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0,17(1):38-39
在电刷镀银技术中,通常采用含氰络合物电刷镀银,其优点主要是镀液稳定性好,易于控制,镀层质量好;但镀液有毒,对人体危害较大,且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人们致力于无氰电刷镀银问题的研究.通过试制研究,钛板表面经特殊处理、电刷镀前预处理及底层镀镍等方法,开发了无氰电刷镀银工艺.1实验方法1.1实验材料 TA2钛板(GB/T3621-94)1.2电刷镀银试验 试样尺寸: 50mm X 50mm X 2.0mm 电刷镀用阳极:镍板 70mm X 70mm4.0mm(表面用涤纶包套) 控制电源:型号 DS— 60(输入电压… 相似文献
3.
4.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22(3):15-17
采用无氰电刷镀银溶液,通过对钛基体进行喷砂、机械打磨、化学刻蚀等表面处理,电镀前再经过表面活化,可有效地提高钛基体与镀银层之间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5.
6.
7.
8.
9.
10.
复合镀层电刷镀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刷镀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一种或几种不溶性的固体非金属颗粒,通过电刷镀工艺的沉积而获得硬度较高,耐磨,耐蚀,自润滑的复合镀层,在天龙4^#-4快速镍刷镀液及天龙6^#-6非晶态镍磷合金镀液的基础上,就其镀液组成,添加剂等条件进行试验,选择,并对加入的固体颗粒的分散数量,颗粒径的大小进行试验,确定工艺参数,形成完善可行工艺。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典型的氰化电镀与无氰刷镀工艺在隔离开关触头的基材表面成功制备了银镀层,比较了两种工艺条件下触头镀银层表面形貌、显微硬度、厚度均匀性、结合力及在3.5%氯化钠溶液中耐蚀性等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无氰刷镀银层的显微硬度达130 HV,与氰化电镀银层相当,满足DL/T 486-2010硬度要求;经刻划栅格试验镀层未剥落,基体结合力接近或达到氰化电镀银层水平。但无氰刷镀银层存在漏镀孔洞,致使该镀层在3.5%氯化钠溶液中腐蚀速率达59.6μm/a,相同腐蚀介质中的氰化电镀银层仅为1.5μm/a,且无氰刷镀银层的厚度均匀性不够稳定。 相似文献
13.
14.
对电刷镀复合镀工艺以及镀层性能作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研制的一种高粘度胶状刷镀Ni溶液,解决了固体微粒悬浮的均匀性和稳定性问题,在此种镀液为基础添加各种不同的固体微粒,制备出复合镀液,并施以电刷镀工艺,从而得到各种不同性能的复合镀层。 相似文献
15.
Ni—W—Co/Al2O3复合电刷镀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电刷镀技术制轩了Ni-W-Co/Al2O3颗粒复合镀层,分析了影响颗粒沉积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复合镀层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寻无氰镀银层高温变色的原因,以增强无氰镀银层的防高温变色性能。方法采用硫代硫酸盐体系在紫铜片上镀银,并进行无惰性气体保护的300℃×1 h烘烤。借助扫描电镜(SEM)观察镀层高温烘烤后的微观形貌,采用能谱仪(EDS)检测镀层中各元素的含量与分布,探讨银层厚度、供电方式、后处理工艺对镀层防高温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当直流电镀层厚度达到9μm,脉冲电镀层厚度达到6μm时,镀层经高温烘烤后不变色。而经水溶性银保护剂、重铬酸钾、PMTA处理后的镀层(厚6μm)均在高温烘烤后发生了变色情况。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高温变色镀层表面有凸起状裂纹,能谱仪检测到有铜原子外渗现象。结论高温下铜原子的外渗导致了镀层变色。采用脉冲方式进行电镀,可以使镀银层孔隙率降低。通过增加镀银层厚度和采用脉冲电镀,能够提高镀银层的防高温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MM-2000型试验机及MIROMETⅡ数显式显微硬度计对镀层的硬度,摩擦磨损性能及对耐蚀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并研究了热处理对其组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从而分析比较各种镀层性能及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进口汽车内燃机缸套修复的最佳镀层,为镀层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以Met和DMDMH为配位剂的无氰镀银工艺,通过探讨镀液组成及工艺条件对镀层外观质量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电镀工艺。测试了镀液的阴极电流效率、分散能力、覆盖能力,以及银镀层的微观形貌和结合强度等。测试结果表明,该无氰镀银工艺基本达到了氰化物镀银工艺的相关指标,有望成为氰化物镀银的替代工艺。 相似文献
20.
有机酸盐无氰镀铜工艺,可以取代氰化镀铜,直接在钢铁基体上电镀。镀液成分简单、操作简便、沉积速度快、镀层结合力好、抗蚀性能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