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了传统建筑四合院的特点,并从儒家思想与建筑布局,风水思想与功能以及民俗文化与细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四合院在建筑文化上的体现,从而阐述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形式,适用于各类型的建筑群。院落,即由四栋房屋围合成院,又称为四合院[1]。小到普通人家的宅子,大到紫禁城的皇宫内院,都是由四合院组合起来的。四合院又是中国传统居住建筑的典范,其空间构成布局体现着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组成部分,同时,又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四合院体形多为长方形,单纯而规整,体量也不大,文化内涵丰富,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艺术,更能够体现中国传统居住观念[2]。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四合院在老北京是一种四处可见的传统建筑形式,是中国北方四合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独有青睐,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平民的住宅都广泛使用四合院。所谓四合,"四"指东南西北四面,"合"指四面房屋连接围合,形成"口"字状。通常四合院的整体形态呈方形,显得古朴、典雅、庄重、大方,这种布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4.
洪哲雄 《山西建筑》2008,34(4):57-58
从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属性、精神文化属性、艺术文化属性三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代建筑创新的关系,以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有机更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传统四合院的功能转换已有很多尝试,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在四合院建筑装饰上的转变却一直处于附着的地位。北京四合院建筑的装饰艺术并不是为了装饰而装饰的摆设,其中深藏着北京人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审美理想的物化形式。在老北京四合院的有机更新过程中,应该对其建筑装饰有所强调,根据不同的功能置换对装饰进行类型转变,让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意蕴在时代发展中得到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宋词 《城市建筑》2022,(4):136-139
建筑形式和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南北文化差异影响下建筑样式形态不一,其中四合院是北方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时代更迭和文化发展相融合的产物。四合院的方正制式恰是中国千百年积淀的礼法思想的体现。“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方圆之中“修身齐家”。四合院这种建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架构严谨、排列整齐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更多的是蕴含其中的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思想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四合院的特点,结合现代生活分析现代居住建筑面临的问题,并用实例展现传统四合院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延续方式,旨在解构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和人文特点,尝试找到四合院建筑生生不息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楚天舒 《建筑》2008,(16):77-78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是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在中国,除了传统的老北京的地上四合院以外,在陕西境内的张庄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地下的四合院形式—地坑院。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我国大力推广民族传承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建筑,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日益受到重视,划为城市保护范围,从而推进了一些新型四合院工程的开发和建设。为了保护北京地区的传统风貌,保护四合院建筑,新东城和新西城两个新建区对于保存比较好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逐步开展修复工作,而内城区中具备新改建条件的地区已经复建了一些传统四合院,正在逐步恢复古都原有的风貌特色。在北京四合院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新建、翻建还是修缮,为了保存北京四合院特有的建筑格局和传统风貌,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完成每一项设计以及每一个施工细节,注重传承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满足时代特点,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处理和解决一些古建筑传统技术与现代建筑材料的结合使用问题,并解决部分传统施工工艺和现代材料的变化和技术处理的方法,同时符合现行规范的规定,并保持着传统四合院形式的布局和外观形式,也保留原有四合院建筑的特有传统风貌,最后建造完成一个合格的北京四合院工程。为了继承和弘扬文化遗产和保护古都风貌,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传承四合院的工艺和特征,保留原有四合院的特色,满足现代的使用功能,为今后四合院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9.
浅析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宁  宋靖  孙伟 《山西建筑》2010,36(20):32-34
简要介绍了北京四合院的形成和类型,从儒家思想的体现,建筑环境学理论研究,民俗民风三方面探讨了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特色,并阐述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以期指导人们加深对我国传统建筑的了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国建筑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10.
程琛 《建筑与环境》2009,3(2):184-186
建筑与文化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思想的表达需要载体,建筑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混合特性恰如其分的充当了这个载体。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之博大精深令人观止,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也在近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四合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正是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风水理念的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表达。本文通过将混沌学引入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解析了建筑发展的多学科性,与多文化性,指出了建筑是理与情的交融。  相似文献   

11.
当我把内向空间归纳为中国传统的时候,已经假设了空间的文化性。——张永和院落是中国传统住宅中最为重要的成分。在中国民居丰富多彩的类型中,三合院或四合院的院落式民居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地域分布极广,使用人数量多,从南到北,从汉族地区到其他民族地区,无处不有,成为数量最多、变化又最丰富的民居类型。“院落”这个空间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居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国民居的建筑文化特色。虽西方民居建筑中也有院落的构成,但在建筑文化意义上不仅与中国四合院大异其趣,而且在“院落精神”的表达上远不及中国四合院那样突出、…  相似文献   

12.
赵知敬:早在1982年确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时,四合院保护就被提了出来.在市文物局的文件中曾说过,保护四合院与保护故宫同等重要.我赞成这个观点.四合院是中国人独有的居住方式,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而且四合院有南北差异.南方的四合院院子比较小,北方的四合院开阔大气.四合院具有很大的保护价值,不仅它的历史性、稀缺性、文化性、保险性和特殊性,是京味文化的标志之一,而且其建筑风水理念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环境学,它的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了北京的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人们对幸福、美好、高贵、吉祥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指出儒家的人伦思想以“礼”为外在表现,深刻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建筑规制从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清晰地反映了儒家人伦思想的理念和诉求,通过对四合院规制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其整体布局、群体组合、结构关系、空间序列等方面都呈现出其思想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4.
老建筑是最鲜活的文化传承载体传统的建筑形式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忠孝两字治理天下,这俩字也深深渗透进了中国人的文化血液里。无论是皇城布局还是济南传统的四合院,其实都是以中轴  相似文献   

15.
李卫伟 《建筑》2008,(19):60-62
北京四合院建筑是北方四合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映,由于工作原因,我几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的四合院,对其建筑意境、寓意及文化底蕴感触颇多。  相似文献   

16.
北京四合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代表,浓缩了中国古代匠人的技艺、审美,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以北京四合院为样例,分别从四合院中的坐标立场、平衡、简化、空间以及第四维度五个方面来探究人的视觉规律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吴越 《中外建筑》2004,(1):66-68
本文提出了建筑文化内涵的多层次含义,并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及园林"留水口"的低层次、中层次、高层剖析,提出只有把握住建筑的高层次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建筑设计的思想性,加强设计构思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四合院是我国传统的居住建筑形式,它的独特建筑风格和内部空间组织方式、内部装饰部件和材料运用等,完整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渊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建筑瑰宝的一部份、如何完善保留旧的四合院并赋与其新的生命力,是我国建筑师、室内建筑师肩负的重任。这是我国城市建筑发展中充分体现建筑历史文脉精神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北京传统四合院空间设计改造为题,以实际工程为依据,论述四合院建筑在保留和使用以及适应现代生活方面的意义,值得我们在建筑空间设计工作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四合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最典型代表。“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与宗法意识观念,还蕴含着《周易》阴阳思想与风水理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将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引入传统建筑装饰的研究领域,侧重解读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语言文化特质与文化载体,以及在其文化传播进程中所表现出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等问题,从而基于文化地理学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建筑装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