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霍艳华  熊进刚 《混凝土》2011,(6):136-139
基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中关于普通预埋钢筋和植筋锚固长度的要求,分析了预埋钢筋和植筋锚固原理、破坏形态和影响因素,对预埋钢筋和植筋的锚固长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植筋锚固长度总体低于预埋锚固长度,植筋锚固长度是预埋锚固长度的60%~80%.<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中给出的一般构件植筋锚固...  相似文献   

2.
韦文国 《四川建材》2011,37(2):111-112
随着建筑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建筑使用要求的提高,利用植筋技术来加固、扩建原有建筑结构的应用日益广泛,植筋技术解决了在原有结构的梁、板、柱、基础等部位的钢筋生根问题,也被称为化学植筋、锚栽钢筋。即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生根的部位,按照设计钢筋的数量、规格、深度,经过钻孔、清孔、注入植筋胶植入钢筋的方法,使得植入钢筋与原有混凝土共同工作,达到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本文从植筋的破坏机理进行分析。通过抗拔试验数据归纳植筋的破坏规律,提供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云森 《工程质量》2021,39(4):88-90,94
植筋是一项针对混凝土结构连接与锚固的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但植筋质量参差不齐,植筋效果不容易保障.所以有必要对影响植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植筋施工的工艺流程试验方法,然后以植筋受力及破坏方式为切入点,结合试验结果就影响植筋质量的因素,包括锚固深度、基材和钢筋的干净程度、钢筋直径、粘结剂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植筋深度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区的受力性能,采用植筋技术设计制作了3根钢筋混凝土植筋梁,植筋深度分别为15d,20d,25d(d为所植钢筋直径),并对其进行静载试验。静力试验结果表明:植筋梁的极限荷载随着植筋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植筋的应力随着测点到植筋端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植筋端头所承担的应力较小,离端头的距离越大,钢筋所承担的应力越大。为充分发挥钢筋的强度,植筋深度应达到25d以上。  相似文献   

5.
种植钢筋技术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有效的钢筋锚固技术,基于植筋试件拉拔试验。对植筋粘结应力和平均粘结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采用二次指数函数分析了锚筋轴力及粘结应力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植筋锚固技术是根据工程设计新设钢筋要在原混凝土构件中锚固的一种施工技术,是采用机械钻孔设备以合适的孔径和孔深成孔,经清孔处理后,将钢筋伸入孔洞中采用环氧树脂胶粘剂将其与原混凝土粘结牢固.待固化后作用在植筋上的拉力通过胶粘剂向混凝土中传递,从而使新设钢筋满足其力学性能,达到了植筋目的.植筋工艺简单,锚固快速,安全可靠,是加层、加固工程等施工应用中的一种很好的技术.在目前的建筑工程中,植筋锚固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然而,由于施工队伍的技术、管理水平等存在的差距,在施工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为尽量避免质量事故的产生,对植筋施工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结构工程师》2015,(5):F0004-F0004
进行了植筋胶金属套筒法、混凝土植筋约束拉拔等试验,考察了植筋胶与钢筋、植筋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细观结构破坏特征,建立了界面黏结滑移本构关系,为进一 步的植筋锚固理论分析打下了基础。通过对植筋混凝土构件在不同基材环境、不同荷载工况下的系列试验,从宏观层面认识了混凝土植筋锚固的受力机理和破坏形态,对植筋技术的工程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关于植筋技术的研究基本上是在较高强度混凝土基材上进行的,而实际工程中仍存在低强度混凝土结构用植筋技术加固的案例.本文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10.0对C15低强度混凝土中植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分析了不同荷栽下基材和受拉钢筋应力分布的规律.得到了钢筋的荷栽一应力曲线和荷载一滑移曲线求出了三种常用钢筋的极限承载力;经过分析计算,得出了强度折减系数.结果说明,C15低强度混凝土中植筋是可行的,可以指导结构加固设计.  相似文献   

9.
北京五洲大酒店东楼结构改造工程植筋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勇  李双 《建筑技术》2004,35(6):408-411
在北京五洲大酒店东楼结构改造工程中,针对植筋技术进行了大量试验,据此进行了技术研究,得出不同直径钢筋,特别是大直径钢筋的植筋参数(如深度、用胶量、成孔速度、孔洞潮湿程度等)对所植钢筋承载力的影响,并在工程应用中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以苍岭隧道排烟道顶隔板植筋设计为工程背景,介绍了植筋技术的具体应用。建立有限元模型对隧道植入钢筋的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并用群锚强度公式进行设计验算,提出植筋技术的具体方案及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PM2.5概念、组成、来源及危害,从太原市的地形、地貌、气象特征对PM2.5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论述,对钢铁企业排放PM2.5的主要工序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太钢当前PM2.5的防控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与注册师制度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专业评估认证已成为教育界和关心教育人士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是中国开展得最早的专业评估认证,有近20年的专业评估认证的经验。文章分析了中国土建类专业评估认证的基本情况、中国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情况、对专业评估认证及注册师制度的思考,以及完善建设行业注册师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特雷克斯是一家经营方式独特的跨国公司,1986年创建于美国特拉华州.凭借其独特的收购兼并经营方式,在工程机械领域迅速扩张,不断将世界各地有名的单一工程机械品种生产商整合在自己的品牌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建立了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构成的我国法定城乡规划体系,标志着我国城乡规划在法律制度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城乡规划法,打破了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分治情况,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管理,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它仅仅只是解决了城市和村镇的统一规划问题,对于存在于乡村地区的大量的自然,历史等资源的规划和保护,利用的问题,并没有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本文通过结合南京浦口的规划实践工作,提出基于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设想,目的旨在探索地方层面的规划编制如何能进一步结合地区管理需要,实现规划与管理的无缝对接,充实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5.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其目的在于集中人口、控制人口、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实现人口控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国要发展,环境要改善,国民素质要提高,农村人口(特别是山区人口)必须聚集。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的必然趋势,结合国家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契机,利用小城镇的建设聚集农村和山区人口,做好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GIS技术、GPRS技术及物联网传感等技术实现对城区"雨情"实时发布、"涝情"及时预警、"排涝"资源科学调度.并结合WebGIS地理技术设计和大型应用数据库系统,在此基础之上,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和重组.本系统在东营市上线运行以来,对大、暴雨监测,多次利用排水模型进行预警,针对实时降雨强度进行报警,通过短信、LED显示大屏等多种渠道对广大市民进行提醒,对人民大众出行和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BIM技术可以实现各专业的协同设计,可在机电安装项目中,模拟所有管线的综合排布位置和工序,并进行施工模拟,为工程实际安装阶段的工作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该文从机电安装的角度,结合实际案例,在机电综合排布、碰撞检查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验证BIM技术在机电安装施工管理中的作用,并对BIM技术对安装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郑昕 《城市建筑》2014,(18):186-186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以及约束,导致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存在一些没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城市市政给排水设计的一些背景,然后阐述了设计中应考虑的几点问题,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9.
回顾1982年以来30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历程,初步分为历史文化名域保护兴起、历史文化街区深入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面保护3个阶段.从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评选评价、保护体系、保护规划等方面探讨了一些概念和方法问题,并对我国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域名镇名村保护提出了工作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古时候,支撑起一栋楼房的是木材,而木材与木材相连接固定的方法,就是榫卯.古时候的木匠,技艺精湛,手艺超群,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可以把楼房建造起来而不倒塌.一根根木材靠着木匠做出的榫卯搭接在一起,最后形成了亭台楼阁.榫卯作为木材和木材之间的连接点、固定点,不仅扮演着结构的角色,也扮演着美观的角色.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优劣,榫卯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功能不容忽视,它不但能体现建筑的个性和特色,还能增添建筑的美观.文章主要通过研究中国古建筑各个地方的榫卯,结合观察法、现场调研法、文献阅读法、经验总结法,分析探讨榫卯的繁简、大小与构件的承重有何种关系,得出结论并运用于毕业设计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