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合成了甲酚红-碱土金属离子-十六醇体系可逆热色复配物。用DSC,UV及IR光谱对该体系的变色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甲酚红与碱土金属结合后,低温时的醌式结构,高温为内酯式结构,通过改变金属离子及醇的用量,还可以组成多变色可逆热变材料。  相似文献   

2.
甲酚红-硼酸体系可逆热致变色颜料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甲酚红为发色剂,硼酸为显色剂,选择不同的无机填料,制备出系列可逆热致变色颜料。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l2O3作填料,当m(甲酚红)∶m(硼酸)∶m(Al2O3)=1∶100∶50时,制备得到的热致变色颜料在65℃时由黄色变为橙红色,加热到110℃时又变为桃红色,变色敏锐,可逆性好,复色时间短;DSC检测热变色过程得出该系列变色颜料均有两个变色峰,以Al2O3作为填料的变色颜料变色温区窄,变色敏锐性好;结合红外图谱探讨得出该系列热致变色颜料的变色机理为:室温时,甲酚红为内酯环结构;温度升高后,甲酚红变为醌式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溴酚蓝 (BPB)、碱土金属离子为原料 ,十八醇为溶剂制备了标题复配物 ,反应时间为 2h ,反应温度为 1 1 5℃ ,产率约为 87%。当m(BPB)∶m(CaCl2 )∶m(十八醇 ) =1∶1∶2 5时 ,加热至 55℃左右 ,复配物由亮绿色变为黄色 ,冷却 2~ 3min又由黄色变为亮绿色。经过 50 0次左右的热变色实验 ,该复配物仍具有较好的变色可逆性及稳定的变色温度。UV -Vis、DSC测定结果表明 :热变色性是由于在低温及加热时 ,溴酚蓝与碱土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发生配位 -解离过程 ,使溴酚蓝产生内酯环式与醌式两种结构的互变 ,引起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发生位移 ,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三种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DSC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晻  杜江燕  周志华 《化学世界》2001,42(12):627-629
利用 DSC技术对甲酚红 -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溴酚蓝 -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溴甲酚绿-碱土金属离子 -十六醇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可逆热变色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在加热、冷却过程中复配物发生的各种相变及变色敏锐性。分析了不同的溶剂含量对三种复配物变色温度、变色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差热扫描仪及熔点测试研究了可逆热变色复配物的发色机理。结果表明:复配物中溶剂对热变色温度,变色温度范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热致变色材料的类别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机理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7.
一种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制备及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隐色染料结晶紫内酯、溶剂十六醇、显色剂对羟基苯甲酸苄酯为原料制备有机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并确定了隐色染料、显色剂和溶剂的最佳配比为1:3:30。在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中,溶剂主要决定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显色剂主要决定可逆热致变色材料颜色的深浅,隐色染料本身决定了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颜色及隐定性等性能。微胶囊化结果表明,微胶囊产品能增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热稳定性,可增加材料的抗溶剂性,且材料不易流失。  相似文献   

8.
热色性材料的应用及变色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热色性材料的应用和变色机理。热色性材料是温度发生变化时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的材料。按其冷却后能否恢复原色,分成可逆和不可逆两类。随着温度变化只出现一种颜色变化的,称单变色材料;随  相似文献   

9.
可逆热致变色是指一种颜色受热升温时变为另一种颜色,冷却后又恢复为原来的颜色的现象。热致变色材料主要由电子给予体、电子接受体和溶剂性化合物3类物质组成。其中决定颜色的是电子给予体,决定显色深浅的是电子接受体.溶剂则决定变色温度。当电子给予体与电子接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平衡反应时。表现为可逆热致变色现象目。国内在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研究方面报道较少,近年来,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等已研制出了几种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四。研究开发出具有灵敏度高、可逆性好、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合成工艺简单实用的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已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研究领域。 对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进行微胶囊化包覆。对其变色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这样可将热致变色复配物与外界隔离。减少外界物质对其变色性能的影响,同时可避免受热变色时组分材料的流失,较好地保持其变色性能等刚,这将大大促进此类可逆热致变色性材料在测量、电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本试验对热敏玫红TF-R1可逆热致变色复配物的微胶囊化采用原位聚合法,其壁材选用脲醛树脂。  相似文献   

10.
热致可逆变色涂料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热致可逆变色涂料及可逆变色涂料微胶囊化的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用孔雀石绿为发色剂,硼酸为显色剂,并分别选取丙二酸、草酸作为溶剂。按一定比例混合并进行加热合成孔雀石绿-硼酸体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考察不同质量配比样品的变色性、可逆反应的复色时间以及不同溶剂与用量对热致变色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雀石绿-硼酸体系可逆热致变色材料的最佳溶剂为丙二酸。确定了孔雀石绿∶硼酸∶丙二酸复配物最佳质量配比为1∶100∶10。该复配物在67℃时,颜色由浅绿色变为米白色,整个变色过程色泽鲜艳,变色敏锐,复色时间短且可逆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可逆热变色材料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毛庆禄  赵贵文 《化学世界》1994,35(4):169-172
可逆热变色材料毛庆禄,赵贵文(中国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系,合肥,230026)一前言热变色材料即在指定温度区域内发色或消色的物质,其颜色改变具体指从无色到有色(发色)、颜色(A)至颜色(B)、有色到无色(消色)。按其热变色的可逆性可分为可逆热变色材料,不...  相似文献   

13.
热变色色素     
热变色色素宋健,李光天,程侣柏热变色色素是指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能够发生明显的颜色变化的色素。按变色的性质可以将热变色色素分为可逆热变色色素与不可逆热变色色素[1]。依据化合物的性质可以分为无机色素和有机色素。常用的示温材料有液晶等。通过对它们性能的比...  相似文献   

14.
实用可逆型热变色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晓峰  施章杰 《化学世界》1996,37(6):306-309
实用可逆型热变色材料的研究刘晓峰,施章杰,王昭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上海200062)1概述热变色材料是一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材料的颜色随温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的特种材料。按其热变色的可逆性与否可分为可逆型热变色材料和不可逆型热变色材料了按其热变色温度...  相似文献   

15.
选用羧酸类溶剂,采用固相法合成了孔雀石绿-硼酸系列可逆热致变色材料.考察了孔雀石绿和硼酸的配比、羧酸类溶剂的种类与用量对其热变色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材料的变色机理.结果表明,孔雀石绿-硼酸体系的最佳配比(质量比)为1∶100,最佳溶剂为丙二酸,且m(孔雀石绿)∶m(硼酸)∶m(丙二酸)=1∶100∶10时,颜料变色敏锐,色彩鲜艳,变色温度降低到65 ℃,复色时间为25 s,可逆性好.DSC检测颜料的热变色过程发现,样品在58~72 ℃之间出现一个强的吸热峰.复配物体系的变色机理可归结为分子间的电子得失机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结晶紫内酯(CVL)为发色剂,十六醇(CA)为溶剂,焦性没食子酸(PA)和4-甲氧基苯酚(MP)为显色剂,所形成的复配物具有可逆热致变色性质。实验证明所形成的热致变色复配物的特征吸收波长为610 nm,复配物的蓝色强度用复配物的吸光度定量表示。当复配物中CVL质量确定,MP和CA按比例变化时,复配物的熔化温度和变色温度几乎不受组成影响。复配物变色温度低于其熔化温度。  相似文献   

17.
宋健  李光天 《染料工业》1998,35(4):11-13
通过差热扫描仪及熔点测试研究了可逆变色复配物的发色机理。结果表明:复配物中溶剂对热变色温度,变以温度范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张桂芸  曹克广 《河南化工》1993,(12):15-16,18
研究了以甲基红为主要变色剂的可逆变色染料、甲基紫的单向变色染料及双变色染料的组成、原理、变色温度、颜色变化及有关条件。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环氧树脂涂料颜色单一,难以满足室内装饰美观的问题,提出用改性环氧树脂PEM结合热致可逆变色微胶囊制备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涂料,并考察了微胶囊乳液含量和固化剂种类对热致可逆变色环氧树脂乳液和其涂装后漆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胶囊乳液含量在15%内,涂料稳定性较高,储存时间长;且微胶囊乳液含量在15%范围内,涂料...  相似文献   

20.
以硼酸为显色剂,百里香酚蓝、甲酚红为湿敏变色剂,选择不同的无机填料,制备了系列可逆湿敏变色材料,探讨了填料种类与配比对材料色泽、复色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酚红为湿敏变色剂,硅胶为填料,m(甲酚红)∶m(硼酸)∶m(硅胶)=1∶100∶150时制备的湿敏材料干燥色为鲜红色,在湿度为60%的环境中吸湿20min变为黄色,色泽鲜艳,变色敏锐。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表明,试样在吸湿过程中,λmax=522.5nm处的峰逐渐消失,而在428.5nm处逐渐出现新的吸收峰。TG-DSC显示样品在60~100℃、110~125℃有两次失重,出现两个吸热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