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电力光纤到户建设工程是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低压通信接入网中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将光纤随低压电力线敷设,实现到表到户,配合无源光网络技术,建设电力光纤通信专网,覆盖到每个电力用户,实现电力网与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相互融合。国家电网公司已于2010年6月全面启动旨在实现"四网融合"的电力光纤到户试点工程,并加快电网领域对光通信技术的引入速度。日前,中国电力招标采购网发布的"2012年度EPON、SDH光  相似文献   

2.
光纤到户关键技术及运营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电力光纤到户是电网功能由单纯输电迈向智能电网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满足了用户用电的灵活多样性需求,同时也实现了能源、信息的综合配置和资源共享,从而大幅度降低网络建设成本,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率,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解读国家电网"十二五"通信规划,从电力光纤到户的关键技术-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和以太无源光网络、运营...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目前主流的电力光纤到户解决方案,从建设成本、施工难度、用户需求、运行维护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实验具体分析了最新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和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的技术的特点,并通过现场测试得出结合二者的电力光纤到户实际运行数据.与传统的电力光纤到户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一种综合的电力光纤到户解决方案.该方案具有投资节省、运维成本低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论证了中心城区建设智能配电网的可行性,并以中心城区用户侧通信光纤入户实施方案为切入点,提出了光纤到楼和光纤到户的组网接入方案,并进一步结合中心城区的特点,给出了典型供电区中商贸区、住宅区以及工业区的光纤入户建设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5.
智能用电小区是智能电网用电环节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要求的重要载体,其目的是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建立一个由住宅小区综合物业管理中心与安防系统、信息服务系统、物业管理系统以及家居智能化组成的"三位一体"住宅小区服务和管理集成系统。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智能用电小区的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建设智能用电小区的关键技术、运维模式及商业模式等,设计智能小区主要功能包括综合应用平台、电力光纤到户、小区配电自动化、用电信息采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家居服务、自助用电服务、分布式电源接入与控制等。目标是建设安全、舒适、低碳环保的智能化用电小区,指导用户进行合理用电,调节错峰用电,实现电网与用户之间智能供、用电,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供电服务和科学的用能决策。  相似文献   

6.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电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电网供应链的终端环节,直接为电力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和优质、高效的电能服务。以舟山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为例,详细分析了海岛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困难,结合现代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及海岛配电网运行特点,提出一种适合海岛配电网发展的新一代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电力光纤到户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电力光纤到户在国网智能电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与国网发展电力光纤到户工程的历程,分析未来可在电力光纤到户之上的应用,并对电力光纤到户未来发展规模与商业合作模式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8.
《电力系统通信》2012,(8):41-41
2012年8月3日,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光纤到户商业运营模式交流会召开。本次会议是电力光纤到户项目从试点建设向规模建设运营转变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电力光纤到户商业运营全面启  相似文献   

9.
电力光纤到户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纤通信作为广泛应用的通信技术,具有带宽高、抗干扰能力强、性价比优等其他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已经成为通信网络建设的首选.电力光纤到户采用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实现电力流和信息流的同步传输,是电力通信网在智能电网用电环节的延伸,是进行用电信息采集、智能用电双向互动、推动社会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文章设计了光纤复合低...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将推广建设11类智能电网试点工程。建成智能变电站67座;在19个城市核心区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推广应用5 000万具智能电表;新建173座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9 211个充电桩;完成25个智能小区/楼宇建设;推广建设6.2万户电力光纤到户;完成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针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和需求侧响应等问题,提出了"智能电网中低压一体化配用电监控管理系统",为智能电网的配电和用户侧的智能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系统面向智能配电和智能用电2个环节,覆盖20/10/0.4 kV中低压配用电,实现基于GIS的配网自动化、配电管理、设备管理、负荷管理、远程抄表、分布式电源和微型电网接入等功能,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低压电力用户远程自动抄表系统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介绍一种低压电力用户远程自动抄表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结构框图,简述了其工作原理与系统的功能特点。  相似文献   

13.
通信网络是维系配网自动化主站、配电终端和业务信息的纽带,是配电自动化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技术手段。文章在论述株洲配电自动化试点区电力通信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配网自动化对通信通道的需求论述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并确定配电通信网络的技术指标通过对各种主流通信方式的比较,结合株洲地区用电网的特点,选定适合株洲地区配、乜自动化系统发展的通信方式,并对省内已建成的配电通信网组网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一种改进的网络建设方案,以达到建成后的配电通信网络结构清晰、施工方便、维护难度降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结合电动汽车发展及其充换电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了电动汽车接入对配电网的影响,并从电压等级选择、用户等级确定、接入点选择、供电电源配置、设备选型和电能质量要求等方面,提出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电网的技术原则,最后给出了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接入的典型模式,为指导规划设计、规范运行管理,保障充换电设施及时可靠、合理有序地接入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分析评价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建设效果,促进配电网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构建了配电自动化效益评估模型,提出了配电自动化效益评估方法.从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效益水平2个方面,对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经济性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评价,为优化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调度侧配电网负荷数据分析进行负荷性质辨识与用户侧用电感知、失电影响评估的方法。利用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负荷数据,首先通过基于时间序列趋势的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求解馈线负荷曲线与典型负荷曲线的隶属度,判断馈线负荷性质;然后利用用户侧多维系统中历史数据,通过基于用电量积分的概率谱方法,分析线路负荷异常波动对应的用户侧实际用电感知及故障影响。实际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根据调度侧负荷数据分析,正确辨识配电线路的负荷性质,精准评估用户侧失电影响,建立配网运行数据与客户用电感知之间的实时映射,辅助配网调控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开展方式调整与故障处置。  相似文献   

17.
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工程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县级电网的不断发展和无人值守变电站的实现,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在电网的实时监控、故障处理、负荷预测和电网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南昌县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功能特点以及调度自动化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通信系统、远动系统、计算机及人机子系统和其它相关系统的软、硬件选型和功能实现。该系统的使用能大大提高县电网的调度自动化水平。实践表明,基于统一支撑平台,集调度自动化、配电管理系统、电能量计费、馈线自动化于一体的综合调度自动化系统是县级电网调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肖华  楼小勇 《青海电力》2012,31(1):57-59
通过对几种常用通信技术的比较,介绍了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themet passive Potical Network,EPON)以及EPON技术在西宁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中的应用。通过EPON技术的应用,为西宁配电自动化提供了可靠通信手段,有效提高了配网供电可靠性和电压合格率等指标,为调控运行管理提供现代化监控手段,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19.
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国内外在配电自动化技术和相关设备的现状,结合新型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互动策略等,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涉及的重大问题,如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和微网的接入、配电与用电互动等,中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加以评述。分析了并对其  相似文献   

20.
配电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在线数据和离线数据、配电网数据和用户数据、电网结构和地理图形进行信息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系统,实现配电网及其设备正常运行及事故状态下的监测、保护、控制、用电和配电管理的现代化。分析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技术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