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通过使用机制砂替代河砂进行混凝土配制试验,重点研究了机制砂对河砂不同取代比例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改变外加剂掺量、水胶比、水泥用量以及机制砂种类等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进行优化调整。试验结果表明:当机制砂对河砂取代率为15%~45%时,混凝土的和易性、力学性能较优;通过调整外加剂掺量、水胶比、水泥用量等参数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且当P-减水剂掺量为3.3 kg/m~3,水胶比为0.41,水泥用量为210~220 kg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较优;优质的机制砂种类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性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山东平度地区的尾矿机制砂,开展了尾矿机制砂与河砂复合使用,对泵送纤维混凝土新拌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及渗透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河砂与机制砂复合使用时可明显改善尾矿机制砂对混凝土新拌性能的影响;尾矿机制砂配制的纤维混凝土收缩有增大的趋势,但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能可得到改善;综合考虑混凝土性能与经济性,河砂与尾矿机制砂的比例为2∶8时配制的纤维泵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防渗抗裂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山东平度地区的尾矿机制砂,开展了尾矿机制砂与河砂复合使用对泵送纤维混凝土新拌性能、力学性能、收缩性能及渗透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河砂与机制砂复合使用时可明显改善尾矿机制砂对混凝土新拌性能的影响;尾矿机制砂配制的纤维混凝土收缩有增大的趋势,但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能能得到改善;综合考虑混凝土性能与经济性,河砂与尾矿机制砂的比例为2:8时配制的纤维泵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防渗抗裂效果.  相似文献   

4.
石屑代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建  谢友均  刘宝举  胡纯祥 《混凝土》2001,(7):23-25,11
本文研究了常用强度等级的石灰石石屑代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并对各项力学性能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石灰石石屑代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河砂混凝土性能相当,其各项力学性能指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GBJ10-89取值是偏于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针对市场存在滥用石屑情况,分析石屑机制砂特点并将其复掺分别应用在水泥砂浆和混凝土进行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研究。结果表明,石屑机制砂具有针片状等颗粒形态、"两头大中间小"等特性,通过复掺部分河砂可得到合适级配,能显著改善水泥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和密实性,并对砂浆强度和耐久性有较高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混凝土》2014,(5)
研究了机制砂与天然河砂两种细集料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后混合型细集料的性能,以及对C80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加一定比例的天然河砂后,改善了混合型细集料的综合性能,使其石粉含量以及颗粒级配满足制备C80自密实混凝土的要求,混凝土工作性能明显改善,两者的比例为5∶5或6∶4时,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自密实性能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惠州市砂石资源供应紧张影响搅拌站的成本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惠州市本地的石屑替代部分河砂的思路,选用了两种石屑、机制砂、河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石屑与机制砂及河砂相比其级配较差,对混凝土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可以部分替代河砂用于混凝土生产,较合适的替代率为25%。  相似文献   

8.
利用石屑替代河砂是接近目前河砂资源紧缺的一种可能途径.但由于对石屑质量以及其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规律掌握不足,目前石屑代砂混凝土的研究多、应用少.为有效利用石屑,进行了专项调研.从试验结果可知:①广东省石屑主要是花岗岩,石屑的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孔隙率指标基本符合建筑用砂要求;②石屑可根据4.75 mm累计筛余分为粗...  相似文献   

9.
应用正交分析方法研究了旱砂含泥量、细度模数及取代河砂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砂各因素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的顺序为旱砂取代河砂量细度模数含泥量,旱砂的含泥量为6.0%、细度模数为1.8、取代普通河砂量为25%时混凝土的和易性最好,此时坍落度为230 mm;在试验范围内,旱砂各因素对硬化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陈吓敏  杨顺荣  童昀 《混凝土》2014,(2):114-115,120
利用工业废弃物配制海洋环境友好型高性能混凝土是解决目前资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应用石屑和矿物掺合料对不同等级混凝土性能影响,试验表明:经过处理的石屑可以配制性能接近河砂的混凝土,掺适量比例的石粉可改善黏聚性,减小收缩,保障高强度和高抗蚀,适用于海洋腐蚀环境下的工程。  相似文献   

11.
通过混凝土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弯曲韧性、早期塑性开裂、干缩和徐变等试验,研究了机制砂掺量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和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流变性随机制砂掺量的增加呈现减小的趋势;机制砂掺量为70%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弯曲韧性最好;机制砂取代河砂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早期抗裂性能,但是会增大干缩;机制砂掺量在40%以内对混凝土的徐变有抑制作用,掺量超过40%会增大混凝土的徐变。  相似文献   

12.
细集料颗粒级配对C60石屑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混凝土的配制有较多的影响因素。不同掺量的石屑与天然砂混合,可改变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合理的石屑掺量,可得到适宜配制混凝土的Ⅱ区的中砂。以C60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探讨细集料颗粒级配对高强石屑混凝土和易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细集料颗粒级配对高强石屑混凝土的和易性影响明显,而对强度影响一般。但综合考虑,配制高强石屑混凝土时,宜通过颗粒级配试验,确定石屑的合理掺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特细砂与机制砂复合取代天然中砂,作为混凝土细骨料时,两者掺配比例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特细砂与机制砂复合时存在最佳比例,特细砂掺量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使用特细砂对混凝土实体构件的性能存在一定影响,特细砂掺量未达最佳掺量时钻芯法与同条件试块检测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回弹法的检测结果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文中将石屑分别取代C30混凝土中10%、20%、30%、40%、50%的机制砂进行试验,研究不同石屑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的影响;利用不同MB值的机制砂与40%石屑混合试验,研究不同MB值对石屑混凝土黏聚性、保水性、1 h经时损失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掺量的优质石屑有助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机制砂MB值的增大会使混凝土工作性能及抗压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取0%,20%,40%,60%,80%和100%水洗机制砂等量取代天然河砂配制C30和C50混凝土,研究水洗机制砂对低标号和高标号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C30强度等级混凝土,水洗机制砂取代河砂比例低于60%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对于C50强度等级混凝土水洗机制砂取代比例可达到80%不影响工作性能,各龄期强度还略有增长,但完全使用水洗机制砂对各强度等级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均不利。  相似文献   

16.
石屑代替河砂配制混凝土的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日恒  苏敬军 《山西建筑》2007,33(9):174-175
针对我国不少地区出现天然砂资源短缺的问题,提出了用石屑代替河砂配制C20~C45混凝土的想法,并结合具体试验,探讨了石屑对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及石屑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思路,试验结果表明石屑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精加工石屑性能不同于传统石屑,基本性能指标接近河砂,可大掺量替代河砂运用于混凝土,配制的混凝土满足高性能要求。精加工石屑规模化使用可缓解目前河砂紧张,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符合国家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其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张秀芝  付宝华  刘俊彪 《混凝土》2014,(3):116-118,123
通过对铁尾矿砂的性能试验检测分析,将符合国家建筑用砂标准的铁尾矿与机制砂按照合理比例混合配制混合砂高性能混凝土。对混合砂混凝土新拌性能、力学性能、抗冻融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探索铁尾矿砂的比例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铁尾矿砂混凝土相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均高于天然河砂混凝土,当铁尾矿砂与机制砂的混合比6∶4时,铁尾矿砂混凝土的新拌流动性以及硬化混凝土抗压强度、体积稳定性均接近河砂混凝土。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9)
本文根据石屑棱角多、0.315mm以下颗粒少、含粉量较大、配制的混凝土流动性差,不利于泵送的特点,设计和研究了石屑和细砂复合配制泵送混凝土的优化方案,以及复合砂混凝土和易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泥掺量一定且石屑和细砂的比例为1∶1时,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抗压强度最高,坍落度经时损失小,适用于商品混凝土生产。  相似文献   

20.
吕寅  徐敏  周炜 《建材世界》2021,(3):27-30
在天然砂资源日益枯竭的新常态下,急需发展机制砂取代天然砂生产混凝土的推广应用.试验就河砂、"河砂+机制砂"及"江砂+机制砂"等三种不同细骨料应用方案下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抗裂性能展开对比验证.试验表明:采用天然河砂的混凝土抗裂性能较好,随着机制砂掺量的提高,需提高砂率来保障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但因此会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