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范荣仙 《江苏陶瓷》2010,43(1):49-50
自然形类紫砂壶又称"花货",是以模拟自然界的固有物或人造物,作为造型的基本形态。在这一类作品中,模拟客观形象的手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将自然界某种对象的典型形态,演变成为壶的造型;另外一种是在几何形类壶的身筒上选择恰当部位,用浮雕、捏塑或者透雕等形式,把某种典型形象附贴上去,并把这种形象的合理部分捏塑为壶嘴、壶把和壶的,这种手法可以说是把自然界的某种形象作为几何形作品的装饰。  相似文献   

2.
朱建伟 《江苏陶瓷》2006,39(4):12-13
紫砂壶装饰大约起始于明代晚期,当时以壶面上镌刻字画为主。在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中,现今已有除陶刻之外的捏塑、贴花、印纹、泥绘、镶嵌、绞泥以及调砂、铺砂等装饰工艺,对紫砂装饰的多样性及其提升壶艺的品位和展示文化内涵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70年代创造的金丝镶嵌装饰工艺,更是别具一格,使镶金紫砂壶跻身于特种工艺品之林。下面就镶金装饰的工艺技法及其文化内涵,作一初步的论述。1镶金工艺,是紫砂装饰技法的一大突破镶金装饰的概念,简言之,就是用纯金丝在成陶后的紫砂壶表面,镶嵌在预先设置好的图案凹槽线中的一种工艺技法。历史上,…  相似文献   

3.
范敏 《江苏陶瓷》2012,45(6):63
紫砂装饰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感染力的艺术。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茗壶的造型艺术丰富多彩,装饰手法空前多样化。除底部铭刻甲子年款及作者署号外,紫砂壶的表面装饰有泥绘、珐琅彩、加彩、堆泥、浮雕、簇花、印贴、粉彩、炉均釉、镂空等工艺手法,因器思变、层出不穷。当年乾隆皇帝曾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出于皇室喜好、迎合宫廷奢侈繁缛的风尚,紫砂壶的设计日趋华丽,并注重以诗画来装饰紫砂壶艺,从而增强茗壶本身的文学美感,制作工艺由此日益精致。这时期的泥绘及彩绘装饰的紫砂壶深得宫廷的钟爱,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泥绘是用泥浆堆绘的特殊装饰手法,以绘代工、以绘代笔,融诗、书、画诸艺术于一体,  相似文献   

4.
紫砂茗壶的艺术造型多彩多姿,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宜兴紫砂陶的装饰手法空前多样,除底部铭刻甲子年款及作者署号外,紫砂壶表面上的装饰有泥绘、粉彩、浮雕、印贴、堆泥、加彩、簇花、炉均釉、珐琅彩、镂空等工艺手法,因器思变,且设计样式层出不穷、创意无限.当年乾隆皇帝就说过:"君不可一日无茶."那时出于皇室喜好,迎合宫廷奢侈繁缛的风尚,紫砂壶的设计日趋华丽,并注重以诗画装饰紫砂壶艺,从而增强了茗壶本身的文学美感,制作工艺日益精致.  相似文献   

5.
整体作品设计富于情趣和理趣,笔者全手工制作,运用捏塑的手工成型方法。壶身浑圆雅致,饱满丰腴,壶嘴采用荷叶包裹的装饰手法,壶把像极了树藤的茎叶造型,壶身一片莲叶围绕,与整个壶体相呼应,比例协调,壶的张力极具震撼。  相似文献   

6.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期间,宜兴紫砂茗壶的艺术造型丰富多彩,且装饰手法空前多样化,尤以紫砂壶的表面装饰种类繁复称著。装饰工艺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印贴、簇花、粉彩、珐琅彩、炉均釉、镂空等手法,因器思变、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7.
缪锡强 《江苏陶瓷》2013,46(4):41+44
植物常常是美好的象征,用以表达吉祥如意的含义。以植物装饰紫砂壶,最能代表制壶艺术的匠心独运,以造化为师。以植物装饰紫砂壶多以雕、捏、堆等手法将自然界中的实物特征表现出来,这些装饰的形象逼真自如,使紫砂壶器既美观又富有艺术魅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起到"功到自然成"的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茗器,它是用特殊的紫砂泥制成,不仅外表精致典雅,色泽鲜亮细腻,在泡茶时更能将其独特性能完美地发挥出来。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十分丰富,内涵也颇具中华气度和个性特征。本文将要分析论述的是一件"手捏壶",这是一种从制作工艺到造型个性都十分独特的一种壶,因此我们将在创意角度下观照此壶,以此来探究它的工艺之美和紫砂壶艺术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蝶飞扬》壶身圆润饱满,壶嘴直立,壶嘴、壶把饰以树桩样式,纹理清晰,壶盖与壶身成整个圆形,立意美好。壶身树枝缠绕,蝴蝶形象生动,以捏塑的手法彰显笔者的壶艺魅力,描述细致,典型的花货。  相似文献   

10.
陈顺根 《江苏陶瓷》2011,44(1):58-58,60
紫砂壶中的花器,亦称花货或花塑器,它是模拟自然界植物、生物形态微缩变化,在壶体上作雕镂捏塑的一种装饰技法,与光器、筋纹器并称为紫砂壶的  相似文献   

11.
文人素喜书画,紫砂茗壶自清代紫砂大师陈曼生后,时兴在壶身绘书、绘画表达思想或意境.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使紫砂壶成为了在宣纸上作画之后又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受体.紫砂壶聚合了书法、绘画艺术,比在纸上书画更值得赏玩.文人墨客们可以读书佐茶、提神醒脑,把玩紫砂壶悟道、怡情、养性.陶艺家在紫砂壶上作画,是以陶刻装饰的独特手法表现出来的,以刀代笔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为了一体.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陶艺家的文化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价值,一把紫砂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装饰,便成为一件完好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2.
蒯良荣 《江苏陶瓷》2012,45(3):40-40
清代,紫砂艺术进入了鼎盛时期,紫砂壶艺术高手辈出,壶器不断推陈出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由于皇室的推崇,以彩釉、描金装饰的紫砂壶颇为盛行。乾隆皇帝嗜好茗饮,紫砂壶更是数度被列为贡品进贡皇室。描金装饰工艺清代初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紫砂壶制作的繁荣时期.不但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多彩,泥料配色也很丰富,朱泥、紫色仍为主体,还有白泥、乌泥、黄泥、梨皮泥、松花泥等多种色泥。与此同时,制壶技艺、装饰手法都有新的创造和发明.一方面由于制作工艺日益精进,制品日完善;一方面紫砂茗壶的装饰采用浮雕、印花、贴花、加釉、加彩等工艺,日趋华丽,适应宫廷皇室的奢华风尚。  相似文献   

14.
一壶一乾坤,紫砂壶艺的传承与创新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只要悉心钻研、广集博采、孜孜不倦,就能在紫砂壶艺的大道上开辟出新的天地,创作出自已的特色,谱写出新的篇章.1973年,近代七大紫砂名人朱可心创新设计一套腹大底敛、端庄稳重、呈鸡心形的"小型竹节"为壶体,在同一几何型的身筒上以枝干捏塑为嘴、把、钮,并在身筒和壶盖上贴塑浮雕装饰,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报春、劲松、常青、春色、翠竹"等系列茶具,那梅花的疏影横斜、柏枝的苍翠、竹叶的潇洒、古松的苍劲、枝叶的秀润都得到恰如其分地刻划,妙不可言,给人们以少胜多的艺术享受,成为现代紫砂花器名家的典型代表.受其启迪,在近年来的壶艺创作生涯中,也采用同一造型、不同的泥色泥绘装饰,创作了一套"山花烂漫组壶"(见图1).  相似文献   

15.
徐建光 《江苏陶瓷》2013,(5):67-67,71
宜兴出产的紫砂花货,多以植物、动物等自然形态表现壶器的艺术造型。此类造型的紫砂壶以雕、捏、堆等艺术手法,将自然界中的实物特征表现出来,带有浮雕、半浮雕等装饰特点。自然形态的紫砂壶,其装饰既显示出形象逼真自如的特征,又富有美观的艺术魅力,也表现出了创作者的气度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6.
此壶采用多种装饰手法,《劲松壶》在工艺性、形式性、内容性、功能性等诸多方面皆有着难以逾越的创作高度。此壶给人苍劲与稳健之感,又娴熟地运用堆贴、捏塑手法,使之更为潇洒有力,别具情趣。  相似文献   

17.
周钧林 《江苏陶瓷》2012,45(5):19-19,23
紫砂雕塑,是指以紫砂泥作为原料,采用捏、塑、雕、镂等手法雕塑而成的艺术品,表现题材广泛,有人物(包括佛像)、动物、瓜果、花鸟、假山、雅玩摆件、壁饰及其它陈设品等。关于宜兴紫砂雕塑,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于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徐友泉,名士衡,故非陶人也。其父好时大彬壶,延致家塾。一日,强大彬作泥牛为戏,不即从,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适见树下眠牛将起,尚屈一足。注视捏塑,曲尽厥状。携以视大彬,一见惊叹曰:‘如子智能,异日必出吾上’。"文中记述了徐友泉将紫砂泥捏塑泥牛的过程。徐友泉用泥捏  相似文献   

18.
每一把紫砂壶都倾注了艺人的匠心与智慧,从造型、装饰到主题表达都需要有自己的个性体现。紫砂壶首先是一件实用品,要有泡茶的功能,这是基本要素,造型与装饰则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性与审美价值。"掇英壶"在充分保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选用了传统意义上的方器为主体造型,同时在装饰上又融入了花器的技艺风格,壶嘴、壶把、壶钮的捏塑及壶体表面的贴塑装饰,共同架构了作品艺术形象,较好地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掇英壶"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价值二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正紫砂壶的造型千变万化,每一种款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紫砂壶的装饰技法更是让每一把壶都变得各有不同,明媚如怀玉,恃美而扬威。传统的装饰技法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六种:(1)泥绘装饰。以泥饰泥的装饰手法称为"泥绘",其是将紫砂泥调成浆状,用毛笔在有一定湿度的壶坯上绘制诗文短句、花鸟山水图案等,素净精致,巧妙地将壶的寓意通过装饰表达出来,也更为经典耐看。  相似文献   

20.
紫砂壶是世界上十分有名的中国传统陶制茗器,造型装饰极为精美,反映出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紫砂壶制作、装饰技法繁多,陶刻即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紫砂壶装饰技法。本此件“永乐”紫砂壶便以陶刻装饰为其艺术特点,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此壶造型与陶刻装饰的结合,以此更好地感悟此壶艺术性与陶刻技艺的精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