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紫砂文人壶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正面理解,应该是文人自创壶式,由自己操刀,或请同道好友饰以书画陶刻;另外就是文人在名家所制的壶上撰铭、刻文、镌画。清代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溧阳县宰陈曼生自创壶式十八种绘制成图,由制壶名家杨彭年等为其制作,并请友人饰以书法、刻文。主要造型有  相似文献   

2.
吴健 《山东陶瓷》2014,(1):45-45
正紫砂壶的文化情结并非一蹴而就,它向人文意识转变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极为漫长发展阶段,明代制壶大亨时大彬最先采纳文人墨客的建议,将紫砂壶设计成适合品饮的小把壶,而清代陈鸿寿和杨彭年合作的"曼生十八式"等壶型,将书画、诗词、金石等艺术以陶刻的方式引入紫砂壶设计之中,大大丰富了紫砂壶艺术的生命力,从而真正将文人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直至今日依然不减影响。  相似文献   

3.
"曼生壶"由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陈曼生在离宜兴不远处的溧阳当过县令,这期间陈曼生与杨彭年有过十分密切的合作,这种设计稿最后定型为十八种样式,这就是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曼生十八式"。"曼生壶"到了200多年后的今天却被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投资人所提起。陈曼生不仅在宣纸上设计了壶样供杨彭年依样制作,有时还会在制好的壶上亲自刻些诗文。诗文刻好以后他还会将"阿曼陀室"的印章印在壶底正中。制壶者杨彭年的印章则往往印在把手上或壶盖里。而今,研究"曼生十八式"对于当代紫砂壶的工艺设计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谈紫砂壶     
宜兴紫砂陶艺术起源于宋代,经历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至今,已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她的使用性,另一个便是她的艺术性。无数的紫砂艺人经过不断地研究、改进,逐浙地将紫砂的这两个特性完美融合。比如时大彬,他摒弃了传统艺人的匠气,在小壶上下足功力,使其所做之壶更加符合文人雅土的审美情趣;又比如陈曼生,他虽不制壶,但他与杨彭年兄妹合作的“曼生十八式”,在造型设计和装饰上都极具美感,影响甚为深远。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宜兴紫砂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以下,简单地从紫砂的泥料、紫砂壶的分类以及养壶的学问三方面探讨一下宜兴紫砂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紫砂壶的文化属性历来便备受壶人和文人的广泛关注,自古以来,无数紫砂艺人进行了丰富的尝试。明代制壶巨匠时大彬应文人需求,改进了壶型的体态特征,从而使紫砂壶具有偏小的容量特性;清代文人陈曼生与制壶名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共同合作的一系列"曼生壶",更是将紫砂壶的文化属性推向了巅峰,对后世壶艺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文化属性已经成为壶艺创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形神兼备更是成为了人们衡量一把壶综  相似文献   

6.
井栏壶     
正"井栏壶"是曼生壶传统款式之一,整壶仿水井石栏圈造型。寓意学识有如人生必备之水,唯不停汲取,才能修身养性、颐养天年。说到"井栏壶",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那就是陈曼生。陈曼生,名鸿寿,号曼生,清代嘉庆年间杭州人,"西泠八家"之一,擅书画、精篆刻。他曾任溧阳县令,从政闲暇之余,喜好宜兴紫砂茗壶,并设计茗壶造型,每个式样都自撰题铭,或亲自执刀,或由幕友镌刻,再交由当时宜兴的制壶名家制成,留下了"曼生  相似文献   

7.
周钧林 《江苏陶瓷》2012,45(4):23-24,26
"石瓢壶"是一款人见人爱的壶型,制作"石瓢壶"首先要了解它的造型在历代制壶名家手中不断完善的历史。"石瓢壶"的首创者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金石家、书画家陈曼生。曼生精书画、富收藏,广见卓识,对宜兴紫砂也一往情深,亲自参与了紫砂壶的设计创作。  相似文献   

8.
夏丽 《江苏陶瓷》2020,53(1):12-13,16
本文以陈鸿寿设计创作的"曼生壶"为研究对象,并从造型、铭文和陶刻三方面进行分析,对"曼生壶"的主要风格特征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认识,进而从文学艺术的视角认识到曼生壶创作中蕴含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9.
李颖 《江苏陶瓷》2022,(5):86-88
由于饮茶文化的改变,一些文人雅士都爱好用紫砂壶饮茶,品茗的同时也为了雅兴,将书画、诗文、篆刻施于紫砂壶上,诗书画印合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曼生壶是文人参与紫砂壶创作、由文人与制壶艺人珠联璧合成功创作的一代典范。曼生壶的造型简洁明快、题铭意蕴隽永、书法篆刻天然真趣,并且在壶体上的布局章法别出机杼,曼生壶的设计风格延续至今,最重要的就是这些特点都是当代紫砂艺人们产生共鸣的地方。本文通过对“瓦当壶”的来源、造型工艺等来了解曼生壶对紫砂壶设计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曼生艺术涉猎广泛,精通金石书画,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除此以外,他以设计紫砂壶最为人称道,是中国第二代紫砂壶大师的领军人物,其"曼生壶"对紫砂艺术界的影响一直延伸至今,亦长盛不衰,对"曼生壶"的研究也成为了一个长久的课题。本文则提出了对"曼生壶"研究的两点新发现,包括其起源之地为"海宁说"的考证和图录《陶冶性灵》为所释放出的相关重要信息,并对此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潘勇 《江苏陶瓷》2013,46(4):61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中叶,兴于明代,至明代万历年间发展成熟。明末清初,名家名壶辈出,其中由杨彭年和陈曼生共同合作的"仿古井栏壶"堪称紫砂界的经典之作。继陈曼生、杨彭年之后,各个时期的紫砂艺人都对"井栏壶"情有独钟,并设计制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井栏壶"。作为一名制壶艺人,也曾以其为模本稍作修改制作此壶,去掉了装饰的"仿古井栏壶"(见图1)更具生活气息。  相似文献   

12.
<正>具有传统人文意趣的紫砂壶艺作品十分讲究内在的文化底蕴,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面貌,强调美与善的统一、虚与实的转化、形与意的融合,在历代紫砂艺人的辛勤耕耘下,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紫砂文化。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集诗书、金石、绘画于一身的陈曼生,在溧阳任县令期间结识了紫砂艺人杨彭年、杨凤年兄妹等,与紫砂结理了不解之缘,创作设计了被世人赞誉的"曼生十八式","合欢壶"便是其经典佳器之一。在认真端摩、借鉴和学习前人佳作的基础上,创制  相似文献   

13.
<正>紫砂文人壶自明代中期初创至今,有五、六百年历史,在整部中国陶瓷艺术史中算是一个短小的篇章。自其伊始,便与茶道相融合,并承载着诗文、绘画、篆刻,尤其是书法艺术的表达。《阳羡茗壶系》里也提到时大彬、陈子畦、沈子澈等人在制壶时都会用竹刀刻下款识,足以证明紫砂壶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在清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是影响紫砂壶装饰的重要因素。陈鸿寿(曼生)在紫砂器皿造型与装饰上的参与,让壶身铭文在原有的附属地位增加了  相似文献   

14.
关于研究“曼生壶”的文章在《江苏陶艺》上曾经刊登多篇。郭若愚、丁兴旺等几位老师都探讨过陈鸿寿其人其事,以及曼生壶铭文考证。文章读后受益颇深,同时也引人深思。细看每一件曼生壶的创作都极富内涵,这不仅仅是造型的创新,其中蕴含了文学、书法、篆刻与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将这诸多的艺术形式能完美地体现在紫砂壶这种传统手工工艺上也并非偶成,是陈鸿寿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文学修养,并集思广益,才开创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人壶”  相似文献   

15.
紫砂“汉瓦壶”属于圆器当中的一种,历来多位艺人都有仿制此种款型,而之前陈曼生所创的“汉瓦壶”一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品壶即读人生,欣赏陈曼生的“汉瓦壶”,除了感受它的形态美、独创美,更重要的是品味四句壶铭“放下屠刀否,心莲顷刻开,三千今世界,开眼见如来”,壶铭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启示:随缘放下,心安是家.  相似文献   

16.
沈龙娣 《江苏陶瓷》2010,43(5):48-49
"曼生十八式"的"十八"是个大概的数字。由于今人对"曼生壶"的重视,对"曼生壶"越来越深入地研究,旁征博引,以翔实的资料及对传世实物的研究,基本可以确定目前人们知晓的"曼生壶"有三十八式之多。参与对"曼生壶"研究的主要人员有美籍华人谢瑞华女士、中国台湾的潘燕九先生、南京艺术学院的潘春芳教授、台北《茶讯》杂志社总编季野先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上海文史馆龚怀希先生等。  相似文献   

17.
“曼生壶”在紫砂壶的发展历程中拥有卓越地位,开创了文人制壶的新时代.陈曼生“引书入壶”赋予紫砂壶以高雅与清赏的文化品位,书与壶在造型上相类,呈现上窄下宽的梯型、在风格上相近,追求沉稳含蓄,“曼生书”与“曼生壶”可谓珠联璧合、墨海壶天.书、壶实现互通、相融的背后缘由在于陈曼生以“意象”为路径的设计思维,归纳起来可细化为“...  相似文献   

18.
徐志君 《江苏陶瓷》2013,(5):46-46,49
"曼生十八式"是紫砂壶型领域最为有研究性的壶型,也是陈曼生留给后人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自从"曼生十八式"问世至今,众多艺人争相效仿,其中不乏紫砂艺术大师们。然而,要在传统壶型里开拓创新,设计出新的紫砂壶作品,特别是在"曼生十八式"的基础上设计新款是不容易的。现以"清风竹提壶"为例,谈谈其苍古自在、淡泊清雅风格里蕴含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9.
传统紫砂壶器造型"方匪一式,圆不一相",而素有"壶中百变,首推石瓢"的紫砂"石瓢"创作,历经几代紫砂艺人传承演绎:清代中期杨彭年所制"石瓢"有高、中、矮之分,有圈把、提梁之别;与陈鸿寿(字曼生)合作弧曲面的"曼生石瓢"朴茂祥和;与瞿应绍(号子冶)合作直坡面的"子冶石瓢"刚劲明快;与朱坚(字石梅)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浑厚高古。更为经典的是文人雅士有感而发,将诗、书、画、印集于壶身,切水、切茶、切壶型、切感怀。近代的紫砂大师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  相似文献   

20.
顾跃鸣 《江苏陶瓷》2011,44(3):24-25
紫砂陶刻在明代万历年间日渐风行.时大彬之秀丽。沈子澈之浑朴,陈子畦之飘逸,皆负盛名。而清代陈曼生的横空出世成了紫砂陶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著名的“曼生十八式”切壶、切茶、切情、切理,契合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集诗、书、画、印刻于一壶,嗣后影响了郑板桥、吴昌硕、任伯年等一大批书画金石名家笔涉紫砂、怡情陶刻。一时紫砂陶刻作品书画生辉。极大地提升了紫砂作品的艺术品位,这种风尚至今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