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飞  郭沁  段广德 《城市建筑》2023,(5):27-29+49
以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211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分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和社会文化3种类型和8种子类型,并利用ArcGIS 10.8进行可视化呈现;依据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里的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并结合内蒙古东部农牧交错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文化景观特征区的分区结果。结果显示:(1)东部农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2)西部牧业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中部农牧交融文化主导型乡村聚落景观特征区。3个不同文化主导的文化景观特征区验证了蒙东地区农牧文化兼并的属性,以期为当前我国大量的农牧交错区乡村聚落景观区划研究提供借鉴,为区域尺度的乡村聚落景观特征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乡村聚落景观风貌是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和历史民俗文化的反映。乡村聚落景观风貌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是新时期乡村景观建设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需求,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环保工程等先进技术,提出了一种集成性、系统性的方法,包括对乡村聚落景观进行整体保护、局部修复,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和修复等内容,以提高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和营造的效率、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受政府决策导向、社会制度更新、耕作方式转变等影响,我国乡村传统聚落景观面临着异质化、破碎化等问题,乡村聚落景观优化成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命题。为此,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通过对开平市蚬冈镇东和村的田野调查,探讨了当地政府、本地村民、侨乡艺术家、景观规划师、本土工匠等相互作用下推动乡村聚落景观优化的过程与路径。发现东和村乡村聚落景观改造实践经历了权力与资本主导下构想景观生产、多元主体融合下生活空间再回归、侨乡艺术家探索下诗意景观创作等发展过程,最终再现了诗意的日常生活空间。东和村景观的优化依赖于多元主体合作、良法善治设计、价值认同统一、场所精神重建、动态协商设计、适用技术融合等路径与举措,能够为其他乡村聚落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出发,分析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常规设计思路与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的聚落格局、建筑特色、生态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文化的传承等。  相似文献   

5.
王诗 《城市建筑》2023,(5):34-38
基于矩阵分析法探索乡村产业建设与景观空间设计协同发展的乡村景观策略。首先归纳产业、景观结合视角下的乡村建设导向,总结乡村景观表征要素,构建“建设导向—景观要素矩阵”(CL矩阵),以此谋求乡村景观改造的新思路。从活化生产性景观、活化乡村聚落景观、活化自然生态景观、打造农耕品牌、塑造村落文化、植入生态文化、生产性景观可持续、聚落景观可持续、生态景观可持续9个方面提出具体乡村景观策略。该研究方法的关键在于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乡村景观品质的要点与技法,一方面设计师可利用CL矩阵模型重新审视乡村实际问题和资源条件;另一方面,可以该模型获得激活乡村景观要素,增强地域性文化特色,保障景观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肖礼军  余妙  王海力 《园林》2023,(1):71-77
川渝丘陵地区是人口密度和垦殖度较高的地区,地形起伏和缓,土地利用破碎。基于其乡村聚落规模小而分布散的特点,将彼此临近、相互关联的多个聚落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并从自然生态和乡村治理的角度,提出“乡村聚落单元”的概念。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和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的乡村聚落单元识别和图解分析,总结提炼出川渝丘陵地区“丘塘田林居”乡村聚落模式,并对丘塘、丘田、丘林和丘居等景观构成要素加以解析。进一步对比浅丘和深丘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差异,揭示丘陵地形对乡村聚落景观的影响。基于传统乡村聚落营建智慧,对当代丘陵地区人居环境营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韦诗誉 《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8.
乡村聚落景观本质上是人与地互动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分析聚落景观的发展演变路径,总结出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空间演变经历了传统--竞争--支配--演替(同化)四个阶段。对各时期的聚落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景观演变的规律及特征,提出共生理念指导下的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乡村绿化研究与建设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往的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正从我们的视线里逐渐淡化或消失.大多数乡村急于快速建设和发展,往往忽略了乡村聚落景观和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如今看到的不是"炊烟缭绕",而是"工业废气烟雾弥漫";"小桥、流水、人家"不得不为城市和乡村建设让道;原先"桃红柳绿"的美景换来了现在"脏乱差"的面貌. 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这种所谓的繁荣对乡村聚落环境甚至整个区域人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这种情况之下,重视乡村绿化对于解决乡村聚落景观和美化农村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此地正处于传统农业景观向现代农业景观的转变过程中.现代农业工程设施大量涌现,以及土地利用呈现多样化、均匀化、易变性.其结果是乡村景观中,人类活动过程和自然生态过程交织在一起,生态特征和人为特征错综镶嵌分布.  相似文献   

10.
乡村聚落的建设更新需要与风貌延续、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协同发展。文章提出以"低影响开发"为目标的乡村聚落更新设计策略,通过对土门子村聚落更新的实际工程案例来阐释项目进行过程中采用的以"低干预、低建造、低维护、低废弃"为原则的设计方法,为当前乡村农宅与景观的建设与更新提出有益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1.
乡村携带着传统文化基因,是保存、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立足村庄现有基础开展乡村建设要解决的急迫问题。对乡村及其概念形成、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探讨,对传统文化审美视角下乡村景观意象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建构。乡村景观的基本意象可分为生产意象、田园意象、山水意象、聚落意象和文化意象5个类型。并对3处典型的杏花村景观意象营造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象营造应注重乡村景观意象的积累和挖掘、注重基调意象或核心意象特征的凝练、注重意象体系的差异化构建。希望能够对乡村景观意象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能够实现信息的识别、集成与融合,提升乡村景观保护、规划与管控的科学化、精准化与高效化。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依托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数据的多源异构与空间融合是其特征,也是构建难点。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库构建、数据融合”4个主要环节,阐述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方法;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常口村为例,开展了乡村景观全要素数字化模型的构建实践。实现了乡村景观生态数据和形态数据的空间融合与动态可视,解决了以往数字化模型中乡村景观要素彼此游离、各类数据缺乏关联的问题。该模型不但能够支持乡村景观全生命周期、全流程信息化管理,而且可支撑规划、设计、建设、管控等各类场景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 ,提出乡村景观园林的问题 ,阐述了乡村景观园林的定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进而提出了作者关于我国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预期成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健康理念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园景观作为校园人居环境及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基于健康理念的校园景观是健康景观从医疗领域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拓展与延伸,是健康理念与景观设计结合的产物。高质量的校园空间环境的设计不能局限于考虑校园景观,而是要更加注重人在校园中活动的影响因素及景观建设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文章以健康和健康景观的理念为背景,针对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现存的相关问题,从生态环境、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着手,探讨适宜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景观设计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兼具多重价值的复合景观系统。“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与实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2000—2020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管理与保护、乡村景观多样性,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政策、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与保护。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背景及驱动因素,对比两者在研究视角、理论与方法3个方面的差异,为探究乡村景观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础,提出国内的乡村景观研究未来应持续关注乡村景观多种功能和价值,健全评价与保护机制,完善理论与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16.
康渊  王军 《中国园林》2019,35(9):83
通过对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地建设问题的分析,认为保护地与乡村社区二者关系的研究是保护地建设的关键。根据对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关系的回顾,认为从空间营造的角度探讨保护地与乡村社区共生模式是解决青藏高原保护地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孟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关系的形成、演变机制,提出保护区与乡村社区共生界面——小流域是问题研究的重点。分析共生界面的特征,提出3种尺度的营造策略——小流域景观规划、乡村聚落重构与绿色建筑营造。流域尺度强调上游河源区的生态保护,中游河谷的生态保育和下游河口区的生态修复;聚落尺度提出将社区作为景观资源与旅游设施的重构策略;院落尺度利用绿色建筑技术营造新型民居,实现重构聚落的核心内容和小流域景观规划的重点环节,回应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促进保护区与社区共生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秀萍 《山西建筑》2010,36(21):1-2
以浙江丽水大港头村景观设计为例,从村庄标志性景观、村民公共空间、建筑立面风格、旅游定位等方面对其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具体介绍,从而为丽水新农村景观建设提供了可行的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8.
范颖 《山西建筑》2014,(24):11-13
以四川省兴文县周家镇天星村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开发途径为例,通过对天星村乡村资源分析、新农村建设指引下发展模式的探索,探讨了乡村旅游开发指引下的聚落景观衍变途径与打造方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城镇建设冲击并蚕食着乡村景观,使其风貌特征和地域美学逐渐丧失。从空间过程的角度研究乡村景观格局的特性与演变规律是对其进行保护与调控的基础。首先提出乡村景观格局演变的多尺度分析框架;其次以图式语言呈现了乡村古镇乌镇各尺度空间格局特征;最后分析了影响格局演变的多尺度空间过程。研究发现:自然生态过程是整体尺度上反映人们对人居安全和水患防范基本需求的主导过程;经济生产过程是复合尺度上促使乌镇交通与产业彼此适应与景观格局发展的主要动因;人文文化过程是单一尺度上使景观格局向着人的意愿与需求呈现地方特征的主要驱动。研究结论对制定乡村景观多尺度保护、恢复、维护和提升策略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