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943101 空气一水在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束的两相流动特性王启杰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 №199~105对空气一水混合物在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束流动时的平均截面含气率及两相摩擦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束时预测截面含气率及两相压降的新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比较分析了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及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流动传热性能及传热机理。结果表明:两种换热器壳程流动状态相近,流体倾斜于管束流动;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传热系数和压降大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雷诺数2 500—5 500时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综合性能低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当雷诺数大于6 500时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综合性能略高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内壳程流体要比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中的壳程流体更早的进入充分发展阶段,导致扇叶型折流板换热性能较高;扇叶型折流板换热器壳程流体流场和温度场协同性优于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因此前者具有更好的对流传热性能。  相似文献   

3.
<正>924101 换热器管束的流体弹性不稳定性聂清德 郭宝玉等《化工机械》1992 №263~69本文基于 Lever与 Weaver的流管模型,对换热器管束的流体弹性不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4.
为对管壳式换热器不同壳程结构进行实验研究,设计建造了普通单弓形折流板圆管换热器和无折流板的椭圆扭曲管换热器实验台。通过测试换热器管壳两侧的传热系数、压降和换热量等参数,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壳程结构的换热器在相同尺寸下、相同工况的传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椭圆扭曲管管侧的表面传热系数比普通圆管和折流板换热器均有大幅度提高,随雷诺数的增大,管内表面传热系数约为普通圆管的1.27~1.43倍,管外壳程表面传热系数约为普通圆管的1.36~1.76倍,能够有效提高换热效率。另外与传统的单弓形折流板换热器相比,壳程压降显著减小,约为折流板换热器的30~35%。椭圆扭曲管换热器既强化了管内传热,又减小了壳程压降,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换热效率的手段。综合比较管壳侧的传热效率,发现在低雷诺数工况椭圆扭曲管换热器的节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数值模拟法,通过改变套管双壳程内壳直径探究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热和阻力特性,获得其(壳侧外直径为250 mm系列的换热器)局部压力、温度及流场分布,同时分析不同内壳程管径对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的管径设置可以让换热器壳侧总压降最大降低比率达53.2%~55.4%,壳侧传热系数最大提升至4.32%~10.7%,内壳直径为108 mm时换热器的综合性能最好;内壳直径低于某一值(约95 mm)时,壳侧压降增长剧烈,而高于该值时,随着管径的增大,压降波动相对平缓,管径过大或过小均会弱化换热能力;套管双壳程结构虽然能有效改善螺旋折流板换热器性能,但是其管径的设置会舍弃掉部分换热管束,换热管束数量牺牲过多时,限制了换热能力的上限,即最优的管径布置也弥补不了它的换热缺陷。  相似文献   

6.
建立空气横掠叉排降膜管束的压降测试平台,实验研究工况参数(喷淋密度、入口风速)和结构参数(纵向节径比、横向节径比、管外径)对空气横掠叉排降膜管束的空气侧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淋密度对压降的影响较小,喷淋密度每增大0.02 kg/(m·s),单排管压降仅增大约15%;当入口风速大于3.2 m/s时,部分管束出现表面水膜被强风吹脱的现象,导致实验测量压降大幅增加;相较纵向节径比,横向节径比与管径对压降影响较大,其中横向节径比每减小0.3,平均单排管压降增大约30%。拟合平均单排管压降与喷淋密度、入口风速、纵向节径比、横向节径比及管外径的关系式,拟合误差≤20%。  相似文献   

7.
<正>951101 细丝半自动MIG焊在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上的应用周剑《科技与管理》1994 №3 16~19铝制板翅式换热器总装焊接,若采用细丝半自动 MIG焊,将比手工 TIG焊提高工效 2倍,节省填充材料约30%。951102 充填金属结构填料的精馏塔的基本设计顾荣而译《科技与管理》(杭氧)1994 №337~42(32)对采用理论塔板等效高度理论来计算充填金属结构填料的精馏塔的溢流速度和传质效率的几种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在溢流工况时,压降式气流速度之间的关系比预计理论塔板等效高度值的相互关系要多,且大多数相互关系计算需要经验常数或指  相似文献   

8.
<正>912101 液氦的应用王荣荫《化工新型材料》1990 №11 33~36912102 国产中空纤维N_2-H_2膜分离装置的应用孙振国张明全等《化学世界》1990 №5  相似文献   

9.
由华南理工大学化机系钱颂文教授和江楠讲师等设计研究的折流杆圈网格状冰机氨冷凝器已于1992年11月在湖南省通过化工部部级鉴定。该冷凝器由400m~2传热面积代替原来所需的800m~2传热面,强化传热达二倍,压降仅为原来的1/4。采用表面张力控制冷凝膜热阻和扁钢折流杆网格  相似文献   

10.
以锥形螺旋弹性管束(conical spiral elastic tube bundle, CSETB)换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换热器内增设脉动/引流折流板,以期获得具有更高传热性能的弹性管束换热设备。通过采用双向流固耦合计算方法,研究了不同壳程入口流速和不同结构方案下CSETB换热器的振动强化传热性能。研究表明,CSETB的振幅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仅增设脉动折流板可使CSETB表现为相对大幅高频振动,同时增设脉动、引流折流板可使CSETB表现为相对大幅低频振动。增设折流板可使流体流动的规律性和温度场分布的层次性增强,且能使换热器的壳程传热能力获得大幅提高。振动能够实现强化传热,这种强化传热的程度在高流速时更明显,且增设折流板能明显提高CSETB的振动强化传热性能。此外,引流折流板的存在使换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卧式折流杆螺旋槽管冷凝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通过表面张力控制冷凝模型,导出壳程传热系数计算方程式,同时也建立了亮侧两相流压降计算模型。理论研宄与实验和通过冰机氨冷凝器的工业试验结果明:折流杆冷凝器和传统冷凝器相比,其传热系数提高了0.65~1倍,壳程压降减少了3/4。  相似文献   

12.
932101 曲铀的车垃工艺932109 压力容吕与曾蠢失莎统计学刘茂瑞《机床技术》1992 凡2 66~73 张文良译《安全技术》1992 s 6 31~38932102 复合塔——一种新型的裔扭塔932110 铀流压缩机沾性尾这噪声研究姚克俭等《化学工程》1992 M6 5~9 余文龙,房乎《空气动力学学报》1992 M4通过对复合塔作流体力学性能和精馏试验,指482~487明复合塔具有较大的操作弹性、板压降小、雾沫夹本文研究了微弯机翼在正弦阵风作用下的脉动带量极小的特点,全塔效率与高效填料相当。升力,并导出计算公式,分析了动、静叶仰几何及932103 多层板污水除油分离吕的工艺…  相似文献   

13.
中冷器的主要功能是排除气体被压缩过程产生的热量,是提高压缩机效率的重要设备。从传热阻力看,壳程空气的热阻占总热组的80%以上,壳程气体阻力大,风机或压缩机能耗较大。要提高中冷器的传热性能,关键是强化壳程空气的对流传热和减小壳程空气的流动阻力。着重介绍气冷侧强化传热技术产生的节能效益,建立扭曲管中冷器和传统弓形折流板中冷器并行对比实验测试平台,通过改变壳程空气质量流量、管内循环水温度和流量等参数以测试其热力性能和压降损失,实验结果表明,扭曲管中冷器的壳程气体压降小,综合传热性能明显优于传统弓形折流板中冷器35%-87%,低Re数条件下尤为显著。对压缩机冷却系统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螺旋折流板管壳式冷凝器在液化天然气工厂中应用广泛,了解乙烷/丙烷混合制冷剂在管壳式冷凝器壳侧的冷凝换热特性有助于优化换热器设计。本文对乙烷/丙烷混合制冷剂在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壳侧的冷凝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壳侧换热系数随干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0.8~0.9附近达到峰值;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新开发的换热关联式对乙烷/丙烷混合制冷剂在螺旋折流板管壳式冷凝器流动冷凝换热系数预测偏差在25%以内。  相似文献   

15.
针对空调器室内机换热器空气侧的流动和换热问题,利用FLUENT软件,本文研究了开缝圆弧翅片以及组合管径开缝圆弧翅片对换热器的换热量和空气侧压降的影响,并与原开缝三折翅片换热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开缝圆弧翅片换热器的换热量大于原开缝三折翅片换热器,而空气侧压降略有增大。随着小管径数量增大,开缝圆弧翅片换热器的换热量逐渐减小,但压降也逐渐减小。相比于开缝三折翅片换热器,当开缝圆弧翅片换热器为10根小管时,其压降增大5%左右,但换热量却有2%左右的提高,且铜管材料节省了14.5%,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正>901101 大型化肥成套装备国产化战略研究冯姚平 徐景霞等《石油化工设备》1989№6 2~5901102 石油化学工业节能增效的技术方向钱伯章《石油化工》1989 №10 709~717深入节能改造是石化工业节减能耗的重要途径,分离回收气体,加强综合利用则是节耗增益的  相似文献   

17.
折流杆螺旋槽管卧式kettle重沸器沸腾换热的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茂德  刘素云 《制冷》1994,(1):21-25
一、前言 折流杆换热器在单相换热中,因其有良好的防止流体诱导振动破坏作用和较高的传热及低的压降性能,在生产领域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内,华南理工大学化机系对折流杆换热器的抗振性和传热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化肥及石油化工生产中。 折流杆应用于有相变换热过程中,只要壳侧介质为轴向流动,那么折流杆对单相换热的强化机理同样适用于有相变换热过程中。而且,冷凝过程中汽相凝结,容积急剧减小;沸腾  相似文献   

18.
工程用换热器中由于折流板的存在,壳程流体折返冲刷换热管,换热器内流场十分复杂。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正方形排列节径比为1.25的换热管束在真实流场中的流体诱导振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体折返冲刷换热管,复杂的流体力分布抑制了换热管与漩涡脱落的共振效应。管束边缘换热管受到流体力作用,会极大地偏离原始位置,在新的平衡位置做小振幅振动,振动振幅受管束间隙流速影响较小。管束边缘换热管较大的刚体位移和小幅的高频振动,会加剧换热管与折流板间的切割效应。该研究结果可以作为大型换热器局部流体诱导振动分析与标准完善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LNG绕管式换热器壳侧的两相流动压降特性,本文开展了乙烷/丙烷二元混合工质两相流体在壳侧的压降特性实验研究。其中,乙烷与丙烷摩尔配比包括0∶100、10∶90、30∶70与60∶40,干度工况范围是0.2~1.0,质流密度工况范围是(40~80)kg/(m~2×s)。实验结果表明:壳侧摩擦压降随质流密度和干度的增加而增大,且增长梯度随干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干度小于0.4的工况下,壳侧摩擦压降随乙烷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干度大于0.6的工况下,壳侧摩擦压降随乙烷摩尔分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正>876101 国外大型制氧机近况王太忱《冶金动力》1987 №1 45~47国外空分设备近年来的发展特点为:大型化、采用分子筛纯化工艺流程、降低能耗、采用计算机控制。976102 2000年中国低温外科器械展望郁如煌《制冷》1987 №3 67~68876103 法国空分装置设计方面的先进技术肖家立、陈一航《冶金动力》1987 №2 53~56876104 提高制氧机可运转率的分析王锡德 《治金动力》1987 №1 27~30对1000m3/h制氧机1984年可运转率为88%进行了分析,通过加强设备维护,开展状态监测技术,降低设备的故障率,应用网络计划技术,改善性修理、项目修理、部件更换法、同步修理法等来压缩检修时间,提高可运转率。1985年可运转率提高到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