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陈莉  姜立新  胡兵 《声学技术》2016,35(5):430-434
目的:观察兔VX2移植性骨肿瘤经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前后超声造影的图像变化,以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骨肿瘤的疗效。方法:将VX2瘤块植入20只兔的右侧胫骨髓腔内,三周后进行HIFU治疗。治疗前后均推注超声微泡造影剂,对肿瘤治疗前后的超声造影图像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超声造影显示,右侧胫骨髓内肿瘤快速、明显强化,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测得病灶平均大小为,上下径(17.614±0.955)mm,前后径(10.414±1.142)mm。治疗后造影,治疗区域显示为造影剂灌注缺损区,平均范围为上下径(8.010±0.584)mm,前后径(7.540±0.499)mm,未经治疗的肿瘤组织仍有超声造影剂灌注。结论:超声造影成像清楚地显示肿瘤范围以及治疗后灌注缺损区的大小,通过反映治疗后肿瘤的血供改变来评价HIFU治疗肿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谐波灰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9例共34个肝内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其中原发性肝癌(PLC)16例,转移性肝癌(MLT)4例,肝血管瘤(HCH)9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5例.选用百胜Megas超声诊断仪和Bracco公司的SonoVue超声造影剂.结果注射造影剂后,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显示全部肝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能显示肿瘤内动脉血流信号比例从造影前的64.7%(22/34)提高到造影后的100%(34/34),其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0%(18/20)、92.9%(13/14)和91.2%(31/34).实时谐波超声造影能显示不同肝肿瘤的造影特点,并能显示肿瘤的血供灌注信号,其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19/20)、100%(14/14)和97%(33/34).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造影和实时超声造影均能反映不同肝肿瘤血流改变,可帮助提高肝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至2018年我院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84例,均选择CT以及DSA进行介入手术引导,对比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84例患者中CT检查共发现病灶136个,供血血管215条;DSA检查发现病灶121个,供血血管143条;CT检查病灶与血管发现率明显高于DSA检查(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肿瘤大小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CT检查能够对肝肿瘤实质性进行分析,而碘油沉积图像显示效果明显优于DSA检查(P0.05)。结论:CT检查对于肝癌介入手术治疗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能够确定肝癌病灶以及血管的情况,同时能够显示治疗后的碘油沉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脏超声造影对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85例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患者,分析患者超声造影检查结果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以肝穿刺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诊断肿瘤复发的标准,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的直径≤2cm的病灶为235个,诊断准确率为91.1%,其中包括175个复发病灶和60个良性结节,诊断灵敏度为92.6%(175/189),特异度为87.0%(60/69)。结论:给予病患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可大大提高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早期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在肝脏囊性恶性肿瘤诊断中应用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资料为我院于2012年至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5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包含8例肝脏原发性囊性恶性肿瘤,7例转移性囊性恶性肿瘤,分析所有患者的灰阶及彩色多普勒特征,灰阶超声观察患者肿瘤的大小、数目、形态,及囊壁的厚度和内部回声,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肿瘤的供血及血液流速。结果:肿瘤直径为1.89cm至13.26cm,其中呈圆形状包含7例,呈不规则形包含4例,呈分叶状包含4例。所有患者肿瘤均表现为囊壁不规则增厚,壁内、乳头结节内等引出血流信号15例,13例为搏动性血流信号。结论:灰阶超声在肝脏囊性恶性肿瘤中应用表现为厚壁不规则的囊性病变,而彩色多普勒则能够更加清楚的反应出血流信号,为肝脏囊性恶性肿瘤治疗提高更加有效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评价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性质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7名患者共7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的超声造影图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良恶性结节相对增强时间、增强的强度及均匀性、周边有无环形增强等特点,并评估该种方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73个结节中,良性结节共46个,恶性结节共27个,良恶性结节超声造影在相对增强的时间、内部增强强度及均匀性、周边有无环形增强等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超声造影诊断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8.9%、93.5%、91.8%。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够显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不同增强特征,能够提高常规超声的诊断效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是常规超声的必要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滋养动脉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47例直径4~10cm肌壁间肌瘤,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通过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确定肌瘤滋养动脉的蒂,对该区域进行消融,观察治疗前后肌瘤内部彩色多普勒及超声造影等影像学变化、随访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肌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瘤体假包膜环状血流信号消失,肌瘤内部处于持续无灌注状态,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HIFU消融滋养动脉治疗子宫肌瘤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微创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的诊断价值。本文主要针对颅外段椎动脉的血流变化进行探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对300例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症状、体征的患者进行椎动脉检查,测量的参数:椎动脉内径并观察形态、显示彩色血流、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峰值及阻力指数。结果:3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进行彩超检查中,通过血流指标分析,分别显示椎动脉扭曲、变细、闭塞,动脉硬化或斑块形成。结论:颈部彩超对于显示椎动脉壁硬化、动脉血管内附壁血栓或斑块及椎动脉内径有独特优势,还可直观准确测量血流动力学的数据,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流行性腮腺炎超声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65例临床诊断为流行性腮腺炎的超声图像,分析腮腺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彩色血流情况,周边有无淋巴结肿大。结果:165例腮腺炎中,超声诊断符合157例,符合率达95.2%。腮腺炎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结论:超声对腮腺炎的诊断价值较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洁 《声学技术》1991,(3):43-44
本文对136例共164个肝实质占位进行脉冲Doppler与彩色Doppler血流成像相结合的研究,其中原发性肝癌99例(109个),转移性肝癌7例(9个),肝血管瘤25例(41个),其它5例(包括肝乳头状腺癌、肝肉瘤、肝硬化结节各1例,肝脓疡2例)。除23例为肝动脉造影证实外,其余均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研究表明脉冲Doppler在彩色 Doppler的帮助下,能较容易地显示血流频谱,并且在良恶性肿瘤检出Doppler血流方面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05)。如以肝占位内检出动脉型血流为判断恶性的指标,则肝良恶性肿瘤之间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但在肝血管瘤组内亦有8个显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卵巢肿瘤的诊断经验,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经手术或病理检查确诊的180例卵巢肿瘤患者对其超声检查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80例患者,良性肿瘤162例,占90.0%,恶性肿瘤18例,占10.0%,良性肿瘤图像表现肿块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形态规则,肿块内回声规则,阻力指数(RI)为(0.67±0.13)大于0.4,搏动指数(PI)均大于1.0,最大血流速度(PSV)均小于15cm/s。恶性肿瘤的超声图像表现为肿瘤边缘不整,欠清晰,结构紊乱,隔增厚不整齐,多呈乳头状突起,边界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阻力指数(RI)为(0.38±0.02),均小于0.4,搏动指数(PI)小于1.0,最大血流速度(PSV)均大于15cm/s。结论:超声是诊断卵巢肿瘤具有无痛、可重复性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孔祥海 《影像技术》2014,26(4):38-40
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及常规超声在诊断乳腺肿瘤定性中的效果及应用价值,为后期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收治的102例乳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行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并经病理学检验确诊。结果:检验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诊断阳性肿瘤79例,阴性21例,误诊5例;常规超声成像诊断阳性75例,阴性25例,误诊13例。两种检验方式在准确率与误诊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肿瘤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的效果显著,尤其在常规超声诊断的基础上使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张侠 《影像技术》2014,(1):34-35
本文报告了27例腰椎TB合并椎旁脓肿的患者,早期TB的超声显示明显不及传统的X线,但对发展到一定程度超声是可以显示的,尤其当椎体遭到破坏形成椎旁或流注脓肿时,超声探查远优于传统的X线,并且二维超声可以对脓肿进行介入治疗,可随时观察治疗效果,从超声角度上分为两型:①包裹型;②窦道型。包裹型超声特点为一侧或两侧椎旁可探及无回声暗区,无相对完整的包膜,后方效应无明显增强,这与脓液是否完全液化程度有关,且与椎旁无回声暗区有相通的无回声暗带,向下追踪扫查可在髂窝及股三角处观察到流注的脓腔,所以超声在软组织与液注占位的分辨上优于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诊断不同病因所致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47例,根据患者的不同致病原因分为5组,A组16例为慢性淋巴结炎,B组4例为淋巴结结核,C组7例为急性淋巴结炎,D组5例为淋巴瘤,E组15例为转移性恶性肿瘤,所有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观察5组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5组患者在淋巴结数目、形态、包膜状态、融合情况等方面均有所不同;5组患者在淋巴结大小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其中A组VS(Ⅲ率)明显高于E组(χ2=42.5926,P=0.0000),A组RI、PI明显低于E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技术诊断不同病因所致的浅表淋巴结肿大能有效地检测出患者淋巴结的病变情况,为临床判断其病因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MRI影像特点,评价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脊柱结核患者48例,分别进行X线、CT、MRI诊断,对比相关指标。结果:MRI、CT、X线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67.42%、56.82%,X线、CT、MRI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均破坏范围分别为(35±12)%、(69±14)%、(80±11)%,正常椎体CT值(253±16)、骨桥(552±100)、硬化骨(522±1)、亚正常骨(312±21)、死骨(46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脊柱结核病变效用较好,但考虑到MRI价格昂贵、检查繁琐以及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结合CT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16.
雷野 《影像技术》2013,25(2):23-24,40
目的:探索B超检查了解宫内节育器情况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站检查IUD位置的育龄妇女82例,对其进行宫内节育器的B超诊断,并进行回顾分析所有妇女宫内节育器情况。结果:进行B超检查的82例妇女中,节育器位置正常者78例(95%),节育器异位者3例(3%),节育器嵌并发子宫内膜炎1例(1%),带环受孕1例(1%)。结论:B超对节育器异位诊断明确,暴露清楚,定位准确,分离钳取容易超声检查能较为准确的诊断宫内节育环异常情况,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分析腹部B超在健康人群体检中的作用以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上级医院接受体检的800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体检人员的腹部B超检查临床资料,总结腹部B超检测对健康人群体检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腹部B超结果显示,所有体检人群中,有230例发现有病变情况,占总数的28.75%。其中检出率较高的腹部疾病包括肾囊肿、肾结石、胆囊结石、脂肪肝、以及胆囊息肉等。结论:腹部B超在健康人群体检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显著,能有效诊断出早期腹部疾病,且B超诊断操作简单、无创伤性、检查时间短,对患者的疾病诊断准确率高,容易被患者接受,在临床诊断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讨术中双功超声在脑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少突胶质细胞瘤的术中双功超声图像。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由同一检查者按照统一图像质量标准存储、分析。B模式评估病灶位置、大小、回声、边界、形态、其他征象,D模式评估病灶多普勒血流信号。结果:7例少突胶质瘤的最大径线平均值为5.2 cm,病灶边缘距脑膜<1 cm者占71.4%。85.7%为稍强回声团块,85.7%边界清晰,57.1%形态不规则,71.4%伴有不同形状的高回声,71.4% Adler血流分级为3级。结论:IOUS的B模式可用于脑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实时定位及术中监测,D模式血流信息有助于定位脑部重要血管,进行术中预警。声像图中出现不同形状的高回声,后方不伴声影,提示钙化可能性大,对胶质瘤的影像学分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探索了淬火态U-Ti合金的奥氏体晶界显示方法,并依据GB/T 6394—2002和GB/T21865—2008,利用光学金相图像分析仪测定了典型制备工艺下U-Ti合金的平均奥氏体晶粒度。结果表明:采用先将U-Ti合金在500℃保温1h进行晶界析出敏化处理,再使用体积分数为95%的磷酸溶液可以清晰完整地显示U-Ti合金的奥氏体晶界;平均晶粒面积法和截线法测得的U-Ti合金的晶粒度级别指数近似;以截线法作为仲裁法,典型制备工艺下U-Ti合金的奥氏体晶粒度级别指数为2.84±0.16,平均截距为(119.74±6.97)μ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并比较x线平片、cT及MRI在脊柱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9年6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32例脊柱转移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此三种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三种方法共显示脊柱转移的各种病变182例次。其中X线平片显示各种病变66次(36.26%),诊断脊柱转移瘤10例(31.25%):CT显示各种病变96次(53.30%),诊断脊柱转移瘤18例(56.25%);MRI显示各种病变182次(100%)。诊断脊柱转移瘤30例(93.75%)。三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较CT和X线平片更敏感(P〈0.05),CT相对于X线平片亦较敏感。结论:在脊柱转移诊断中.三种影像学成像方法都有重要作用.其中又以MRI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