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Zn(Ⅱ)存在下环丙沙星(CPFX)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环丙沙星、Zn(Ⅱ)在生物体内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Zn(Ⅱ)和鲱鱼精DNA均可使环丙沙星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其中DNA对CPFX的荧光猝灭作用是形成基态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在Zn(Ⅱ)存在下,DNA对环丙沙星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Zn(Ⅱ)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CPFX与DNA的结合具有促进作用;根据荧光猝灭双倒数图计算了二元、三元体系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DNA与CPFX-Zn2+配合物之间的结合应为沟槽式结合。  相似文献   

2.
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用荧光分光光度法详细研究了L-半胱氨酸二肽(Cys-Cys)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作用模式和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两者主要产生了静电结合;通过Stem-Volmer方程发现,L-半胱氨酸二肽对EB-DNA体系的影响表现为静态猝灭,计算得到其猝灭常数为:KSV=1.86×103L·mol-1.  相似文献   

3.
应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锡离子(Ⅳ)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结合作用,确定了锡离子(Ⅳ)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过程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依据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锡离子(Ⅳ)和白蛋白间的结合距离.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锡离子(Ⅳ)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锡离子(Ⅳ)与白蛋白的结合模式.实验结果表明猝灭机理是动态猝灭,锡离子(Ⅳ)与BSA以物质的量比1∶1的比例结合形成复合物,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芦丁与DNA相互作用的机理,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黏度等方法,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了其结合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芦丁与DNA结合后紫外吸收峰发生了变化,并且产生了荧光猝灭现象。通过熔点曲线,黏度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芦丁与DNA的结合机理,最终确定了二者的结合方式是嵌入式结合。  相似文献   

5.
王珊  高奕红 《化工科技》2015,23(2):27-31
利用了荧光发射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进行了检测,研究有机磷农药(草甘膦和马拉硫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了有机磷农药对牛血清白蛋白有着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且方式为静态猝灭(BSA荧光分子与猝灭剂有机磷农药之间通过弱的结合生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会使得荧光完全猝灭的现象)为主。通过实验得出有机磷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位点数(n),与结合常数(K0)。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光谱技术探讨了邻苯二甲酸和典型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 DNA)的毒性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DNA作用后,塑化剂的特征荧光峰强度随着DN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利用计算出的猝灭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结合单双链差异实验,判断该猝灭过程低温状态下为动态猝灭与静态猝灭共存,高温状态下为静态猝灭; DNA与塑化剂以静电结合为主,同时具有嵌插结合等多种结合方式。综上所述,塑化剂对小牛胸腺DNA具有基因毒性,且随着塑化剂浓度升高基因毒性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7.
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注射用核黄素(Riboflavin,R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核黄素对BSA具有荧光猝灭作用,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在301和317K下用Stem-Volmer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求出了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核黄素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实验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富马酸酮替芬(KTF)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KTF对BSA有显著的猝灭作用,形成1∶1的复合物,其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由实验数据得出猝灭常数KSV、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n。热力学参数表明是一个自发过程,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同时,利用同步荧光光谱,分析了KTF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两者相互作用使酪氨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9.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Mn(Ⅱ)与牛血清白蛋白(BsA)间的结合作用;采用荧光猝灭法计算出不同温度下Mn(Ⅱ)与BSA结合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Mn(Ⅱ)对BSA构象的影响,并讨论了Mn(Ⅱ)与BS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Mn(Ⅱ)与BSA的结合位点数为1,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结合过程主要是熵驱动,相互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在此基础上采用荧光猝灭法进一步研究了Mn(Ⅱ)-BSA-Zn(Ⅱ)双金属体系中Mn(Ⅱ)、Zn(Ⅱ)与BSA的相互作用;在Stern-Volmer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双金属体系中荧光猝灭的缔合公式;在与单金属体系对比后,推测出Zn(Ⅱ)会竞争Mn(Ⅱ)与BSA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利用D-氨基葡萄糖与氯乙酸反应合成了6-O-羧甲基D-氨基葡萄糖(CMG),结合中性辅助配体2,2′-联吡啶,合成了一种新型铁金属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对配体及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黏度法研究了新型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新型配合物可以与鲱鱼精DNA以嵌插方式结合,从而使DNA双螺旋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11.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运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邻菲罗啉锌(Zn(phen)2+3)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ctDNA对Zn(phen)2+3的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根据修正的Stern-Vomer方程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并结合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焓变值(ΔH=-7.029kJ/mol)和熵变值(ΔS=50.631J/(mol·K)表明静电作用力是维持Zn(phen)2+3-ctDNA复合物稳定的主要作用力。此外离子强度实验和KI荧光猝灭实验也证实了Zn(phen)2+3与ctDNA间通过静电作用的方式结合,而不是沟槽作用和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伏安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MB)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亚甲基蓝与DNA反应作用主要以静电作用为主同时还伴随有嵌插作用.另外利用电化学立法还计算了MB与DNA的络合比为1:1,以及它们的结台参数.根据斯特恩-沃尔默(Stern-Volmer)方程计算出MB与DNA反应的荧光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且此体系只存在一种荧光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加酸微波降解海藻酸钠联合凝胶色谱柱分离的方式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为3190、4897、6800、14635、20960、66500的6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海藻酸钠。采用荧光猝灭法研究了6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海藻酸钠与HS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HSA存在相互作用,两者结合属于静态猝灭;热力学分析表明6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海藻酸钠和HSA的相互作用是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的分子间作用。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并没影响其猝灭类型及作用力类型。结合位点数约为1。两者结合常数受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较大,在海藻酸钠相对分子质量为3190~66500之间其结合常数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利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pH为7.30时Hg2+离子与明胶的相互作用,用不同的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处理,计算了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推测了Hg2+离子对明胶荧光的猝灭机制为Hg2+离子浓度较低时主要是动态猝灭,浓度较高时表现为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5.
杨胜园  杨慧仙  于军晖  陈云生  唐正 《化学试剂》2012,34(3):205-207,271
采用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研究了苯甲酸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特征及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根据不同温度下苯甲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m-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和热力学方程分别处理实验数据,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为1.096×103L/mol、结合位点数n为1.12(20℃),ΔH=-31.8 kJ/mol,ΔG=-17.1 kJ/mol,ΔS=-50.2 J.mol-1.K-1。研究发现苯甲酸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作用属于静态猝灭,苯甲酸与BS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布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两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力或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16.
本课题旨在研究模拟生理条件下联苯双酯(DDB)及其类似物与卵清白蛋白(OVA)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研究了DDB猝灭OVA荧光发射的机理。通过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其相互作用进行检测分析发现,DDB及其类似物对OVA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计算得到相应的猝灭常数。深入研究发现,它们之间主要作用力是疏水作用,DDB及其结构类似物与卵清白蛋白之间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且OVA的构象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7.
韩露  秦军  罗一帆 《应用化工》2011,(10):1722-1726
应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二氢卟吩e6(Ce6)和锌二氢卟吩e6(ZnCe6)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光照实验,探讨了两种物质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特征、猝灭机理、与BSA结合反应及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Ce6和ZnCe6都可与BSA发生相互作用,Ce6和ZnCe6浓度的变化会引起Ce6、ZnCe6与BSA之间能量转移的变化,Ce6的猝灭程度要比ZnCe6强,猝灭机制是由静态猝灭引起的。Ce6与BSA的结合能力强于锌二氢卟吩e6,结合位点数均接近1,结合的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作用力。Ce6-BSA和ZnCe6-BSA复合物均有光漂白特性,光漂白机制均为光学修饰型引起的,这种机制有利于提高光动力治疗(PDT)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菁染料分子DMS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DMSA对HSA构象的影响。采用荧光光谱研究菁染料DMSA与HSA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计算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确定荧光猝灭类型;利用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探讨DMSA对H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菁染料DMSA能猝灭HSA的内源性荧光,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且DMSA与HSA之间具有很强的结合能力,结合常数Ka=7.73×106L·mol-1,结合位点n=1.59。此外,通过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DMSA对HSA构象的影响,DMSA的加入使HSA的结构变得疏松导致构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陈琳琳  汤秀琴  邓凡政 《化工科技》2011,19(3):13-15,30
运用荧光光谱,研究了在离子液体双水相中铕离子(Eu3+)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铕离子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类型.根据双对数方程处理荧光猝灭数据得到了铕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通过热力学方程求得了铕离子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热力学参数,表明...  相似文献   

20.
运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探讨了L-半胱氨酸(L-Cy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并计算了猝灭常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以及3个热力学参数△H、△G和△S。结果表明,L-Cys使BSA的内源荧光发生猝灭,BSA的发射峰从350nm蓝移到347.5nm,荧光猝灭机制为动态猝灭;L-Cys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L-Cys对BSA结构的微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