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色素有可食用色素和非食用色素之分,顾名思义,非食用色素是人类无法食用的色素种类,一旦这类色素被添加到食品当中,就会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破坏,属于国家严格禁止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本文将就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非食用色素进行分析,浅谈这类色素的性质、检测方法等,为消费者提供参考。苏丹红苏丹红为亲脂性偶氮化合物,主要包括I、Ⅱ、Ⅲ与Ⅳ4种常见类型。由于苏丹红I颜色非常鲜艳,用后不  相似文献   

2.
调味品中违禁添加的非食用色素检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国家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5种偶氮类非食用色素(罗丹明B、苏丹红Ⅰ、Ⅱ、Ⅲ、Ⅳ)的性质、危害以及调味品(辣椒粉、花椒粉和火锅底料等)中该类色素国内外的检测技术,并分析了各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性。笔者认为非食用色素的检测技术将趋于更快捷、高效、可靠发展,建立多种非食用色素同时测定的检测方法是未来探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9):277-286
为了调查、评估重庆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的安全性,经氧化铝柱净化、高压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100组重庆产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碱性橙Ⅱ、罗丹明B、对位红、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利用基于Monte Carlo模拟技术的Crystal Ball风险评估软件模拟和抽样对重庆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暴露量和风险进行了非参数概率评估,结果表明,重庆产火锅底料中7种非食用色素均低于方法检出限(碱性橙Ⅱ0. 106 mg/kg、罗丹明B 0. 010 mg/kg、对位红0. 006 mg/kg、苏丹红Ⅰ0. 086 mg/kg、苏丹红Ⅱ0. 138 mg/kg、苏丹红Ⅲ0. 014 mg/kg、苏丹红Ⅳ0. 004 mg/kg),摄食重庆火锅底料对不同年龄段居民带来7种非食用色素危害概率为0%。该研究为指导重庆火锅的安全食用及今后的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多反应监测模式下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实现辣椒红色素中9种非食用色素的同时检测。辣椒红色素样品经乙腈溶液提取后,氯化钠进行盐析,C18吸附剂净化,取上清液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的基质效应影响在-0.17~0.07之间,检出限在0.2~1.5 ng/g之间,定量限在0.6~5.0 ng/g之间,碱性橙II、碱性橙21、碱性橙22、碱性嫩黄在0.2~8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苏丹红I、苏丹红II、苏丹红III、苏丹红IV、罗丹明B在2~4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目标物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5 0,9种非食用色素在3个样品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均在69.6%~92.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8%~8.5%之间(n=5)。该方法简单快捷、准确可靠,适合于大批量天然植物提取物样品中非食用色素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食品中偶氮类色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品在加工的过程中容易丢失原本的颜色,食品加工者为了使食物看起来更美味,向其中添加廉价的合成色素。但偶氮类合成色素对人体存在致癌风险,许多国家已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偶氮类合成色素,并严格监管该类食品在国内的流通及进出口。本文综述了食品行业中针对偶氮类合成色素的各种检验方法,以期为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当前国内外食品中禁用偶氮色素检验方法主要包括光谱法、色谱法、电化学、酶联免疫法、化学发光及其他检测方法等,这些方法在方便、快捷、准确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灵敏度低、定性能力差、假阳性率高,成本高和前处理复杂等。因此开发操作简便、高通量的检测技术和仪器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183-188
建立了多种食品(葡萄酒、乳饮料、调制乳、海虾,熟鸡蛋,咸鸭蛋,肉制品,辣椒酱,辣椒粉)中的9种非食用色素酸性红1、酸性橙7、酸性黄36、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苏丹红Ⅳ、碱性橙31、罗丹明B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分别对提取方式、不同食品的分类预处理方法和质谱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选择离子检测进行阳性验证,外标法定量分析了上述食品样品中的色素含量。该方法对于酸性红的最低检出限、线性范围和方法回收率分别为:0.10 mg/kg、0.10~0.50 mg/L和86.5%~95.3%;对于其他8种非食用色素的最低检出限、线性范围和方法回收率分别为:0.010 mg/kg、0.010~0.10 mg/L和86.5%~95.7%。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快速分析辣椒粉中苏丹橙G、苏丹黄、苏丹红G、苏丹红7B、苏丹蓝Ⅱ、苏丹黑B、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和苏丹红Ⅳ等10种苏丹类色素的方法。样品经正己烷提取,于40℃下氮气吹干后,用1mL乙腈溶解,用ZORBAX Eclipse Plus C_(18)(3.0mm×100mm,1.8μm)分离,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全扫描模式下提取10种苏丹类色素的保留时间和一级母离子精确质量数以及同位素丰度比,实现了对辣椒粉中10种苏丹类色素的快速测定;以自动触发采集的二级碎片离子精确质量数进行确证。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各化合物的检出限不大于25.0μg/kg,回收率为81.6%~109.3%,相对标准偏差为5.3%~8.9%。该方法简单、准确、快速,适用于辣椒粉中10种苏丹类色素的方法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8.
电化学方法在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传统电化学方法在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应用。将相关研究归为阻抗(电导)法、伏安分析法、电位电流分析法等三大类,回顾了阻抗法在临床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食品卫生学中的研究发展过程,比较了其它几种电化学技术的检测能力和不同特点,最后讨论了电化学微生物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高愿军  张永峰  许光日 《食品科学》2010,31(16):233-236
利用电化学聚合法制备3- 噻吩丙二酸(3-TPA)修饰玻碳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苏丹红在3-TPA 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得出预富集时间、pH 值、扫描速率及扫描范围因素对该修饰电极检测苏丹红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得出在2.0 × 10-5~1.3 × 10-3mol/L 浓度范围内苏丹红Ⅰ响应电流与其浓度对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6,检测限为4.8 × 10-6mol/L。辣椒粉、辣椒酱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9% 和99.4%,相对标准偏差(n=3)分别为0.25% 和0.21%。另外,对苏丹红Ⅰ氧化还原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3):187-191
利用循环伏安法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制备了活化玻碳电极并对苏丹红Ⅰ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活化玻碳电极对苏丹红Ⅰ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利用此催化性能,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苏丹红Ⅰ的电化学方法。在pH=4.0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测定,苏丹红Ⅰ在活化玻碳电极上的氧化峰峰电流与其浓度在4.00×10-81.00×10-5mol/L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 9;检出限为9.00×10-9mol/L。其回归方程为:ipa(A)=0.70c+5.91×10-7。该电极具有良好的灵敏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可用于食品中苏丹红Ⅰ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以苏丹红III核酸适配体为识别元件,以氯化血红素/G-四链体DNA酶为信号探针,结合杂交链反应信号放大策略,构建一种简单、新颖、高灵敏的生物传感器,用于苏丹红比色检测。在优化条件下,对该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特异性进行评估,最后将其应用食品中苏丹红III快速检测,并与GB/T 19681—2005法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在优化条件下,苏丹红III质量浓度在0.5~250 ng/mL范围与450 nm波长处的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5),方法检测限为0.09 ng/mL。特异性分析显示,本方法可用于苏丹红I~IV的检测。实际样品分析中表明,食品中苏丹红III加标回收率为84.3%~101.6%,相对标准偏差为4.13%~8.36%,本方法的加标回收率与GB 19681—2005法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适用于批量食品中苏丹红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试剂盒检测苏丹红I 的方法进行改进,提高试剂盒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方法 样品由磁性聚吡咯材料预处理后使用苏丹红I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 结合磁固相萃取的试剂盒检测方法,提高了对苏丹红I的检测灵敏度,并将其用于食品中苏丹红I的检测,方法检出限比直接用试剂盒检测降低了3倍。结论 由于磁固相萃取样品前处理方法简单、快速、溶剂用量少,将其与试剂盒检测联用,适于食品基质中苏丹红I的现场检测,能有效避免试剂盒筛查方法的漏检情况,减少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传感器由于其精度高,成本低,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等优势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于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中抗生素残留、添加色素、食品添加剂等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电化学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优势以及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天然色素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色素不但具有呈色作用,并兼有营养、保健等功能,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保护作用。该文主要论谜天然色素特点与特性、分类、性质与作用、应用与开发。  相似文献   

15.
实验选用氟罗里硅土(FLORISIL)固相萃取(SPE)柱对样品进行净化,用DIKMA公司C18(150×4.6mm,5μm)钻石柱为色谱柱,以含5%水的乙腈溶液为流动相,以229nm为检测波长,对辣椒食品中的苏丹红I~IV号进行了分离和检测。结果显示:苏丹红I~IV号分别在0.625~2000ng、2.5~2000ng、5~2000ng、5~2000n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1、1、0.9989和0.9990。其标准回收率分别为100.76%、100.20%、99.86%、100.09%,变异系数分别为1.04%、1.80%、3.29%、3.06%。辣椒粉样品中的苏丹红I~IV号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2.14%、103.69%、96.36%和101.93%,变异系数分别为1.49%、0.84%、0.93%和3.64%;辣椒油样品中的苏丹红I~IV号的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03%、100.81%、94.53%和99.31%,变异系数分别为2.85%、1.71%、1.92%和2.79%。苏丹红I~IV号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1.88、2.5、6.25和10μg/kg。该方法样品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可在有关实验室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一种对苏丹红Ⅰ的检测的新方法,即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主要是以包裹二氧化硅的磁性纳米颗粒为载体,在其表面合成对苏丹红Ⅰ有特异性识别的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分析仪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于所制备的苏丹红Ⅰ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磁性、形态学功能、吸附性能和特异性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位点位于磁性载体的表层,提高与目标物质的结合能力。在外磁场条件下,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能够轻松地达到吸附平衡并实现磁分离,降低非特异性吸附,从而提高对苏丹红Ⅰ的吸附量和选择性。最后对辣椒中含有的苏丹红Ⅰ进行了回收率检测,回收率达到80%以上。说明采用磁性表面分子印迹法对食品中苏丹红Ⅰ可快速、高效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苏丹红Ⅲ适配体为识别元件,以未修饰的纳米金传感信号,以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作为纳米金聚集的诱导剂,构建了一种简单、经济、快速的苏丹红比色检测方法。在优化条件下评估本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准确性和特异性,最后应用于食品中苏丹红快速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国标法(GB/T 19681-2005)对比验证。结果显示,在PDDA浓度20 nmol/L、适配体浓度5 nmol/L、反应时间4 min等优化条件下,纳米金吸光度比值(A650nm/A530nm)与苏丹红Ⅲ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86),线性检测范围为3.13~50 ng/mL,可视化检测限为3.13 ng/mL,检测时间约为5 min。特异性分析显示,本方法对苏丹红Ⅰ、Ⅱ、Ⅲ和Ⅳ有高的特异性,与柠檬黄、日落黄、分散橙11等无交叉反应。将本方法应用于食品中苏丹红检测,加标回收率为85.4%~102.5%,相对标准偏差为3.37%~6.75%。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结果易读等优点,适用于批量样品中苏丹红的现场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7种合成色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食品中柠檬黄、新红、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和赤藓红7种合成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样品经含有1%氨水的70%乙醇提取,聚酰胺粉末吸附、净化和富集后进行HPLC分析。采用Eclipse plus C18(250 mm×4.6 mn,5μm)色谱柱为分析柱,0.0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二极管阵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7种色素在0.5~20.0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S/N=3)分别为0.05、0.05、0.03、0.03、0.05、0.06和0.07 mg/kg,加标回收率为82.83%~105.39%,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8.40%。  相似文献   

19.
A semiquantitative dip strip assay was developed using nanocolloidal gold-labelled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8A10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Sudan red I in food samples. A protein–Sudan red I conjugate was coated on a nitro cellulose membrane strip in a defined test line. In flow of the complex of nanocolloidal gold labelled-Mab and Sudan red I along the strip, intensive red colour that was formed in the test line reflected the Sudan red I concentration. The test required 10 min and had a visual limit of detection of 10 ng/g Sudan red I in tomato sauce and chilli powder samples. The results of the strip assay agreed well with those of 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for both spiked and real commercial samples. The strip was stable for at least 2 months at 4 °C. The strip assay offers the potential as a useful rapid and simple method for screening of Sudan red I in food samples.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Sudan I, a synthetic azo dye, is considered to be a genotoxic carcinogen and is prohibited in foodstuffs for any purpose at any level worldwide. In this study, a sensitive and specific 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dc‐ELISA) for fast detection of Sudan I in food samples was develop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against Sudan I was used as capture protein, while horseradish peroxidase labeled Sudan I conjugate prepared by the periodate method via ovalbumin (OVA) as a bridge was used as enzyme tracer. RESULTS: The standard curve of dc‐ELISA for Sudan I was constructed in the range 0.1–100 ng mL?1 and the assay time was within 80 min. Sensitivity was 2.6 ng mL?1 and the limit of detection was 0.08 ng mL?1. Cross‐reactivity values of the assay with Sudan II, III and IV were 5.78%, 1.72% and 0.64%; no cross‐reactivity was found with six other edible colorants. The assay was tolerated to 30% of methanol and 10% of acetonitrile without significant loss of IC50. Recoveries of spiked Sudan I in five different samples including chilli powder, tomato sauce, hotpot seasoning and chilli sauce I and II were within 88.4–113.2% and the intra‐assay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was less than 14%. The dc‐ELISA was confirmed by conventional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two methods was 0.9902. CONCLUSION: The proposed dc‐ELISA method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sensitive, specific and fast determination of Sudan I in food samples. Copyright © 2011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