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邰娜 《城市建筑》2013,(22):301-301,303
高铁枢纽是城市发展的引擎,能够凝聚商务办公、商业、娱乐中心等优势。本文研究高铁枢纽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作用,首先进行分析,再案例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高铁枢纽与城市发展建设做出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进入高铁时代,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正在不断涌现,以高铁枢纽为依托的城市新区设计也成为了目前规划界关注的热点。乌鲁木齐市在2011年初邀请了6家国内外优秀设计单位对高铁片区进行城市设计国际招标,经过专家评审,最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获得国际方案征集第一名,并继续进行深化工作。本文以此为例,对高铁枢纽周边地区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模成 《城市建筑》2023,(4):207-209
中国进入高速铁路网络化时代后,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成为城市规模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西北欠发达地区为对象,探讨兰新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规模的空间影响及呈现出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且对沿线中部城市影响大于两端城市;高铁产生的时空压缩格局与沿线城市规模变化存在空间分异;根据交通因素与城市规模的相关性与规模变化的不同,兰新高铁对沿线城市规模的影响主要呈现4种模式。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
近年来高速铁路迅速发展,一些大型高铁枢纽逐步建成。本文以哈尔滨西客站高铁枢纽为例,从乘客服务、交通运输企业、枢纽管理者的需求出发,分析高铁枢纽交通信息系统的功能定位,提出交通信息系统框架和各子系统功能,可为其他高铁枢纽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高铁枢纽站房及交通广场布局型式进行了分析,明确了由于轨道交通与高铁枢纽之间的强换乘关系对高铁枢纽立体化布局的影响,提出机动性交通工具三种立体化分层模式。界定了换乘空间和换乘界面的概念,设计了基于换乘空间的枢纽换乘设施的布局流程,并给出了高铁枢纽换乘设施的平面和立体化典型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6.
市郊新城规划建设是后世博时期上海城市转型和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动力。位于高铁网络节点的大城市郊区新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新城的交通系统呈现新的特征。以高铁松江南站枢纽所在的松江新城为例,在对高铁枢纽对市郊新城交通发展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松江新城交通发展趋势,从交通发展目标、规划战略、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大规模高铁建设的现实进程中,城乡边缘带高铁站被视为新的区域增长极,对周边地区发展产生跨尺度、多要素的复杂影响。大连高铁站地区的案例研究发现:①站点周边建成环境,虽然迎来高铁触媒效应下的历史性变迁,但也导致了地方空间异化;②地方居民日常生活,既形成传统与现代混合的社区生活氛围,也遭遇外部环境压力下的心理不适与生活困境;③区域社会经济网络,更面临外来流动资源与地方经济活动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总之,高铁站建设激化了周边地区发展进程的潜能与矛盾,也使城乡边缘带可持续发展面临更艰巨挑战。  相似文献   

8.
李胜全  张强华 《规划师》2011,27(7):26-30
我国目前铁路枢纽多采用交通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存在交通组织不畅、功能混而不合、空间相互割裂等问题.在高速铁路时代,将高速铁路枢纽作为触媒,可对城市发展起催化作用,应发展城市综合体的模式,在以枢纽为中心的合理步行范围内,将铁路枢纽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而形成统一的整体,使人流以最便捷的方式完成旅行的各项目的,保证城市综合体范...  相似文献   

9.
孙天尧  韩淼  王雅静 《规划师》2022,38(3):146-153
交通工具变革对城市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交通枢纽为中心的站场经济圈如高铁新城、航空都市、TOD片区等有效带动了城市片区发展.空铁联运形式的出现和发展预示着新的站场经济圈发展趋势:高铁、机场带动效应的叠加,促成新的城市空间模式.文章聚焦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全球节点城市的影响,从全球化层面进行理性推演,提出"机场+高铁"影响下的...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布局与区域战略调整、枢纽选址与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以及枢纽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应对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不能只注重交通价值而忽视城市功能价值,在城市功能价值中则应注重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经济到城市空间发展的综合功能,而不是只注重形象关学功能.相关城市规划应加强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站点地区开发过程中“肯定”与“批判”两种声音的实质是讨论高铁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关系问题.文章解析了欧洲高铁站点地区开发的成功案例,提出站点地区开发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的观点,并总结出五点经验.然而我国当前高铁站点地区边缘化的站点区位、高等级公共设施为主体的功能业态等“千站一面”的发展特征,使得两者的协同面临巨大困境.文章进一步指出形成当前困境的原因既有站点地区固有的空间与机制的复杂性,更植根于我国当前城市的发展阶段、模式及特征.最后提出现阶段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1):48-50
高铁已经成为影响甚至决定城市—区域发展走势的新"变量"。笔者在总结杭州都市圈建设模式和绩效特征的基础上,以杭州都市圈为例,剖析了高铁建设主导的区域竞争新格局对都市圈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了都市圈应对高铁时代机遇挑战的发展对策。研究认为:都市圈及圈内城市要处理好"自转"与"公转"的关系,通盘考虑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推进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提高都市圈的首位度;以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以创业创新为驱动力,推进跨地域城市治理创新,推动都市圈实现"竞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兰波  李梅 《规划师》2009,25(11):35-39
自建城以来,梧州市的交通格局和交通方式变化主要经历了步行一马车时代、水路时代、公路时代三个时期的变迁,对应的城市空间形态也经历了点状拓展期、沿江线状拓展期、沿公路线状拓展期三个时期。如今梧州正迈向全新的综合交通时代,新交通格局将促进城市新区的形成,推动产业空间的重构,引导城市空间跨江南拓西进,促使空间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展转向“廊道”发展,带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组团向多中心组团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高铁枢纽引导的城市新区存在的一般特征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土地规划管理、规划编制、相关政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对其实施性规划对策进行了适当的探索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征——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和高铁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引导的空间发展(HSR-OD);进而构建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具体为:以可达性、区位和土地地租为基础的作用机制,以高铁站点与城市间的区位、交通、规模、功能四对关系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大城市边缘区新建型、中小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和中小城市边缘区新建型等四类沿线设站城市的典型空间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四种典型类型,相应提出旧城更新、增长极核、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历史视野下的天津铁路枢纽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联,通过两者时间和空间上对比研究和演进过程图,分析各个历史时期两者相互影响机制,发现天津城市发展对铁路枢纽的功能、覆盖范围需求、选址制约的因素均有影响;铁路枢纽的建设会带动城市产业重组、产生功能聚集、影响城市格局的演变;天津铁路枢纽和城市格局的互动关系在总体上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铁路初期、改扩建期、高铁时期与未来发展期,这些阶段两者关系也经历了从“互动单一”到“关联紧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小汽车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有助于塑造城市形态,改变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主导地位的交通方式决定着城市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化。西方发达国家小汽车交通的发展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趋于稳定状态,小汽车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相对匹配。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小汽车交通的大规模发展,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结构造成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体现在城市空间发展方面,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速铁路在我国的快速建设,高铁新城成为城市空间发展新的增长点。高铁新城开发的重要性既体现在其作为区域交通设施本身上,还体现在对城市功能完善、空间布局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推动上。以研究高铁枢纽站周边地区空间组织和空间布局模型为切入点,探讨高铁地区综合开发规划模式,同时以西安市高铁南站地区空间开发为实例研究,对我国高铁新城开发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成武  任阿玲 《山西建筑》2007,33(19):40-41
针对如何从更加宽广的社会背景下,分析旅游城市的发展思路,从城市公共空间的角度对旅游城市的发展进行了一种有益的探讨,为旅游城市及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