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防震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经验与方法,并就广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当前,政府职能逐步向提高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方面转变,加强应对公共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太原市政府制订的《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太原市防震减灾规划》,都涉及到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规划问题。搞好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应急疏散与避难场所的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害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面对它的突然袭击,更需要我们有序和有效地应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就是在地震发生时,为受灾群众提供用于临时安置或长期避难的场地空间。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陈乃志  高菲 《四川建筑》2009,(Z1):19-21
针对"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都江堰、成都等地避难、疏散、安置等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宝贵经验,对城市地震避难过程、避难需求、避难人员、避难场所标准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可操作性的用地选址建议,确保规划中场地的实施和平灾结合的使用。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发生后,大量的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余震播报后,大批居民涌入街头广场、公共绿地和体育场避难。汶川地震灾后的避震疏散基本处于自发的、无组织的过程。避难场所的选取、场所的功能完整性、场所的使用都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避难过程的无序混乱,大部分避震疏散场缺乏灾后避难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排污、电力、通信、.指挥、医疗等。因此需要制定应急避难场所使用和管理的相关对策,有序引导灾后人员的疏散行为。  相似文献   

6.
重庆城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聚集在城市里的财富和人口越来越多,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将造成巨大的损失。作为减灾的重要设施,设立应急避难场所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方向。重庆市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7.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其场址通常选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处,与其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8.
刘原平  李冰 《山西建筑》2011,37(10):3-4
对避难疏散场所的定义、分类以及主要技术要求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且对太原市小店区的避难疏散场所的设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白昕 《城市勘测》2015,(3):79-82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地图集是地震系列专题地图中最常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在城市应急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出发,探讨了应急避难场所地图集的设计和编制方法,并以福州市为例进行了实验和应用,为今后的城市应急避难专题图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内容出发,探讨可供规划选址的空间场所类型及必要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提出了时限和距离、功能和规模、场所和条件、设施和运行等4个方面的规划要素和内容,对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场地条件、疏散和救援通道、市政设施和物资供应等建设内容,细化提出了建设导则。在我国现行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机制的背景下,为了整合规划、投资、建设和应急管理等众多政府职能,有效地推进城市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提出依靠政府部门联动审批管理,保障落实应急避难的功能建设内容。最后提出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知识普及,开展地震应急避难演练,全面提高城市居民应急避难的综合素养,从而提高整个城市的抗震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责任区域的特点,提出以各场所的覆盖半径为权重,使用加权Voronoi图方法在GIS技术上对场所责任区域进行空间剖分.提出影响覆盖半径的七个因子,给出各因子权重计算方法并编制专用程序进行各因子的权重计算,得出加权覆盖半径后,可确定各场所较合理的空间影响范围,并与普通Voronoi图方法进行对比.该方法可作为避难场所规划的依据,达到科学决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害是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严重威胁,抗震防灾是抵御地震灾害极其重要的措施和手段。地震来临时及震后,组织好居民避震疏散,是减少人员伤亡,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十分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主要是运用GIS技术,实现对福州市全市及各个街道的避震疏散场所资源的分析、筛选和统计,通过缓冲区的GIS方法为管理部门审批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从抗震防灾的角度提供量化、科学的避震疏散场所控制指标,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编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要真正合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使之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就必须在地下空间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和决策过程中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本文提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立项的若干基本原则并做了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14.
地震应急是防震减灾四个主要环节之一。国内外地震应急活动的实践表明,高效有序的地震应急行动对于减少或避免人员伤亡,防止灾害扩大,恢复社会秩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城市地震灾害,地震应急的作用更加明显。近些年来,天津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的要求,系统地开展了地震应急工作。  相似文献   

15.
在快速城市化和地震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绿地系统的防灾避难功能得到极大重视。高校是城市中人口密集区域之一,又是国家人才的集中地,高校绿地系统应急避难机能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该研究对福州大学绿地系统应急避难的机能进行分析,首先调查并统计整理了福州大学旗山校区的各项基本数据;其次运用ArcGIS的空间技术分析手段,分别以服务半径300 m、500 m计算缓冲区所覆盖面积;最后对绿地系统进行可达性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福州大学绿地避难系统基本满足紧急、固定的避难场所要求,但生活区和教学区人均避难面积相对较低;可达性方面教学区最弱,运动区最好。通过得出的结论,为提高该校园应急避难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高密度环境中的城市设计准则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在中国城市特点和城市结构的研究基础上,针对高密度环境中的城市提出了六条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7.
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防灾能力与抗风险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城市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得到高度重视,但广大乡村地区仍是城乡防灾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为了将侧重城市地区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向乡村地区延伸,该文以重庆市巴南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为例,探索覆盖城乡全域的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体系,以及城乡差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管控要求.  相似文献   

18.
建筑文化是人类总体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是社会文化在建筑行为层面上的反映。对于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来说.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在设计当中运用“文化的特征”,创造出具有文化特点的作品,或者使设计作品避免对某种地域文化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李颖 《安徽建筑》2010,(4):34-34,38
对城市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合理确定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标准,对城市内的灾害应急避难场所进行规划布点,以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20.
张华  赵永毅 《华中建筑》2011,(10):16-20
该文主要以陈天觉、吴铁城、孙中山、唐绍仪等政要人物为线索,通过阐速陈天觉立香山县、扩大县境,昊铁域拆除城墙、修筑马路,唐绍仪立模范县、建无税港等事例,论述中山名人在近代中山城市建设中所发挥的关键性影响,并以此提出对当下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