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水沙条件和边界条件两个方面,逐项分析了桃汛期洪峰、沙量、水沙搭配以及桃汛期三门峡水库起调水位、前期潼关高程、河床泥沙颗粒组成、纵比降等对潼关高程升降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目前边界条件下,要降低潼关高程,三门峡水库桃汛期起调水位应控制在313 m以下,桃汛洪峰流量在不超过小北干流平滩流量的情况情况下越大越好,沙量越小越有利于潼关高程的冲刷下降,含沙量不能太大且要与洪峰对应,在出库含沙量不能与洪峰同步的情况下,要控制好落水期排沙。  相似文献   

2.
潼关高程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潼关高程从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指出潼关高程近年来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汛期来水量大幅度减少所致。要控制和降低潼关高程,必须调整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来适应新的来水来沙条件。建议非汛期最高运用水位控制在316~318,汛期敞泄排沙流量减小到l000~1500m^3/s,桃汛起调水位313m,6月上旬运用水位降至310m。  相似文献   

3.
论三门峡水库在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家瑞 《人民黄河》2004,26(10):8-9,32
通过对三门峡水库运用40余年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负面影响的论述,分析了三门峡水库在未来黄河防洪减淤工程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讨论了潼关高程淤积抬升的主要原因及降低潼关高程的综合治理措施,指出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决定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主要因素仍是黄河下游和渭河下游的防洪减淤问题。同时,给出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阶段的水位控制运用指标的建议:①继续做好三门峡水库335m防洪水位和326m防凌水位运用的准备;②汛期平水期保持库水位不超过305m,当入库流量大于1500m^3/s,实施敞泄排沙,并控制北村断面1000m^3/s流量相应水位不超过310m;③非汛期运用水位原则上最高不超过318m,遇调水调沙等特殊情况,需要短时间调蓄时,最高水位不得超过320m,非汛期平均运用水位按照不超过316m控制;④实施渭河下游综合治理,降低潼关高程。  相似文献   

4.
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冲刷潼关高程原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研究桃汛期潼关高程变化规律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潼关高程明显冲刷的洪水条件和三门峡水库控制水位等指标,在2006年桃汛期进行了利用并优化桃汛洪水冲刷降低潼关高程试验.通过调整万家寨水库运用方式,塑造了满足潼关高程冲刷的洪水过程,效果分析表明,试验前后潼关高程降低了0.2m,万家寨和三门峡库区淤积形态得以改善,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5.
2003~2004年度三门峡水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新奇  王桂娥  高德松 《人民黄河》2006,28(2):33-34,56
2003年11月~2004年10月,在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条件下,分析了来水来沙,水库冲淤情况及潼关高程的变化,指出:①运用年入库水量为208.5亿m^3,沙量为3.168亿t,是典型的枯水枯沙年份;②2004年桃汛来水条件优于2003年,桃汛前后潼关高程下降值分别为0.15m和0.21m,主要是因为2003年桃汛期在潼关河段上段进行清淤疏浚,增大了桃汛洪水的冲刷作用;③2003年、2004年三门峡水库进行非汛期控制水位318m原型试验,回水影响范围控制在黄淤33断而以下,该断而以上河道完全处于自然状态,其冲淤变化由该河段比降、断面形态随来水来沙条件进行自动调整,水库运用已不对潼关河段的冲淤产生不利影响;④在有利的水沙条件冲刷和清淤的共同作用下,2003年汛期潼关高程下降0.83m,经过非汛期的冲淤变化,2004年汛前潼奖高程较2003年汛后上升0.30m,汛末潼关高程较汛初下降0.27m,由于汛期水沙条件不利,加上没有进行清淤疏浚,因此汛期潼关高程冲刷下降的幅度小于非汛期淤积上升的幅度。  相似文献   

6.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李连祥  刘浩泰  鲁承阳  高潮 《人民黄河》2001,23(11):20-21,24
汛期潼关河床冲刷主要发生在洪水期,平水期微淤或处于冲淤相对均衡状态。洪水水沙组合情况是决定潼关河床是否发生冲刷的基本条件,河床边界条件对洪水冲刷产生影响。1974年以来,使河床发生冲刷的洪峰占69%,潼关高程升降值一般小于0.30m,使潼关高程下降0.5m以上的主要是流量大于5000m^3/s的各级含沙量洪峰,使潼关高程上升0.5m以上的,以流量小于5000m^3/s,含沙量大于200kg/m^3的洪峰居多。近期潼关洪峰少,流量小,含沙量高,导致洪水期潼关高程下降值比前期偏小50%左右,是河床逐年淤积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黄河潼关河段清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有来水来沙条件、上下游河段冲淤状况和坝前运用水位,其中来水来沙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潼关高程的变化受下邻河段(黄淤36~41断面)冲淤的影响要大于上邻河段(黄淤41~45断面),减少三门峡水库非汛期高水位的运用对减缓非汛期潼关高程的抬升起着重要作用,清淤河段选在黄淤30断面以上,重点在黄淤36~41断面。清淤时间分为桃汛期和汛期两个时段,清淤对潼关高程的上升趋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9.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处于水库库区,河床淤积抬高。抬高过程与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及泄流规模密切相关。本文从实测资料入手,主要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非汛期水库高水位运行时间长,潼关河床淤积抬高,汛期冲刷历时短,溯源冲刷发展不到潼关,潼关河床得不到有效冲刷,且不利于汛期输沙,都是潼关河床抬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王育杰 《人民黄河》2003,25(7):16-18
多泥沙河流峡谷型水库“蓄清排浑”运用的前提是:水库非汛期回水淤积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淤积河段汛期存在一定的富裕冲刷能力;低水位运用条件下水库具备较大的泄流排沙规模;汛期洪水的量级较大。三门峡水库在“蓄清排浑”运用情况下,能否使潼关河段维持冲淤平衡,关键在于水库非汛期潼关高程自然上升量加水库高水位运用造成的上升量与汛期潼关高程下降量之间的对比关系。近期黄河洪水量大幅度减少,汛期潼关高程下降量小于非汛期自然上升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高水位影响因素消除,潼关河床冲淤平衡问题也难以解决,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控制潼关高程。  相似文献   

11.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与渭河下游河道综合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和渭河下游河道的综合治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1)潼关是三门峡库区的天然卡口和渭河下游河道的侵蚀基准面,从减少渭河下游淤积、减轻渭河下游洪涝灾害及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降低潼关高程是十分必要的;(2)通过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潼关高程是可以降低的,但不同的来水来沙条件下降低的程度是不同的,近期目标可确定为下降1m,采用多种措施的组合后的中长期目标可确定为下降2m;(3)潼关高程降低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一般需要4~8年,这与来水来沙条件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有关;(4)建议三门峡水库运用水位近期采用汛期敞泄、非汛期控制在312~318m范围内的方案,综合考虑后认为非汛期水位目前控制在315m较好;(5)渭河下游河道的治理应采取包括降低潼关高程、河道整治与疏浚、加高加固堤防和跨流域调水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潼关高程,采取了多项措施进行原型试验。根据2003年的原型资料,分析了汛期潼关高程的下降过程及不同措施的影响,认为在汛期潼关高程的下降值中,有利水沙条件的作用约占60%;洪水期完全敞泄、非汛期三门峡水库控制318m运用、库区东卢湾裁弯取直工程的实施等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的水沙过程是潼关高程下降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关系密切。潼关高程下降后 ,渭河下游主槽会产生溯源冲刷 ,在大水少沙情况下 ,近槽滩地会受到冲刷 ,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 ;冲刷在靠近潼关的华阴和华县河段表现明显 ,向上游逐渐减弱 ;冲刷河段主槽过洪能力有所增大 ,常水位和一般洪水位都有所降低 ,但大洪水的威胁依然存在。此外 ,渭河下游各河段河相系数均减小 ,河道向着窄深方向发展 ;由于侵蚀基准降低 ,自然裁弯动力增强且易发生 ,河道弯曲系数变小 ,河道由摆动型向稳定型弯曲河道发展。水流移床力的分析表明 ,潼关高程下降期间 ,河道运动强度与脉动流量关系减弱 ,基本上维持在某一常数 ;由于流量的脉动客观存在 ,河道仍会摆动 ,平均每年移动量在 12 0~ 4 0 0m之间。  相似文献   

14.
来水来沙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阐述了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用以来入库水沙的特性和潼关高程的变化,对潼关高程非汛期升高、汛期降低的基本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导汛期来水量的多少是影响潼关高程的主要因素,1986年以后汛期来水量的大幅度减少是潼关高程持续升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三门峡水库蓄清排浑运行以来,决定潼关以下库区河道冲淤主要是水库运行水位的高低,汛期水库运行水位的高低对潼关高程的升降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汛期潼关高程的变化主要由水库运行水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1997年汛期黄河潼关站枯水水少,仅发生一次流量大于3000m^3/s的洪水,汛期水量55.53亿m^3,较多年平均值偏枯69.3%,是1929年以来水文记载的最小值。洪水前,在潼关以下宽浅河段进行清淤疏浚,采用射流冲沙的方法,以冲为主,冲沙与扰流相结合进行作业,疏浚主河道中的浅滩,封堵串流汉道。清淤后,河势趋于规顺,浅滩段比降增大,水流相对集中,河道形态发生有利变化,增大了河道泄洪输沙能力。7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