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油田采出液改性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的物理性质、污泥颗粒粒径与地层孔喉匹配关系和调剖体系适应性等进行了研究。纯梁采油厂含油污泥粒径分布在7μm左右,分选性好,便于携带进入地层,可以作为油藏深部调剖大剂量调剖剂使用。对含油污泥进行了岩心封堵性实验和调剖体系优选实验:当孔喉直径/颗粒粒径在5.0~9.0时,对岩心的封堵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油田生产产生的大量含油污泥,利用污泥能够封堵储层孔喉的特性,研制成一种悬浮体系,可以将含油污泥悬浮其中,形成含油污泥颗粒调剖体系。悬浮体系成分为:护胶剂、分散体系和颗粒联结剂。利用护胶剂本身的高粘度、分散体系对污泥颗粒的吸附作用,增强体系粘度和悬浮性能,颗粒联结剂可以增加污泥颗粒的相对聚集度,增强对调剖目的层的堵塞率。利用悬浮体系配制的新型含油污泥颗粒调剖体系,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调整吸水剖面,通过室内调剖实验可得,新型含油污泥颗粒调剖体系对岩心封堵率达95%以上,原油采收率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3.
通过给含油污泥中添加助剂,采用高速分散法制备出含油污泥乳化液。测试了含油污泥乳化液的类型、平均粒径及稳定性。用含油污泥乳化液作为捕收剂进行了韩城煤的浮选研究,并与煤油作为捕收剂的浮选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含油污泥乳化液为水包油型,平均粒径为4.8μm,在室温放置90 d不分层。含油污泥乳化液作为捕收剂浮选韩城煤样的最佳条件:捕收剂质量分数9.0 kg/t,起泡剂质量分数0.3 kg/t,矿浆质量浓度100 g/L。含油污泥乳化液的浮选性能与煤油接近,但成本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阻止钻井液中有害固相颗粒及滤液侵入储层深部,通过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于新疆油田中、高渗油藏有效封堵的"逐级拟合填充"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推导出填充粒子的粒径配比及加量。对新疆油田储层段岩心孔喉大小分布和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心样本的最大孔喉半径为75μm,平均孔喉半径为6~11μm,岩心孔喉半径主要分布在10~63μm;根据岩心孔喉分布特征进行模型计算,得到该油田中高渗储层的最佳级配方案。室内评价试验表明:优选的级配暂堵剂能将聚磺钻井液体系的渗透率恢复值从70%提高到90%以上,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同时表明"逐级拟合填充"模型具有现实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矿渣粒径范围与活性关系的研究及粒径分布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图像分析仪结合相应的IPP软件测定了不同粒径区间中的矿粉颗粒的百分数;采用了灰色关联分析和建立GM灰色模型分析了粒径区间和矿渣水泥的活性指数的关系以及做了相应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矿粉在0-10μm粒径范围中,<5μm粒径颗粒与活性的关联度最大,粒径增大则它与活性的关联度明显下降,颗粒粒径分布对矿渣早期强度的影响大于后期且对抗压强度影响略高于抗折强度;根据GM模型分析,<3μm和5μm~8μm粒径的颗粒对矿渣水泥影响最大,尤其是在早期;当<5μm粒径颗粒大于35%时候,矿渣的不同龄期的活性指数均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百色油田百71、百51区块储层特征、敏感性及已钻井油层损害现状及原因,研究了在复杂储层条件下保护油层钻井完井液的精确多级屏蔽暂堵技术。百71、百51区块储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油藏;储层敏感性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中等程度的碱敏、弱的酸敏、水敏和速敏等敏感性。根据百71、百51区块储层对渗透率有贡献的孔喉半径区间、孔喉中值半径,以及百色油田普遍使用的聚合物不分散钻井液中固相颗粒粒径范围及中值直径,按2/3架桥原理,对架桥粒子和填充粒子的粒度分布及加量进行了优选,得出百72井钻井完井液配方为:井浆+1-1.5%CaCO3(D中=1~3μm)+1%CaCO3(D中=3~8μm)+1.5%CaCO3(D中=7~15μm)+0.5%CaCO3(D中=13~33μm)+2%EX-1(或FT-1)+其它,百51—5、百51—6X井钻井完井液配方为:井浆+1%CaCO3(D中=1~5μm)+1—1.5%CaCO3(D中=5~13μm)+1%CaCO3(D中=13~30μm)+0.5%CaCO3(D中=25~60μm)+2%EX-1(或FT-1)+其它。屏蔽暂堵技术现场试验效果明显,在百色油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含油废水油脂处理效率低等特点,并解决传统膜工艺运行成本高等问题,开展了基于好氧颗粒污泥处理含油废水的探究.结果表明,在好氧颗粒污泥启动期,培养时间约为35 d.待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稳定后,COD和油脂去除率分别高达80.4%~84.3%和79.5%~82.3%,NH4+-N和PO43-P的去除率均高达85%以上.絮状...  相似文献   

8.
孔梯度陶瓷纤维复合膜管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耀明  薛友祥  孟宪谦  朱姝  张联盟 《陶瓷》2006,(10):35-38,48
笔者研制了一种具有梯度孔结构堇青石陶瓷纤维复合膜过滤元件,该过滤元件是由多孔支撑体、过渡层和分离膜层组成。其中支撑体的气孔率为35%~40%,孔径为130~150μm;过渡层的气孔率为50%~60%,孔径为30~40μm;分离层的气孔率为60~70%,孔径为5~10μm。主要分析了孔梯度陶瓷纤维复合膜管的材料结构和抗热震性能,同时对膜管进行含尘气体过滤的冷态模拟试验。对于烟气中粒径大于或等于0.1μm的颗粒,膜管的截留率达到99.8%以上。  相似文献   

9.
针对长庆油田含油污水处理中产生的含油污泥的处理问题,提出含油污泥中加入添加剂,制成一种新型的含油污泥调剖剂。室内通过分析含油污泥各项组分及其粒径确定出可适用于该油田的含油污泥调剖剂的基础配方,在此基础组分上加入稳定剂、杀菌剂及悬浮剂等,筛选出最优调剖剂组合。并对所研制出的含油污泥调剖剂的热稳定性、封堵性能做了室内性能评价。本文证明了污泥调剖技术是一项有很好发展前景的调剖技术。  相似文献   

10.
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污泥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浸没式双轴旋转厌氧膜生物反应器(SDRAnMBR)处理模拟啤酒废水的污泥特性.结果表明,SDRAnMBR的污泥活性高,旋转剪切力没有对厌氧颗粒污泥的性质造成破坏并具有性能良好的絮体;而且能有效减轻污泥浓度、EPS、污泥粘度,污泥颗粒粒径的变化对膜污染的影响,使之能在较高的MLSS(18~19.5 g·L-1),较高的EPS浓度(50.9~63.9 mg·gMLSS-1)、较小的污泥颗粒粒径(4.00~36.54μm)和较大的污泥粘度(6.6~7.5mPa·s-1)时稳定运行.SDRAnMBR中由膜旋转形成的三相旋转流和厌氧颗粒污泥的协同作用,使SDRAnMBR具有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同时强化了膜组件的抗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快速膨胀法制备植物甾醇超细微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药物颗粒的微细化,降低其粒度,增大比表面积,进而提高药物颗粒的溶解度,可以有效地改善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该文采用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法(RESS)微细化植物甾醇颗粒。利用SEM分析了沉淀颗粒的形貌及粒径大小。分析了过程参数与所制备颗粒粒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当喷嘴内径Dn从60μm减小到40μm,植物甾醇颗粒粒径由10~20μm减小为5μm;预膨胀压力p0从15MPa增加到25MPa时,颗粒粒径由10~15μm降至5μm;预膨胀温度T0由318K升高到333K时,颗粒粒径由5~10μm减小为1μm,粒径分布也趋于均匀。喷嘴温度Tn对粒径无显著影响。该法制备得到1~20μm无定形植物甾醇微细颗粒,且具有更高的溶解速率,比原料植物甾醇早3h达到饱和溶解度。  相似文献   

12.
北方寒冷地区水厂排泥水常存在温度低、色度高和混凝浓缩效果差的问题,限制其有效回用。为实现哈尔滨磨盘山净水厂低温低浊期排泥水的回用,进行氧化钙与助凝剂A联用强化混凝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钙与助凝剂A联用效果最好,排泥水沉降1 h后,泥水界面的体积为78 m L,SV为29.62%;从污泥颗粒粒径分析可知,强化混凝后污泥平均粒径为61.99μm,粒径大于60μm的污泥占75%,与未经处理的排泥水相比(平均粒径为13.19μm,粒径大于60μm的污泥占不到5%)有明显的改善。此外,文中结合干泥量和排泥水量的计算,确定了排泥水处理系统的规模,并设计了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上油田常规的调剖措施应用过程中存在注水井压力高、调剖体系注入压力上升快和注入困难的问题,研究了一种自适应粘弹颗粒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评价了该体系的微观形态、膨胀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封堵性能。结果表明:自适应粘弹颗粒体系粒径为1.8~2.2μm;自聚集的粒径可以达到20μm;比聚合物具有更好的耐温性能;不同的岩心渗透率条件下,封堵率超过85%。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自适应粘弹颗粒体系具有良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自制淀粉微球粒径分布、承压能力和岩心端面微观形貌分析可得,微球的D10、D50、D97分别为3.00、18.68和92.05μm,粒径的区间百分含量呈偏差正态分布。淀粉微球在中高渗岩心中承压能力最高,最大可达16.3 MPa,说明岩心在(50~70)×10~(-3)μm~2渗透率下的孔喉尺寸与淀粉微球的粒径更加匹配。而在低渗岩心中,淀粉微球承压能力不佳。从岩心端面电镜图发现中高渗岩心在入口端和出口端均可见微球状物质,说明有部分微球颗粒已嵌入岩心孔喉,并且少量微球颗粒在岩心内部发生运移。由此可见,此粒径分布的淀粉微球在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中高渗地层将会发挥较大"屏蔽暂堵"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流式污泥床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中,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泥.采用人工配制的模拟废水为进水的条件下,成功培养出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的好氧颗粒污泥。颗粒污泥粒径在0.5~2mm,颗粒污泥沉淀速度在29~58m/h。MLSS为3077---4103mg/L。当COD的进水容积负荷为4.8kg/(m3·d)时,去除率高达96%以上。氨氮进水在160mg/L时,去除率达97%以上,出水氨氮在5mg/L以下。对总磷的去除率在22%-37%。主要是因为亚硝态氮浓度、COD/TN比和TN/TP比等对聚磷菌除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丁玉  何争光 《广州化工》2010,38(4):158-160
厌氧颗粒污泥是厌氧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的核心。在实验条件下,以旋流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酒精废水为例,对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态、粒径、沉速以及产甲烷活性做进一步的研究。反应器运行120d后测各项指标,下反应室的厌氧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在1.50mm~2.50mm之间,最大比产甲烷速率为328 mL/gVSS.d;上反应室的厌氧颗粒污泥粒径集中在0.5mm~1.00mm之间,最大比产甲烷速率为206 mL/gVSS.d。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最大近140 m/h,VSS/SS由启动时的0.60提高到了0.85。试验表明,旋流传质的水力条件较好,有利于形成沉降性能好和产甲烷活性高的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7.
EGSB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分布、机械强度、二价金属含量、胞外聚合物含量等,探讨了EGSB反应器处理中药废水过程中颗粒污泥特性变化。结果表明,在中药废水COD浓度为2000~5000 mg·L-1、HRT为12 h、T为30℃的条件下,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500~1000μm之间,完整系数(integrity coefficient,IC)小于20,颗粒污泥EPS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分别为85.59、63.67和21.92 mg·(g VSS)-1,此时颗粒污泥絮凝性良好,机械强度高。当HRT减少为6 h时,IC为30.03,蛋白与多糖的比值增大到6.86,但多糖含量仅为18.11 mg·(g VSS)-1;而当T降低为20℃时,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在250~750μm之间,IC增大到32.11,Ca2+、Mg2+、Mn2+含量减少为20.78、4.79和0.94 mg·L-1,颗粒污泥EPS显著降低,其总量、蛋白含量、多糖含量仅为69.04、58.87和10.17mg·(g VSS)-1,在此运行条件下,出现了颗粒污泥的解体、流失,同时出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18.
污泥产于地层,与地层流体配伍性好,又含有大量的固相颗粒,可作为油田调驱剂,是污泥废料无害化利用的最佳途径。但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单纯的污泥调驱剂悬浮性、驻留性、耐冲刷性差,有效期短。针对文中油田含油污泥的特点,通过大量室内实验研究,确定了改性污泥调剖剂的配方为:0.57~1.34μm粒径的污泥颗粒15%的加量+5%+0.7%FS-1分散剂+3%固化剂+2.5‰凝胶剂,悬浮性、驻留性、耐冲刷性大幅度提高,现场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以处理超市废水实际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污泥性质中的胞外聚合物(EPS)、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污泥粒径分布(PSD)变化的分析,得出污泥性质在接种膜生物反应器(MBR)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SMP的荧光分析发现,芳香族蛋白质类物质的量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而色氨酸类蛋白质类物质的量则相反。同时,发现EPS中荧光峰发生了显著的位移,说明了EPS性质发生了变化;通过对污泥的红外分析,发现污泥主要以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族类物质为主,而随着时间的变化,污泥中的代表羟基基团的峰强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说明污泥性质发生了变化;此外,通过PSD分析发现,污泥粒径中大粒径颗粒(大于100μm)是逐渐减小的,而小粒径颗粒(10μm)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0.
用电子显微镜考察了丙烯腈共聚物颗粒的结构,探讨了颗粒的形成机理,研究了混合,单体进料浓度对共聚物颗粒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聚物内部存在着3种微粒:即P_1粒子,粒径为10~(-3)~10~(-2)μm;P_2粒子,粒径为0.1~0.5μm;P_3粒子,粒径为1~3μm,这3种微粒相互凝聚形成了粒径为10~50μm的共聚物粒子,提出了用平均粒径、方差、沉降值、比表面积和悬浮液流变特性来表征共聚物的颗粒形态,发现提高单体进料浓度和混合强度能显著地改善颗粒形态,而对产品的其他性能影响较小,认为单体进料浓度和混合强度是控制颗粒形态的关键因素。提高单体进料浓度,满足足够的混合强度,是改善颗粒形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