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文聚焦供电企业的发展需求,提出供电企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建立当下与未来、传统与数字、继承与创新、技术与技能、深度与广度的多重融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员工能快速学习技能,适应从传统电网变革为智能电子化电网的过渡,为我国电力行业未来的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借鉴与指导。为满足电力行业发展需求,供电企业需要高素质、能够灵活使用和操作设备、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本着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队伍培养成效,推进各项业务快速稳健发展。本文提出了基于多重融合新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供电企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课程需求为导向,通过精选教学内容、增加开放实验、促进师生互动等,对《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全面贯彻落实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并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检测标准,结合新工业革命时代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结合风电产业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风能方向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培养目标,建立了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提升学生的软硬综合技能,构建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风能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4.
谈电力系统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电力行业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离开人才谈电力行业的发展纯属纸上谈兵,电力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充足的人才储备基础之上.电力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电力行业资格认证考试系统、加大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力系统内部培训等是这项工程的必然环节.  相似文献   

5.
电力行业人才的培养滞后于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离开人才谈电力行业的发展纯属纸上谈兵,电力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充足的人才储备基础之上.电力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立电力行业资格认证考试系统、加大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进行电力系统内部培训等是这项工程的必然环节.  相似文献   

6.
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阐述了我国工程类高等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受到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工程教育认证是保障工程教育质量、推动我国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国际接轨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分析了上海电力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电力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从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建设、教师业务水平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等方面进行改革,持续提高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8.
在新工科背景下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实验课程发展现状对电气照明技术实验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本文提出构建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利用智能化技术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当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从评估的视角,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改革问题.同时,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人才特别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牢固树立产学结合的办学思想;以瞄准岗位技能需求、促进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通高校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笔者认为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侧重使用性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应厚基础宽口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打造一支工程实践训练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举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肩负着培养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的工程人才的重任,构建以多维度培养质量评价为基础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是重中之重。该文梳理国内外工程人才培养的相关进展,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素,设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持续改进机制。在评价与改进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电力特色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厘清课程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映射关系,形成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教学布局。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类工程人才培养为例,介绍改革实践成效,希望为行业特色工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CDIO模式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中的探究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软件体系结构"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出了以CDIO培养大纲为指南、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培养具有现代工程能力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卓越计划"试点高校急需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宁波工程学院通过工程教育改革实践,以学生工程能力成长为核心,从工程教学组织设计着手,构建工程教育的三大平台,实施工程教学改革的三个举措,完善工程教育的三个保障,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在课程内容体系安排上制定了"以理论数学为基础,以工程应用为背景"的课程主线,在强调数学教育的同时,加强工程思维模式的培养,有机地结合了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和组织实施。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基于OBE教育理念和“以教学成果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根据环境照明设计课程需求确定课程设计的教学特点和能力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实施、考核教学效果,形成教学活动闭环研究。重庆工商大学环境设计专业环境照明设计课程,以环境照明技术应用实践为教学目标,对指定校园生活区域进行环境照明改造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照明问题、提出照明问题、分析照明问题、解决照明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造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教学实施,结合专业教学经验,探索OBE教育理念下的环境照明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寻找提升设计教学质量的新路径,与时俱进,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工科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探索了以工程教育为目标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法。结合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等高校工科基础课程的教学,依据教学设计理论与模型,以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为目标,充分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探索合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以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建设、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是当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本文从评估的视角,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改革问题。同时,提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思路,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人才特别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为宗旨,牢固树立产学结合的办学思想;以瞄准岗位技能需求、促进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正>为解决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1月17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牵手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16家大型能源电力企业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30所高校成立“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校企联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  相似文献   

20.
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的职业化转型背景,从实验内容和形式、设备、师资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为切入点,培养适应社会产业结构的通信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