms. A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of 32 health symptoms identified 12 health factors. Each factor wa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body system (eyes, nose, throat, ches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etc.). The 12 health factors were regressed linearly on the 50-100 personal, workplace,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ed from the questionnaire and building blueprints. Significant variables (p < 0.01) were included in a second logistic regression to determine a final model. Eleven variab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health factors. The main workplace variables were dust and glare.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mportance were mold allergies and sensitivity to chemicals. Among women, lack of a college degree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ir quality factors of importance included hot stuffy air and dry air: The odor of paint and other chemicals, and the odor of cosmetics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four or more of the health factors. Two measures of stress – heavy workload and conflicting demands –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health factors.  相似文献   

19.
The paper explores responses to a questionnaire given to three sample groups in Connecticut (USA): transport experts, residents along scenic roads, and local citizens. Nonmetric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ree categories of attributes, three of features, and two of reasons for enjoying scenic routes.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group effect was found for seven of the eight categories. In terms of designating scenic roads,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eir visual characteristic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ffects of the designation process. Natural features rated most highly, followed closely by cultural aspects. The reasons people enjoy scenic drives are varied, but opportunities to experience natural beauty and rural scenery are especially appreciated.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explores responses to a questionnaire given to three sample groups in Connecticut (USA): transport experts, residents along scenic roads, and local citizens. Nonmetric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ree categories of attributes, three of features, and two of reasons for enjoying scenic routes. A small but significant group effect was found for seven of the eight categories. In terms of designating scenic roads, respondents considered their visual characteristic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ffects of the designation process. Natural features rated most highly, followed closely by cultural aspects. The reasons people enjoy scenic drives are varied, but opportunities to experience natural beauty and rural scenery are especially appreci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