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苏联计算炼铁焦比的方法有二:一、基于总热平衡,预先选择一至几个冶炼特性终值(如直接还原度、CO和H_2利用率、炉顶煤气温度及高炉在周围环境中的热损失等指标)。总热平衡的缺点是将所有的热收入和热支出项同等对待。其实高炉燃料消耗量几乎全完取决于高温过程,采用高炉冶炼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高炉煤气径向分布在线预报模型。该模型以高炉炉喉部位的物料平衡和热平衡为基础,利用固定于料面上的料面仪测定炉顶温度和煤气温度分布,并且通过Kalman过滤器对煤气流分布进行了测定。以通过跟踪芬兰高炉煤气流分布的瞬间动态分布及其突发性主要变化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及了高炉区域热平衡计算中出现的“内热”问题。指出,采用煤气热焓进行区域热平衡计算,在算式中必然出现属于高炉过程内部相互交换的热量;含有内热因素的区域热平衡计算可以简化;而采用鼓风热焓进行计算,能够排除高炉过程内热因素的干扰,使得区域热平衡计算简捷正确,并且体现了高炉热交换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高炉炉料结构成本优化模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栋  陈伟  石红燕  周小辉  张毅 《山东冶金》2012,(5):39-41,46
在系统推导物、热平衡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线性规划,以高炉用料成本最低为目标,满足高炉冶炼物、热及化学约束为条件,建立了高炉炉料结构优化模型。以莱钢实际生产数据代入模型进行了成本优化分析,与实际高炉生产数据相比,优化配料方案焦比降低0.59kg/t,渣量降低10kg/t,用料成本降低43.5元/t,并通过模型分析,对莱钢酸性料性价比进行了科学排序。  相似文献   

5.
以承钢3座2 500 m^3高炉为研究对象,用第一总热平衡测试法进行了高炉热平衡测算.结果表明:承钢2 500 m3高炉近年来节能主要是降低了冷却软熔带带走热量约0.29 GJ/tFe,减少煤气带走热量约0.12 GJ/tFe,降低瓦斯灰带走热量约0.04 GJ/tFe.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因高炉工艺优化吨铁耗风量降低后,收入项中热风带入的热量减少约0.4 GJ/tFe,碳素氧化带入的热量减少约0.12 GJ/tFe.介绍了承钢高炉近年采用的节能技术及应用效果,根据热平衡测算结果和目前的前沿节能技术,提出了承钢高炉进一步降低能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1.前言为了了解高炉内热能的利用状况,找出进一步降低燃料消耗的途径,我厂曾对2号高炉进行了第一次热平衡和物料平衡测试。在热平衡计算中,烧结矿带入的物理热是其中的一项,尤其是使用热矿时,其带入的热量是不可忽视的。为此,首先对烧结矿的热容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炉物料平衡、高温区热平衡和炉内物理化学反应原理,利用炉顶煤气成分及现场生产数据,计算出反映高炉炉温状态的指数——高炉热状态指数E.对本钢5号高炉计算结果表明,E与生铁〔Si〕存在一定关系,尤以料速n对E值影响较大,且呈线性关系,其回归式为E=2773398-252257n.本模型可作为具有炉顶煤气连续分析的高炉静态控制炉况之用.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锰铁高炉多用贫矿冶炼,因而渣量大,焦比高.为寻找锰铁高炉节能降焦的方向,我们于1983年3月对重钢四厂锰铁高炉(100米~3)进行了热平衡测定.用热平衡测定及计算结果研究锰铁高炉能量利用特征,找出降低焦比的方向,挖掘节能的潜力. 一、热平衡测定及计算结果热平衡测定及计算结果列于表1.为了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七五”重点科学技术攻关项目——高炉富氧喷煤工业试验,建立了富氧喷煤工艺参数计算数学模型。该模型简单、明了、实用,以高温区碳、氧和热平衡为基础,计算工艺参数为目标。在对工艺参数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高炉富氧喷煤适宜的工艺参数以及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对高炉富氧喷煤操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1.前言 高炉渣的出炉温度通常在1400℃以上,其含热相当于58kg标煤/t渣。高炉渣带走的显热在高炉热平衡中约占10%左右,即占钢铁工业总能耗的4%左右。 我国年产高炉渣约2200×10~4t,其含热相当于128×10~4t标煤。目前大部分高炉渣冲成水渣制作矿渣水泥,全国1/3的水泥产量是以水冲高炉渣为原料生产的。水冲渣时炉渣的显热转为40~60℃的热水,北  相似文献   

11.
热价值论     
热价值论是为改进炉子操作和设计,以利于节约燃料、提高产量的理论。它针对简单化的热平衡理论评价了各种热能,说明了传热学的规律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本质的区别;它讨论了随气体引入换热装置的热量的热价值问题以及引入净热量的热价值问题。以气体、料块逆流换热为基础,导出一组气体——料块换热方程式;由此引出热价值定律,证明在换热装置的不同截面上,引入净热量依附于气体或料块,有不同的热价值。以气体热价值方程式为纲,对Q热负荷、生产率、理论燃烧温度、装料温度、传热系数、换热面和传热量等展开了讨论。又由换热方程式得到物料配给原理,为向炉子分配供热和装料提供了理论根据。用热价值定律解释了火焰长度和热分解对燃料热价值的影响。区别对待了炉体热损失的热价值;强调了热风的意义,认为热风没有得到应有的推广。评论了Б.И.Китаев等著的《坚炉热交换》,指出其实质是进一步简单化的热平衡理论。以高炉为例,拟定了高炉换热原则。  相似文献   

12.
武钢4号高炉有效容积为2516m~3,是我国大型高炉之一。为了评价该高炉的热利用水平,确定其热效率等技术经济指标,为进一步降低焦比,制定合理的操作制度提供参考依据,遵照公司能源部的安排,于1986年5月26日至5月28日对4号高炉进行了热平衡测试。现将测试结果总结如下: 一、热平衡测试体系由热风管道上风温测点位置起至炉顶上升管煤气温度的测点位置止,其间连续工作的热系统为测试和计算的体系。二、测定和计算的基准 2·1 基准温度采用环境温度,即4~#高炉周围不出渣铁时的平均温度。 2·2 计算单位  相似文献   

13.
高炉高温区热平衡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炉高温区热平衡是以高炉下部发生直接还原的高温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计算其中各种热量收支情况的。高炉炼铁焦比主要取决于高温区的热交换,因此,高温区热平衡计算,对研究高炉冶炼工艺过程更具有实际意义。高温区热量收支情况如何,这个区域的热平衡怎样计算,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安钢150 t转炉炼钢数据为计算依据,进行了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并建立了计算模型。方案优化后,对其物料及热平衡进行了多次循环测算,从而得到合理的炉料结构配比,热平衡钢水物理热和炉渣物理热约占总热量支出的75%,废钢物理热支出占总热量支出的6%~7%,当废钢比为7%~10%时,钢铁料消耗降低了5.9 kg/t_纲,约节省生产成本26.14元/t_钢。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高炉的热能利用率,寻求降低能耗的确效途径,包钢炼铁厂与钢研所合作,于1985年7月19至26日,按照冶金部颁发的《高炉热平衡测定与计算方法暂行规定》,并参考梅山I1高炉热平衡测定的经验,对1号高炉(1513m~3)进行了热平衡测定。热平衡测定结果为:直接还原度159.15%;热能利用系数90.11%;碳素利用系数55.68%;炉身效率76.17%。与梅山1号高炉相比,直接还原度高11.72%,热能  相似文献   

16.
张景智 《江苏冶金》1993,(3):14-18,30
用高炉热状态优化和预测模型,对高炉富氧喷煤进行预测表明,富氧鼓风是实现大喷煤量并维持高炉最佳热状态的必要条件。富氧和喷煤二者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富氧后不一定需要相应提高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不然高炉区域热平衡将遭到破坏,出现下部区域热量过剩和上部区域热量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炉长寿问题,建立了一套高炉寿命评价系统模型,以确定影响高炉长寿的各种因素及冷却器热面极限温度值.介绍了此模型的研制与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我厂四号高炉冶炼生铁的炭比分配和热平衡计算,找出1980年比1979年降低焦比的主要因素;讨论了采取各种措施的效果,分析了今后进一步降低焦比的努力方向。总的观点是以原料为基础,提高入炉品位,降低原料含粉率和入炉硫负荷;在高炉操作上应把重点放在改善煤气利用,其基本手段是保证下部有相当于500米~3~1000米~3高炉的风速,上部要有适当的大料批。  相似文献   

19.
鞍钢4号高炉热状态专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鞍钢4号高炉开发的热状态专家系统,以专家知识为基础判断炉热状态及演变趋势,并将自适应模型、非线性模型和神经元网络模型等三个含硅预报模型结合起来,对热状态、变化趋势及铁水含硅量进行综合预报和推断。运行结果表明:专家系统对高炉向凉、向热预报命中率已超过90%,对铁水含硅量预报命中率在84.7%(±0.1%)。  相似文献   

20.
基于热平衡的热风炉残热推断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热风炉运行过程中炉内存在大量未利用的残热问题,从残热角度建立了基于热平衡的热风炉残热推断模型,并根据首钢迁安钢铁有限责任公司2号高炉热风炉的实际情况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能够计算可供下一周期使用的炉内残热相对值,优化下一周期热风炉收入热量,维持热量收支平衡,有效利用残热,从而达到提高热风炉使用效率、延长热风炉使用寿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