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能源安全”就是要保发展、保稳定,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做到安全、经济、稳定、清洁。中国的能源安全面临着国内油气供给无法满足持续攀升的需求,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获取海外优质资源难度大,石油定价话语权缺失以及战略储备不足等挑战。建议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坚持低碳化发展方向;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坚持“走出去”,利用国外资源弥补国内的不足;建立国家战略储备,完善应急协调机制以及积极构建能保障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等措施来保障国家未来的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2.
战略石油储备与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际上战略石油储备的状况及形势,分析了我国石油储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我国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石油需求与能源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展望2007,伊核问题前景不容乐观。美国可能推动安理会将对伊制裁扩大到能源领域。中伊能源合作将处境尴尬,并可能直接受到冲击。自2003年初美国对伊朗的核能开发计划提出“严重质疑”以来,2007年,伊核问题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但有关各方之间的互动不但未能使伊核问题出现转机,反而使其更加恶化。美伊僵持美国认为伊朗在核查等问题上并没有  相似文献   

5.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能源消费仍将处于增长态势,在高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加快清洁低碳转型。油气对社会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短中期中国一次能源消费中,油气仍将占有较大比例,油气作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地位短中期内不会改变。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形势趋于复杂严峻,国际油气市场格局和供应安全影响因素已发生深刻改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而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油气供应安全面临新问题新挑战。面对新形势,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提高中国油气自给能力,加强油气核心需求保障。中国油气勘探开发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增储上产面临着油气资源品位低、创新能力有短板、政策环境待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增储上产具备资源总量丰富、技术装备国产化程度显著提高和管理改革持续推进等有利条件。为夯实油气供应保障基础,提出4方面政策建议:提高节约资源力度,控制需求增速;加快理论技术创新,推动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扩大开放,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打造多元安全的境外能源资源供应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促使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随之大幅提高。中国对于能源进口,尤其是油气资源进口的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所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逐渐凸显。无论是中国油企在各个产油国的既有投资,还是以马六甲海峡为代表的中国能源进口通道,其面临的安全隐患都赋予了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更多的国际化要素,从而对中国外交的应对与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中国外交所秉承的传统外交思维成为中国外交行为的桎梏。一旦与中国能源安全利益相关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政治动荡或冲突之时,对于维护主权以及不干涉内政的坚持将使得中国无法有效地介入其中,无法有效地维护自身的能源安全利益。通过回顾中国在苏丹达尔富尔危机以及南苏丹内战危机中的外交实践认为,中国外交已经显现出转变的信号,中国的传统外交思维面临修正。中国外交正在尝试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尝试以更为积极,并且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应对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百多年前,英伦作家狄更斯在其名作《双城记》的开头如此写道。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能源建设正在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消费正面临全面的危机,伴随着全球化的脚步,中国正在将寻找油气资源的日光投向广阔的国际市场。然而,路,该怎样走?能源安全,该如何保障?  相似文献   

8.
管窥世纪之交的中国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华 《勘探家》2000,5(2):57-58
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国油气勘探在被世界公认“贫油”的陆要湖盆创造了奇迹。本文通过对我国目前油气资源状况、勘探形势以及技术现状等焦点问题的分析认为,21世纪中国的油气勘探将会有更大发展。含油气系统,层序地层学,储集层预测等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和特殊地表。地质条件下的地震技术,定向井和测井技术攻关必将在东部老区,中西部新区以及海域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9.
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石油进口大国的战略重点。全球最大的四个能源消费国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但是,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出口大国;  相似文献   

10.
初秋八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光鼎、戴金星、任纪舜、郭令智、张国伟、肖序常、王德滋、於崇文、张本仁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共同向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建议,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内建立“油气勘探与油气评价国家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李霜 《石油商技》2009,27(3):58-61
由于资源匮乏,上海市能源依赖性和供需矛盾更显突出。为实现经济腾飞与产业结构升级,上海的能源发展战略应从优化能源结构与提高使用效率、建立成品油应急储备、完善成品油供应网络及配送体系,加强市场监控与应急处理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能源安全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印联合声明》中对能源合作的阐述虽然简短,但为两国的能源合作指明了方向和领域,即能源安全,能源储备和国外油气勘探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资金及技术优势,将成为与拉美国家发展能源合作的"硬实力";建立平等、互利、透明、和谐的合作机制,将是推动双边或多边能源合作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4.
拉美地区是世界能源资源蕴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世人瞩目。但由于产油国的油气勘探与开采技术及其设备相对落后,资金短缺,拉美油气工业整体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地域尚未充分勘探。今年2月,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拉美5国,并与委内瑞拉、巴西等国达成能源合作协议,为两国提供贷款。这无疑给资金困难的拉美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石油进口大国的战略重点。全球最大的四个能源消费国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日本。但是,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出口大国;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且石油全部来自海外。因此,中国、美国和日本在能源独立方面的诉求一致,可谓是在同一个阵营。日本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经验和美国一样值得中国借鉴。  相似文献   

16.
美国人走了,告别折腾了二十年的阿富汗.此事本在预料之中,帝国坟场绝非浪得虚名.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人前脚还没走干净,塔利班已迅速卷土重来,阿富汗几乎一夜间变天.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上油气勘探现状 1.油气资源状况 根据第二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全国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石油资源量为694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0万亿立方米。全国陆上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面积大于10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总量大于20亿吨的塔里木、渤海湾、松辽、四川、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石油人50年艰苦卓绝的创业,不仅建成了一个个的石油工业基地,而且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里体现了中华民族前仆后继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也有对油气勘探实践和石油地质理论的科学总结。从后者看,有三部雄文长卷特别值得注意,它们是16卷的《中国石油地质志》,4卷的《中国油气勘探》和7卷的《中国油气新区勘探》。它们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总结了勘探的宝贵经验,丰富着石油地质学的理论,堪称记录我国油气勘探史的三座丰碑。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油气资源潜力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通过多种方法,对中国的油气资源潜力、中长期的石油需求和目前油气勘探阶段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中国的油气资源探明程度很低,石油勘探尚处在发现高峰期,天然气勘探处在发现早期;仅用某个时间段的单因素趋势诸如消费指数、GDP增长关联系数等进行油气的需求预测,将得出误差较大的预测结果。预计到2020年,国内可以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60×108~200×108t,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8×1012~10×1012m3;中国石油进口量占消费总量的比例将会控制在40%以内。中国的石油可采资源量不小于260×108t。中国目前油气资源需求的主要矛盾体现在:一是资源潜力还很大,二是资源的发现速度仍然比较慢。加快油气的发现速度、降低能耗、调整能源结构是当务之急。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出台一系列激励油气发现和调整能源消费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石油公司则应继续加大新区油气勘探的投入,提高油气资源的探明速度和油气资源的转化程度,提高国内油气产量占总消费量的比例,减缓石油进口比例过高带来的压力,维护国家的石油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沙海域的油气资源及地质特征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南沙海域面积为82.6×104km2,该区含油气沉积盆地发育,石油地质条件优越,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资源量为136.7×108~246.7×108t.周边国家已发现大量大中型油气田,已成为世界海上重要的产油气区之一.我国应大力加强南沙海域的油气勘探,经过不懈努力,一定会形成相当规模的油气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