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概述在由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LCD)、等离子显示(PDP)、场发射显示(FED)、电致发光显示(ELD)、发光二极管(LED)、真空荧光显示器件(VFD)等组成的庞大显示器件家族中,阴极射线管具有最久远的发展历史。1897德国布朗教授发明的阴极射线管,称为布朗CRT,它几乎已包含了显像管的全部基本结构,1932年美国将CRT用于电视,并于1939年做成了14英寸TV—号称当时大屏幕电视。自1951年美国RCA公司研制成第一只彩色显像管问世以来,到60年代全世界彩管产业得到蓬勃发展,目前世界约有60家显像管生产厂家,分布在20几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电子显示器行业内,用平板显示器代替基于阴极射线管(CRT)的数据显示器的呼声似乎很高。然而,据美国“斯坦福资源”公司最近发表的一份调研报告表明,CRT依旧有能力迎接平板显示器的挑战,CRT的性能/价格比在不断提高,CRT行业仍在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台湾省电子元器件工业约有1800多家公司,30余万名雇员,投资总额约118亿美元。1998年电子元器件销售额约占台湾电气和电子产品销售总额的40%,1999年达50%,今年这一份额还将增长。 半导体器件,阴极射线管(CRT)和液晶显示器件(LCD)已成为台湾电子元器件高速增长的领域,其产值约占台湾电子元器件生产总值的56%。今年,6个大型TFT-LCD公司将按计划开始大批量生产;IC制造商正在竞相制作8英寸和12英寸硅片。今年,半导体和TFT-LCD的生产主要在台湾进行,而大部分的无源元件已在海外生产。每年约75%的电子元器件出口海外,今后,由于LCD和半导体工业的兴旺,出口还将增长。  相似文献   

4.
信息快报     
《电子测试》2004,(3):110-111
2005年韩国可望替换日本成全球最大PDP面板生产国日本新闻最近引述市场调查机构预测表示,韩国极有可能在2005上半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电浆显示器(PDP)面板最大生产地。Display Bank指出现阶段韩国PDP月产能(以42英寸计)约为22.4万片,但约在2005上半年时,三星SDI、LG电子与Orion PDP等3家韩国主要的PDP面板制造商的合计月产能即可倍增至46.4万片。相较于上述数据,当前引领风骚的日本现阶段PDP月产能虽小幅超越韩国,达24.7万片,然当时间点拉长至2005上半年终了时,依  相似文献   

5.
新一代超薄显示技术-OLED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显示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从传统的阴极射线管(CRT)发展到了先进的液晶屏(LCD).现正在向第3代显示技术过渡.  相似文献   

6.
采用CNT的FED     
近年来,电视机正由阴极射线管(CRT)方式向液晶和PDP等的平板显示方式转变。目前,具有和显像管同样出色的显示特性、低功耗、低成本生产可能性的碳钠米管(CNT)电子发射材料的冷阴极显示器件(FED:场电子显示器)正受到市场期待。日本国内及亚洲、欧美等生产厂及研究所,眼下正在开发研制中。  相似文献   

7.
《电子与电脑》2011,(6):105-105
日前,电子组件经销商Digi—Key公司宣布,该公司已与Orion Fans签订全球协议。 Orion Fans的产品将在Digi—Key的全球网站上提供。交流风扇、直流风扇、风扇托盘、  相似文献   

8.
当前,电子显示器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大屏幕、高清晰度,以满足彩电的要求,二是低功耗、小屏幕和轻型化,以满足便携机的要求。电子显示器市场包括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显示区(PDP)、电发光显示器(EL)、真空荧光显示器(VFD)和发光二极管(LED)等,其中以CRT和LCD为主,因为前者主要用于彩电和台式电脑等,  相似文献   

9.
1.前言阴极射线管(CRT)在计算机终端显示器中仍占首位,尽管它有着体积大且笨重的缺点。但在显示性能方面,如分辨率、发光亮度、彩色再现性能等,在诸多显示器件中仍占首位。由于它的高亮度,可进行光栅扫描而使其驱动方式简便。近年来,由于私人计算机(PC)的普及,使得CRT独特市场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显示性能有了新的要求,如高清晰度、大容量等。2.CRT的工作原理阴极射线管由玻璃制作,在内表面涂敷荧光屏,与之相对的一侧为电子抢,它是在  相似文献   

10.
《电子世界》2004,(11):1-1
当传统的CRT(阴极射线管)背投电视退出市场已是大势所趋之时,谁将取代CRT技术在背投电视领域的现有地位?  相似文献   

11.
消费电子应用的电源设计一直都存在着外型、成本和能效目标等方面的困难挑战.电视终端市场已经从阴极射线管(CRT)技术转向等离子、液晶显示(LCD)和背授多种数字电视显示技术.其中,LCD已经确立了明显的领先优势,据预测,2008年液晶电视(LCD TV)的全球付运量将首次超过CRT电视的付运量,预计达到1亿部.  相似文献   

12.
Y2000-62128-129 0012574电磁聚焦电子枪在 YAG 投影阴极射线管的应用=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focusing electron gun inYAG projection CRT[会,英]/Wang,J.& Zhou,M.//Proceedings of the 5th Asian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Display.—129~132(UC)Y2000-62128-133 0012575阴极射线管的非对称场的涡流控制=The eddy currentcontrol of asymmetric field in CRT[会,英]/Wang,F.Q.//Proceedings of the 5th Asian Symposium on Infor-mation Display.—133~136(UC)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性能彩色显示管的涡流控制方  相似文献   

13.
● 显像管(Cathode Ray Tube CRT阴极射线管)主要由电子枪、偏转线圈、荫罩、荧光粉层和玻璃外壳五大部分组成。其原理是利用显像管内的电子枪,将光束射出,穿过荫罩上的小孔,打在一个内层玻璃涂满了无数三原色的荧光粉层上,电子束会使得这些荧光粉发光,最终就形成了你所看到的画面。而CRT尺寸就是显像管实际尺寸,也是通常所说的显示器尺寸,其单位为英寸。● 荫罩(Shadow mask)是显像管的造色机构,它安装在荧光屏内侧的上面刻有40多万个孔的薄钢板。荫罩孔的作用在于保证三个电子共同穿过同一个荫罩孔,准确地激发荧光粉,使之发…  相似文献   

14.
简要评述了平板阴极射线管近期的进展,讨论了基本问题和研究结果。从采用的阴极类型上看,平板阴极射线管(以下简称CRT)可分为三类:单点、直线式多阴极和两维平面。这几类都在稳步发展,一些彩色平板CRT已从实验阶段跨入实际应用。不久,小屏幕的彩色平板CRT可能会商品化。  相似文献   

15.
在单色或彩色阴极射线管(CRT)上产生体视三维像的一种新技术可能对于光栅或矢量计算机作图显示器有重要的优越性。这种技术是由俄勒冈州海狸城(Beaverton)的Tektronix公司开发的,并且是建立在该公司的液晶快门(LCS)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6.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24(11):69-69
LG飞利浦显示器公司位于韩国庆北龟尾市的一条新的超薄CRT显像管生产线于9月12日建成,该公司CEO刊征一在当日举行的竣工仪式上说:“超薄型CRT生产线是LG飞利浦作为全球CRT显像管事业中心的象征”。该生产线生产品种为32英寸和29英寸,月生产能力为15万只。  相似文献   

17.
动态图像清晰度测量方法研究的背景 在阴极射线管(CRT)电视时代,由于CRT荧光粉的响应时间通常在1ms以内,对CRT电视而言,基本不存在响应时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成立于1934年的比利时巴可公司,是全球大屏幕显示系统的行业领导者。长期的经验积累以及独有的领先技术,是巴可公司开发最优秀大屏幕投影系统的坚实基础。今天的CRT(阴极射线管)投影机可以追溯至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19.
马琳 《电子产品世界》1995,(12):39-43,20
液晶显示器件门(LCD)是当今最有发展前途的平板显示器件之一,它被世界公认为显示器件发展的未来,日本人称其为“二十世纪最后几项大型技术之一”.液晶显示装置是由美国RCA公司开发并于1968年公布于世的.此后,日本的夏普、精工和卡西欧公司最先接过美国的研究成果并使其商品化.在七十年代初用于数字钟表和电子计算器等的液品显示器开始进行大批量生产并普及.现在LCD已成为仅次于阴极射线管(CRT)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电子纸显示器技术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CRT(阴极射线管)LCD(液晶显示)等显示器,不同程度地存在亮度、视角和携带不便、高电压等问题,只能通过研制电子纸显示器解决。CRT的平面化以及LED(液晶显示)的改进,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LED)、各种电泳显示器(EPID)、旋转球影像显示(Gyricon)、电致显示(FED)、隐色染料、聚合物胶体显示材料、胆甾液晶等10多种显示技术的发展,结合导电高分子薄膜晶体管(TFT),使得电子纸显示器技术产业化逐步接近现实,EPID和Gyricon是两种比较成熟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