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依托肯尼亚蒙内标轨铁路工程,试验分析了砂岩机制砂石粉含量对中等强度等级混凝土力学性能、体积稳定性及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处于一定范围时,石粉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具有提高效果。对C35及C45强度等级机制砂混凝土,当石粉含量分别不超过9%和8%时,28d龄期后的机制砂混凝土干燥收缩与普通河砂混凝土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通过水洗机制砂与石粉复配得到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并与天然河砂对比研究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体积稳定性(弹性模量、干燥收缩、受压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较河砂差,适量的石粉(10%~15%)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并提高混凝土强度;机制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对于天然河砂,用含石粉的机制砂拌制的混凝土在早期干燥收缩较大(当石粉含量为10%时,收缩值最大);且徐变系数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该文选择天然河砂以及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设计了不同石粉含量机制砂C50混凝土,分别测试其强度、收缩性、抗渗性、抗冻性等性能。研究表明:适当石粉含量的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比天然河砂水泥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更加优良。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试了不同石粉含量对C30机制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抗压强度和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大,而离析、泌水逐步得到改善;在石粉含量(0%~20%)范围内,抗压强度随着石粉含量增加先上升后降低,其中石粉含量为8%~16%时对混凝土强度和抗碳化性能贡献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前机制砂生产技术比较成熟,已在国内外预制桩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预制高强混凝土方桩中使用量不大。本文主要研究了机制砂替代河砂的掺量、机制砂的细度模数、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等对高强方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机制砂细度模数在3.1~3.5时混凝土工作性较好;机制砂中石粉含量越高,混凝土需水量越高,导致强度偏低,当机制砂石粉含量小于8.5%时,对混凝土强度没有太大的影响;机制砂部分替代河砂可改善混凝土中的集料级配,适量的石粉改善了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了混凝土密实性。  相似文献   

6.
机制砂替代河砂应用于各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实际生产中,可以有效解决天然河砂资源匮乏地区优质细集料的供应难题。结合山西运城地区机制砂的特点,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石粉含量(4%,6%,8%和12%)对C55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各龄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石粉含量对C55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天然河砂资源日益减少,使用机制砂代替天然河砂配制混凝土已成趋势。以机制砂作细骨料,考虑原材料选取,通过配合比设计,设计出了C100机制砂高强混凝土;并研究了不同原料形态以及不同石粉含量(3%、5%、7%、10%)对机制砂混凝土强度、工作性和收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满足结构设计要求,且石粉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肯尼亚"一带一路"建设工程内马铁路项目沿线缺乏河砂的现状,采用肯尼亚当地原材料,从胶凝材料体系优化、粉煤灰掺量、砂率、机制砂石粉含量等对混凝土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影响的角度对机制砂T梁C55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机制砂可以配制出满足现行铁路标准要求的T梁C55混凝土,砂率在36%~44%之间,抗压强度均满足C55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砂率36%、38%时混凝土轻微泌水及流动性稍差,砂率40%~44%混凝土状态较好;石粉含量3.2%的机制砂混凝土出现泌水现象,结合标准要求和试验情况,石粉含量推荐控制在5%~7%;机制砂混凝土含气量小于河砂混凝土,密度比河砂混凝土大;机制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比河砂混凝土大,但是相差不多;机制砂T梁C55混凝土耐久性与河砂混凝土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材料学原理、正交技术、高性能混凝土理念,突破国标、行标对机制砂高强混凝土石粉含量的限值,配制C60高石粉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C60机制砂混凝土石粉含量可高达9%,与同条件的河砂混凝土相比,其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劈裂强度、电通量、快速氯离子迁移系数、抗裂性能、抗冻性能均较优。  相似文献   

10.
使用机制砂替代一定量的河砂来制备管桩混凝土,根据不同机制砂性能参数对管桩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适合生产管桩混凝土生产使用的技术参数,并进行了离心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当机制砂细度模数在3.5~4.0时混凝土工作性较好;机制砂中石粉含量越高,混凝土需水量越高,导致强度偏低,当机制砂石粉含量小于5%时,对混凝土强度没有太大的影响;机制砂中石粉化学成分对混凝土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当CaO含量越高、SiO2含量越低时,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越小;机制砂可以改善混凝土集料的级配,对混凝土离心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机制砂混凝土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其混凝土徐变性能也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利用机制砂全部取代河砂作为细集料配制混凝土,通过开展机制砂混凝土徐变试验,研究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为5%、10%、15%时分别对各组混凝土的徐变应变、徐变度以及徐变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徐变应变、徐变度以及徐变系数均随着机制砂中石粉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当石粉含量为5%时,各徐变参数优于基准混凝土,降低了混凝土徐变性能,成为机制砂混凝土中的石粉最佳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含量下,石粉对辉绿岩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影响情况,以辉绿岩机制砂为例,按照0%、3%、6%、9%、12%的石粉含量对辉绿岩机制砂混凝土的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抗折强度进行了试验,并跟天然砂混凝土进行了力学性能方面的对比,以确定不同含量的石粉对辉绿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影响。通过试验得出结果:随着不断增大石粉含量,辉绿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当石粉含量达到3%时,辉绿岩机制砂混凝土力学性能达到最强;当石粉含量大于3%时,则辉绿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密实度、骨架作用及水泥砂浆强度均会减弱,且当石粉含量超过6%后,辉绿岩机制砂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低于天然砂混凝土。  相似文献   

13.
机制砂在生产工程中产生大量石粉,石粉含量是影响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对不同石粉含量及超标石粉含量机制砂进行了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改进设计方法研究,对比研究河砂与不同石粉含量机制砂采用改进优化后的配合比设计方法配制C30、C55、C60、C80混凝土的性能。结果表明:针对5%~20%石粉含量的花岗岩机制砂,采用改进优化后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可实现不同石粉含量机制砂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各龄期抗压强度均与河砂混凝土相当,同时单位立方米混凝土能够降低水泥用量20~60 kg。  相似文献   

14.
通过原材料的优选和配合比的优化,配制出C80高石粉含量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并对其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同配合比的河砂混凝土相比,C80机制砂混凝土在工作性、强度、干缩、早期抗裂性、抗氯离子渗透及抗碳化方面性能较好,可完全替代河砂混凝土。  相似文献   

15.
以混凝土原材料的主要性能为出发点,对C35混凝土试件的制备方法和性能测试内容进行了介绍;同时对机制砂不同石粉含量对C35混凝土强度、塌落度、氯离子扩散系数、抗冻性和收缩等性能影响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试验表明,当机制砂中石粉掺量为10%时,混凝土的性能达到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机制砂在工程中已广泛应用,颗粒级配、砂率及石粉含量作为其配置混凝土的关键指标,对混凝土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以石灰石机制砂为细骨料,配制了C50自密实混凝土,分析机制砂级配、砂率及石粉含量对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级配不良,小于1.18mm颗粒过少时,会导致机制砂混凝土易离析、泌水等不良工作性能;在配制混凝土过程中,可通过调节机制砂中大于1.18mm和小于1.18mm颗粒的比例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级配,提高其保水性和黏聚性,保证混凝土强度;机制砂砂率过低会出现离析、泌水等现象,而砂率过高会显著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砂率在39%~42%范围内时,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良好;石粉可发挥微珠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但过高的石粉含量会打破混凝土密实状态,产生负效应。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了机制砂的细度模数、级配、石粉含量等技术指标对全机制砂C60高性能混凝土的和易性、保坍性能、强度等影响,并与天然中粗河砂配制的C60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长期性能(抗碳化性能、干缩)的比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选择技术指标适当的机制砂完全可以单独作为细集料配制C60高性能混凝土,其长期性能(抗碳化能力、干缩)与天然中粗河砂配制的相当,并在平潭综合试验区的实际工程取得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8.
C45级原状机制砂混凝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行建筑用砂标准规定采用II类机制砂配制强度等级为C30~C60混凝土时,亚甲蓝试验合格时的石粉含量应小于5%,这往往限制了石粉含量超标的原状机制砂的工程应用。选用石粉含量为3%~16%的岩石破碎原状机制砂,通过试验研究了配制强度等级C45混凝土的可行性,分析了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和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原状机制砂石粉含量限制的合理控制范围。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石粉含量对轨道工程用C20、C35、C50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石粉含量的合理范围。结果表明:对于工作性和抗压强度,机制砂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越高,石粉的最佳含量越小,C20机制砂混凝土的石粉含量宜为10%~20%,C35宜为5%~10%,C50宜为5%以内;对于早期抗裂性能,C35机制砂混凝土的石粉含量宜控制在3%~7%,C50宜控制在5%以内;对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C35机制砂混凝土的石粉含量宜控制在5%~15%,C50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受石粉含量的影响较小;对于抗冻性能,当石粉含量在5%以内时,C35机制砂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变化不明显,超过5%后,抗冻性能下降,石粉含量对C50机制砂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黄煌  杨霞  陈乔 《重庆建筑》2013,12(4):52-55
该文主要研究了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建筑砂浆稠度、凝结时间、保水性及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建筑砂浆中机制砂石粉含量的增加,稠度先提高后减少,且不同强度等级的砂浆中机制砂石粉最佳含量不同;砂浆的凝结时间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凝结时间逐渐减少;保水性先增加而后逐渐减少,机制砂中最佳石粉含量宜为15%左右;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在0%~20%范围时,砂浆的强度随着机制砂中的石粉含量增加而提高,当机制砂中石粉含量超过20%时,砂浆的强度随着石粉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