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州油茶是南亚热带主要栽培的油用山茶属物种。为了筛选脂肪酸及微量营养成分优良的高州油茶无性系,本研究对15个高州油茶无性系的种仁含油率、脂肪酸成分和4种生物活性物质(α-生育酚,总酚,角鲨烯和β-谷甾醇)进行了测定,并运用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对其组分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5个无性系种仁含油率、脂肪酸及微量营养成分均差异明显。不饱和脂肪酸和油酸质量分数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88.29%(HMZ03)~85.08%(A16)、74.84%(A32)~82.84%(HMz04)。主要生物活性物质α-生育酚,总酚,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1.70 mg/100g(HMz06)~30.00 mg/100g(HMz03)、3.69 mg/kg(A31)~17.05 mg/kg(A16)、107.0 mg/kg(A31)~695.6 mg/kg(A5)、286.5 mg/kg(HMz10)~750.3 mg/kg(HMz03)。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3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6.492%,包含了高州油茶油脂营养成分大部分信息,可以用这3个公因子代表原来的 10项评价指标,进行高州油茶油脂营养成分的分析和评价。综合得分排名前5名依次为HMz11、HMz03、A6、A32和A5。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高州油茶营养功能评价、优系筛选、育种亲本选择和茶油品质开发等提供基本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不同加工方式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首先分析了山茶属中普通油茶、小果油茶、越南油茶和浙江红花油茶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4种油茶中,浙江红花油茶的种仁含油率(60.7%)和干籽含油率(37.2%)最高,鲜果含油率仅次于小果油茶。从经济角度考虑,浙江红花油茶最具发展前景。然后以浙江红花油茶为材料,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冷榨、溶剂萃取3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对其油脂提取率、酸价、过氧化值、碘价、色泽、皂化值、透明度、维生素E、油脂氧化稳定性、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CO2超临界萃取的油脂提取率(92.09%)最高,低温冷榨法(74.1%)显著低于其他2种方法。低温冷榨和溶剂萃取的酸价、过氧化值显著低于CO2超临界萃取法,二者油脂氧化稳定性也显著好于后者。维生素E含量:CO2超临界萃取法>溶剂萃取法>低温冷榨法。  相似文献   

3.
以贵阳青棒豆作为试材,采后贮藏在(9±1)℃下,研究了不同采摘时间和天气条件对其贮藏期间失重率、腐烂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呼吸速率、可溶性蛋白质、抗坏血酸、淀粉及色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阴天中午采摘时贵阳青棒豆的贮藏和营养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4.
对四川雅安引进4个‘长林’系列油茶品种单位冠幅产量及含油率和茶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α-生育酚含量、角鲨烯含量和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4个品种综合表现。结果表明:4个品种单位冠幅产量为1.84~2.49 kg/m~2,均高于其选育原产地;含油率为48.43%~51.39%(45.00%)均达到了国家油茶树种选育优树标准;酸值为1.455~2.174 mg/g,达到茶油国标二级质量标准,过氧化值为0.017~0.031 g/100 g符合国标一级质量标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9.01%~91.14%,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86%~10.99%;α-生育酚含量为165.59~266.57μg/g,各品种间差异显著;角鲨烯含量为23.06~28.68μg/g,各品种间差异较小;多酚含量为16.96~45.59μg/g,长林17号和20号最少且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均适宜在雅安种植推广,其中长林56号综合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树龄对蛇龙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不同树龄对成熟期蛇龙珠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分别以烟台地区3年生、5年生、6年生蛇龙珠为试材,跟踪测定了成熟期葡萄果实单果质量、糖酸和果皮色度、单宁、总酚以及总花色苷.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葡萄树龄对蛇龙珠葡萄果实品质有影响:5年生和6年生的果实糖度和糖酸比系数要高于3年生的葡萄树;而3年生的蛇龙珠葡萄果粒小,果皮色度和酚类物质含量均较高;6年生的蛇龙珠葡萄果实总酸较低,pH值较高.综合比较,6年生的蛇龙珠葡萄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采摘嫩度的绿茶鲜叶为原料加工绿茶鲜汁饮料,研究采摘嫩度对绿茶鲜汁饮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随嫩度增加而增加,氨基酸含量差别不明显,咖啡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1芽1叶明显高于其它嫩度并有随嫩度降低而降低的趋势,叶绿素的变化趋势是随着采摘嫩度的降低含量逐渐降低.但嫩度较高的1芽1、2叶很容易产生浑浊,且贮存期间色泽的稳定性也不如嫩度低的1芽3、4叶的.另外,采用1芽1、2叶的鲜茶饮料汤色、滋味等品质都不如嫩度稍低的1芽3叶和1芽4叶的,因此嫩度较低的1芽3叶和1芽4叶原料更适合用于生产绿茶鲜汁饮料.  相似文献   

7.
采用Rancimat法评价茶油多酚对茶油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ncimat比较不同添加状态下茶油多酚标品没食子酸、槲皮素、儿茶素以及油茶副产物叶子、种子、茶油提取物对茶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在茶油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单一和复配抗氧化剂,分别测定其诱导时间并考察其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油茶副产物提取物和多酚标品都有较好抗氧化效果,添加标品时固体状比液体状试验重复率高,浓度为150 mg/kg时,单一抗氧化剂抗氧化性能依次为没食子酸、叶子提取物、槲皮素、种子提取物、茶油提取物、儿茶素;当多酚进行两两复配时,150 mg/kg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复配物的抗氧化性能最高,三三复配时,100 mg/kg没食子酸、儿茶素和槲皮素混合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适宜的油茶籽预处理工艺,采用微波、焙炒、烘烤和湿蒸不同方法处理油茶籽,测定油茶籽的出油率和茶油的品质,并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预热处理方法能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茶油的感官品质和茶油中黄酮、多酚、植物甾醇等营养功能成分的含量,对茶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茶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但仍符合压榨一级油茶籽油国标。4种预热处理的效果以微波最好,焙炒、烘烤,湿蒸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向婷婷 《中国油脂》2021,46(10):98-103
为了筛选四川雅安特异的油茶种质资源,对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收集的22株野生油茶(TQYS1~TQYS22)的果实性状、经济性状及油脂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其综合表现。结果表明:22株野生油茶资源在果实性状、经济性状及脂肪酸组成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在果实性状中,鲜果重为9.14~43.58 g,其变异系数最大,为41.7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果高,只有10.83%。在主要经济性状中,鲜果含油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1.99%,鲜出籽率在27.54%~59.46%,干出籽率在15.02%~45.03%,种仁含油率在39.05%~56.60%,其中有7株野生油茶达到了国家油茶选育标准。野生油茶籽油中主要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饱和脂肪酸含量在6.53%~10.27%之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9.73%~93.47%之间。通过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4株野生油茶(TQYS17、TQYS21、TQYS18和TQYS20),其具有较高的鲜出籽率、干出籽率、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油率。野生油茶中存在丰富的遗传资源,可以为四川雅安良种选育提供良好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贵州不同油茶的生产适应性,分析贵州本土油茶物种与普通油茶的差异性,研究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对贵州2个主要油茶物种(威宁短柱油茶、西南红山茶)和3个主要产地(贵阳、平塘、册亨)的普通油茶籽仁含油率及其制取油脂的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与活性物质含量进行检测,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威宁短柱油茶和西南红山茶籽仁的含油率较高,分别达到了57.76%和56.08%,与普通油茶差异显著(p<0.05)。各物种及产地的油茶籽油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威宁短柱油茶籽油和西南红山茶籽油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高(p<0.05)。平塘普通油茶籽油中总甾醇、维生素E、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了354.63 mg/100 g、84.02 mg/kg和4.24 g/kg;威宁短柱油茶籽油的角鲨烯含量最高,为145.63 mg/kg;西南红山茶籽油的总酚含量最高,达到了208.69 mg/kg。聚类分析显示,威宁短柱油茶和西南红山茶为一类,贵阳和册亨的普通油茶为第二类,平塘的普通油茶单独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红山茶的综合得分最高,威宁短柱油茶的次之,西南红山茶和威宁短柱油茶较适用于油茶籽油的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11.
以油茶籽油为原料,研究不同加热处理对油脂的脂肪酸、生育酚、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及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体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高温或长时间加热均导致角鲨烯和生育酚含量的损失。加热后油茶籽油总生育酚平均含量为43.68 mg/kg,较未加热(88.96 mg/kg)降低了50.90%;加热后角鲨烯平均含量为64.15 mg/kg,较未加热(67.06 mg/kg)降低了4.34%。  相似文献   

12.
为系统研究我国主要红花茶油的品质特性,选择目前规模化种植面积较大的浙江红花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为研究对象,测定种仁含油率、油脂的理化指标、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种仁中含油率最高,达到68.53%,其油脂的理化指标和主要营养成分的综合评分也是最高的,分别为0.892和1.000;3种红花茶油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大,均以油酸为主,浙江红花茶油、腾冲红花茶油、广宁红花茶油中油酸的含量分别为79.1%、72.3%、75.7%,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以浙江红花茶油和广宁红花茶油较高,分别为86.7%、86.9%。综合来看,浙江红花茶油的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13.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2种油脂主要三酰甘油均为OOO、SLO、LOO,但相对比例各不相同;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主要组分为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占甾醇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前者角鲨烯含量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研究可为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三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茶属油用植物在我国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珍贵的木本油用植物,其中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油茶组、红山茶组和茶组。在关于上述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基础上,综述了山茶属植物油脂目前的研发现状,主要包括3组山茶属植物生物学分类及分布,油脂脂肪酸、生理活性物质及其市场应用比较分析,并讨论了3组山茶属植物油脂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旨在为山茶属油用植物的深入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程明焱 《中国油脂》2022,47(2):114-117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螺旋压榨过程中含壳率对油茶籽油品质特性的影响规律,论文考察了含壳率对螺旋压榨油茶籽油的出油率、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脂肪酸组成、氧化诱导时间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旋压榨出油率随着含壳率的增加而提高,到20%时趋于稳定,最高出油率为26.29%。且当含壳率为20%时,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水分及挥发物含量均最低,分别为0.82 mg/g、0.37 mmol/kg和0.07%,氧化诱导时间最长,为22.62 h,同时其色度值和磷脂含量均处较低水平。当含壳率为30%~40%时,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最高,为67.48 mg/kg,且油茶籽油的色泽相对较深。含壳率对油茶籽油的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含量以及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通过电子鼻和GC-IMS对不同含壳率油茶籽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醛类、醇类、酯类、酮类和杂环类物质等,且含壳率较高的油茶籽油和含壳率较低的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有显著差异,当含壳率低于20%时,油茶籽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较多,其香味较为浓郁,随着含壳率的增加,油茶籽油中挥发性物质含量也随之减少。综合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生物活性物质含量、氧化稳定性及挥发性成分含量,螺旋压榨油茶籽油时的物料理想含壳率为20%。  相似文献   

17.
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研究了山茶油的抑菌性能和抑菌机理。通过测定山茶油的最低抑菌浓度、菌生长曲线的影响来评定山茶油的抑菌性能;通过测定菌液中碱性磷酸酶、电导率、还原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从菌体细胞膜和细胞壁的损伤等方面来阐述山茶油的抑菌机理。结果表明:山茶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5%和1%,山茶油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效果强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山茶油可使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损伤,并引起菌体细胞溶出物、蛋白质以及离子的泄露,从而导致菌体的死亡。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专一性脂肪酶Lipozyme TL IM,将樟树籽仁油、油茶籽油和全氢化棕榈油按4个质量比(2∶2∶4, 2∶2∶5, 2∶2∶6, 2∶2∶7)进行sn-1,3位随机酯交换制备起酥油基料油,以物理混合物(PB)为对照对酯交换反应后产品(IP)的脂肪酸组成及熔点、多晶形式、微观结构、甘油三酯(TAG)的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酯交换反应后仍有12.21%~16.91%的中链脂肪酸(MCFA)被保留;从DSC熔融曲线发现,相较于PB, IP只产生了一个响应值较弱的峰形,SFC曲线则表现一直陡峭下降的趋势,具有狭窄的塑性范围,是理想的高稳定起酥油基料油;微观结构上表现为更小(约20μm)球状晶体;IP中生成了新型的TAG种类(CPO, LaOP, LaPP, COS, CPS等)。总体而言,合成的起酥油基料油在能保证正常膳食长链脂肪酸(LCFA)摄入的同时,还能提供一定量MCFA的摄入,被人体快速吸收,具有一定的营养功能。  相似文献   

19.
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索氏提取法获得牡丹籽油,经皂化、甲酯化后用毛细管GC-MS法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面积归一化法计算相对含量,同时按国家标准对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牡丹籽油中共有17种脂肪酸成分,主要为亚麻酸、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占83.05%,饱和脂肪酸占14.33%;牡丹籽油的酸值(KOH)为1.784 mg/g,碘值(I)为176.2 g/100 g,皂化值(KOH)为194.4 mg/g,相对密度0.930 7.说明牡丹籽是一种良好的油料资源,适宜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