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髹漆工艺溯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髹漆工艺是中国人的发明,是漆器制作的主要工序,具有多元性,从涂漆到彩绘,从粘贴到镶嵌,从针刻文字到款彩,从堆漆到雕漆,变着皆为器物髹漆技法。素髹是最古老的髹漆技法,始于远古,盛于宋代;髹画工艺是基于人类对色彩的追求发展起来的,秦汉时期已趋成熟;镶嵌工艺发端于良渚文化时期,源于生漆的胶粘加固特性和对审美的追求,元代走向成熟;金髹工艺的兴起与金工技术和髹漆工艺的发展密切相关,唐代的金银平脱是其发展顶峰;锥画技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表面针刻文字,为后世雕填、戗金、雕漆之先声;堆漆有如雕漆之美,商代可觅其踪迹,兴于汉代,由此催生了雕漆、纹髹等工艺;雕漆自唐代初兴,元代达顶峰,它是在汉代堆漆、锥髹、夹纻漆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明、清时代,髹漆工艺体系已经完备,不同髹饰技法的变化结合,使中国古代漆器事业呈现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2.
杨文光 《中国生漆》2001,20(2):32-38
作者最近看了一本由金盾出版社出版,王锐、刘杏慈合著的《油漆工实用技术》工具书,书中提到油漆工使用生漆的口头禅“多山头比独山头好”。  相似文献   

3.
良渚时期出土的髹漆器物距今约5300~4300年,为中国髹漆文明增添了很多实物考证。本文通过显微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对良渚同一时期两种漆器涂层(黑漆和红漆)进行分析,认为良渚时期存在着不同的髹漆工艺,同时漆类物质在红外光谱中的特征峰与秦汉等历史时期出土的漆器相似,且朱砂作为红漆的红色辅料,这些特征发现都是良渚时期与之后历史各时期髹漆工艺一脉相承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髹漆工艺经验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光 《中国生漆》2002,21(1):32-34
1 血料在髹漆工艺上的使用由于猪是全国各地饲养最多最普遍的家畜 ,猪血血源丰富 ,质量也好 ,所以 ,在全国髹漆工艺上使用最多的血料也就是猪血。因此 ,人们也就把血灰叫做猪血灰、把料血干脆就叫作猪血。使人们误以为在髹漆工艺上可以用的血料 ,无猪血不可。其实 ,可在髹漆工艺上使用的血料 ,除了猪血以外 ,还有牛血、马血、羊血等其他动物血。一般都是可以用到髹漆工艺上去的。其中牛血 ,不论血色素或粘结性 ,都优于猪血 ,可以比猪血掺入更多的水分。温州地区的髹漆工 ,都有使用牛血的习惯。只是牛血血源少 ,不象猪血那样日日血源不断。…  相似文献   

5.
六朝是一个科技发达、文化艺术繁荣、取得辉煌成就、开创"六朝文明"的时代。在各类工艺美术门类中,具有突出成就的是瓷器、雕刻、金工,髹漆工艺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密陀僧的使用,绿沉漆、犀皮漆的出现,漆画工艺的盛行,夹纻造像技术的兴起,以及多种镶嵌工艺的综合运用,都是这一时期漆器艺术的主要成就,显露出六朝髹漆工艺的勃勃生机。社会虽然消沉了,但漆艺的光辉依然灿烂。  相似文献   

6.
<正>本书是一部涉及中国髹漆工艺、漆器保护、生漆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应用技术原理等方面的研究性、实用性读物。作者根据考古发现或存世的大量的漆器文物、时代背景、工艺特征和文献资料,从历史的、文化的、技术的以及材料学、工艺学等角度,全面总结了中国漆文化发展7000年的成就;系统论述了中国髹漆工艺发生、发展以及演变关系;阐述了中国漆文化载体的沿革、外传及其影响;并根据漆树及生漆科学研究的最新科技成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漆》2017,(2):44-49
中国漆艺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门类之一。漆器髹饰技艺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是材质、技术、艺术、历史、文化等诸元素的综合产物。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手工艺受到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优良的传统技艺濒临灭绝,需要政府、社会各界、漆艺志愿者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增进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豪亮 《中国生漆》2001,20(2):30-31
我国传统漆器生产,经文革的破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乱指挥,看到外国人买骨石镶嵌的漆屏风多,于是就要各地漆器厂放下原有特点的传统产品不做,改做骨石镶嵌,第二年外商不订货,产品堆积仓库。80年代抓材料工艺的改革,改传统的猪血料灰为化学灰,改传统中国漆代之以腰果漆、化学漆、漆器产品质量急剧下降,产品销不出去,外国人不要,国内人买不起;加之新工人技术较差,好多漆器厂转向,有的倒闭,就连北京雕漆厂也无法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9.
刘克华 《中国生漆》2007,26(1):57-59
《<髹饰录>图说》以准确务实的工艺解说、简明清晰的体例安排、细致严密的校勘工作和不同前人的独特见解,化古籍之艰深为工艺之明了,比较前人《<髹饰录>解说》,明显具备了条理清晰、解说透辟、简明易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杨文光 《中国生漆》2011,30(2):44-47
古代的宫殿、寺庙因其不同的社会功能,所集中展现的髹漆工艺也是不同的.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我们研究建筑艺术、髹漆技艺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漆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飞龙 《中国生漆》2007,26(2):10-32
中国漆工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催生了生漆装饰艺术,"饰威饰荣"的政治文化主张,是漆工艺繁衍滋生的土壤,技术的进步成就了漆工艺的辉煌,时代的变迁演绎着漆文化的生发起伏。漆艺是财富的象征物,生漆艺术的高贵品性决定了它的兴盛衰微总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文化思潮的影响息息相关,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发生着千思万缕的联系。在远古时代,人类出于装饰器物的需要,孕育了漆器发生的胚胎;夏商周时期,伴随着青铜生产工具的使用,漆器嵌玉贴金,使生漆装饰艺术走向了多元化发展之路;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油漆"制造技术的发明,生漆装饰艺术体系日臻完善,漆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最终迎来了秦汉时期生漆艺术的辉煌,为中国漆文化的历史树立了一座高耸的丰碑;三国至隋唐时期,是漆文化的消长时期,它承前启后,使漆器走上了向精品工艺美术品发展的轨迹,密陀僧、绿沉漆等工艺的出现,就是这一时代的漆工艺发展的杰出成就,而后来夹纻造像、金银平脱工艺的兴起则迎合了时代逆转的风向;宋、元、明、清时期生漆,精制关键技术的突破,把生漆工艺推向了极致。  相似文献   

12.
广东地处五岭之南,自古便是岭南一地的核心区域。早在汉代以前,广东所出产的漆器已十分精美。历经2000年的发展嬗变,广东人以其兼容并包、融会贯通的艺术创新精神,得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域色彩的濡染,逐渐形成独树一炽的岭南漆艺术,成为中国地方漆艺谱系里的重要一支。  相似文献   

13.
马金玲  邱陶 《中国生漆》2011,30(1):13-18
漆文化是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种类之一。陕西自古生漆资源丰富,产漆、用漆的历史悠久。"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长安地区长期处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本文以立都陕西的中国古代四个重要的王朝——周秦汉唐为研究背景,从文献和考古资料两部分对陕西古代漆文化进行梳理,并对四个历史时期漆文化的特点进行归纳,基本呈现陕西古代漆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14.
浅论东亚漆艺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艺文化是最能体现东亚文化特质的样式之一。从古至今,东亚的漆艺文化交流源源不绝。本文以中国为视角,考察东亚漆艺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提出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并对每个阶段状况作以概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东亚漆艺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古代漆奁艺术为主线,从造型形态、色彩、材料胎体三方面来阐释漆奁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提出现代包装设计师应该学习古人推崇自然和利用绿色材料的设计理念,让消费者在感受包装自身所具有的保护、便利和销售功能的同时,能够真正体验大自然给现代包装设计带来的便利与健康,将现代包装设计的结构、色彩、材质做得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6.
数千年来,大漆是中国人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本文拟从漆字的演变过程,与漆有关的姓氏、成语、地域及河流,中国大漆的特性等方面,全方位的讲述中国大漆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杨文光 《中国生漆》2012,31(1):31-32
本文从生漆工艺的角度谈谈对生漆几种特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良渚遗址于2019年7月6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自1992年对良渚古城莫角山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7万m^2的夯窝痕迹,但是还没有发现明显的良渚时期的夯筑工具。通过调研、室内土工试验、现场模拟以及考古学的方法对良渚时期的夯筑工具进行探讨,分析夯筑堆土厚度、模拟现场夯窝,判断夯筑时土的状态。结果表明,良渚时期莫角山沙土广场上面的夯窝是由木质集束的圆柱形圆底夯具夯筑而成,夯具长度在1m^1.2m之间,重量为25kg^35kg左右,直径7cm^11cm;夯筑时土的含水率较大,铺土厚度在7.5cm^30cm之间。据目前已有文献记载,良渚时期的集束夯筑技术是南方史前时期发现的最早的夯筑技术。通过研究论述良渚时期夯筑工具,还原夯筑施工技术,为后续开展土筑金字塔以及良渚外围水利工程施工的研究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19.
漆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雕漆在中国漆工艺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雕漆是漆材质运用的巅峰样式。在雕漆的发展过程中,以"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为代表的元末雕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从漆材质语言角度,以"张成造"剔红栀子花盘为代表的雕漆潜含了漆材质自身发展的规律,漆艺的历史线索是伴随着漆材质的本体特性不断展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生漆的光氧化降解特性、光氧化降解机理的研究情况,以及提高生漆抗光氧化性能的改性方法和改性机理,并提出了改进生漆耐候性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