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以含盐二甲基甲酰胺溶剂为萃取剂,利用加盐萃取精馏方法对苯-正庚烷的分离进行研究。实验考察了盐的类型、盐的含量、萃取剂与原料体积比、溶剂的滴加方式等因素对釜液中正庚烷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料液中正庚烷体积分数为10%、快速滴加萃取剂、V(萃取剂)∶V(原料)=1.2、KSCN的质量分数为12%的条件下,塔顶馏出物中正庚烷的质量分数可达95%,塔釜液中正庚烷的质量分数可降至0.8%。  相似文献   

2.
3.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常压下25℃、40℃和50℃时正庚烷-甲苯-三甘醇体系的液-液相平衡数据,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所得数据准确、可靠。用NRTL模型对所测数据进行了热力学关联,求出了相应的模型参数。用该模型对本三元体系进行了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靳广洲  高俊斌  丁福臣 《石油化工》2003,32(11):978-981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常压下30,40,50℃时甲苯-正庚烷-(环丁砜+四甘醇)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采用峰面积相对质量校正因子归一化法定量。用NRTL模型对所测数据进行了热力学关联,关联时采用封闭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准则-混合吉布斯自由能最小来解决其多值问题。用单纯形优化法,选用摩尔分数目标函数求出了相应的模型参数。用该模型对本体系进行了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较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江西石油化工》2005,17(2):45-45
以含盐二甲基酰胺溶剂为萃取剂,利用加盐萃取精馏方法对苯-正庚烷的分离进行研究。实验考察了盐的类型、盐的含量、萃取剂与原料体积比、溶剂的滴加方式等因素对釜液中正庚烷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原料液中正庚烷的质量分数为10%、快速滴加萃取剂、V(萃取剂):  相似文献   

6.
甲苯-正庚烷-四甘醇三元体系液-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常压下,30℃、40℃、60℃时甲苯-正庚烷-四甘醇三元体系液液相平衡数据。所得数据可供设计参考。绘制了三元液液平衡相图,随着体系温度的升高,两相区逐渐减小,均相区逐渐增大。用NRTL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求出了3个温度下的活度系数模型参数,关联的结果偏差较小,证明NRTL模型适用于本体系液液平衡的计算。  相似文献   

7.
 利用平衡釜法测定了常压下,40、50、60℃时噻吩-正辛烷-环丁砜体系的液-液平衡数据。用Hand公式对所得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获得了噻吩在萃取相和萃余相中的分配关系和可供工业上设计连续萃取过程使用的关联式。用NRTL模型对所测数据进行热力学关联,建立了液-液平衡模型,获得了液相非理想性的校正。关联时采用敞开体系的热力学平衡准则 混合吉布斯自由能最小来解决其多解问题。用单纯形和拟牛顿优化法,选用摩尔分数目标函数求出了相应的模型参数。用该模型对该体系进行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较小,其中噻吩质量分数的平均偏差小于0.5%。  相似文献   

8.
苯-环己烷-甲基环己烷-DMF体系汽液平衡数据的测定与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的Rose釜,测定了101.3kPa下,苯(1)-DMF(2)、环己烷(1)-DMF(2)、环己烷(1)-甲基环己烷(2)3组二元体系,以及苯(1)-环己烷(2)-DMF(3)三元体系,苯(1)-环己烷(2)-甲基环己烷(3)-DMF(4)四元体系的VLE数据。3组二元体系的VLE数据均通过了积分法和微分法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应用NRTL和UNI-QUAC模型及PR方程关联了二元体系的VLE数据,并推算了上述三元和四元体系VLE数据。  相似文献   

9.
在高30高温油藏条件下,测定了固液界面吸附量和二元复合体系等温吸附曲线。结果表明,缔合聚合物HNT201-3和表面活性剂CDS-1在二元复合体系中的吸附规律和特征,都符合朗格缪尔等温吸附曲线。得出了聚合物的吸附平衡浓度为1000mg/L,表面活性剂吸附平衡浓度为0.05%,对驱油体系中各化学剂浓度的确定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石油化工》2019,48(12):1242
在常压下测定了甲苯+乙醇+1-癸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C_(10)MIM][OAc])三元物系的等压气液相平衡数据,使用Aspen软件中NRTL模型对三元气液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通过计算得到方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C_(10)MIM][OAc]的加入对甲苯有显著的盐析效应,[C_(10)MIM][OAc]摩尔分数越大效果越明显,当[C_(10)MIM][OAc]摩尔分数达到0.15时甲苯-乙醇的共沸现象完全消失。由NRTL模型计算出[C_(10)MIM][OAc]打破甲苯-乙醇体系共沸的最小摩尔分数为0.139 7。[C_(10)MIM][OAc]可以用作分离甲苯-乙醇共沸体系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11.
《石油化工》2016,45(8):957
在常压和283.15~313.15 K的温度范围内,测定了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硫酸氢盐([BMim][HSO_4])与H_2SO_4二组分物系在全浓度范围内的密度,由密度数据计算了不同温度和浓度下混合物的超额摩尔体积(VE)和各组分的偏摩尔体积,基于半经验Zhang方程和NMSRK状态方程建立了二组分物系密度的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具有较高的符合度,其平均绝对误差均不超过0.30%;在全浓度范围内二组分物系的VE均为正值,当x_(H_2SO_4)=0.60时,物系的VE达到最大,最大值为2.462 80 cm~3/mol(313.15 K);二组分物系中[BMim][HSO_4]的偏摩尔体积随x_(H_2SO_4)的增大而增大,H_2SO_4的偏摩尔体积随x_(H_2SO_4)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二元复合体系微观驱油机理可视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利油区油藏条件,运用新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对其开展了微观模型(岩心薄片)驱油和常规柱状岩心可视化驱油实验.以水驱效果为基础,对比了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重点研究了微观孔隙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以及二元复合体系的洗油和携油性能及其在驱油过程中的微观渗流特征,深入分析了二元复合体系的微观驱油机理.结果表明:与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相比,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更好.在岩心薄片可视化驱油实验中,由于3种不同的驱替溶剂波及效率不同,最终导致驱替结束后岩心薄片中剩余油的面积有所不同,采用二元复合体系驱替后,剩余油的面积最小,表明其驱油效率最高,比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分别提高了2.59%和11.80%;对于常规柱状岩心,二元复合体系比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率分别提高了1.43%和20.70%.  相似文献   

13.
二元复合驱体系性能及微观驱油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凤华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2,26(1):105-108,111,9
无碱表面活性剂加聚合物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能与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相对于三元复合驱来说,配方中去掉了碱,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聚合物的粘弹性,减弱腐蚀、结垢现象。研究了无碱表面活性剂理化性能,在试验区油水条件下,对其进行了配伍性、稳定性、抗剪切性、乳化性、流变性、粘弹性等方面的评价,同时从微观进行了提高采收率驱油机理研究,为二元复合驱体系大规模矿场试验提供依据。二元复合驱室内驱油实验提高采收率1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提供一个基于分子聚集理论计算压缩液体比容(密度)的新方法。另外还对摩尔组成为正丁烷40.59%、水59.49%的双元混合物压缩液体体积性质在较宽密度范围内进行研究和计算,而所得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良好,这表明,本方法是适合用来计算压缩液体混合物的p-V-T性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循环汽液平衡釜测定了101.3kPa下碳酸二乙酯-甲苯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实验数据使用Herington面积积分法检验符合热力学一致性。运用Matlab中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程序,对二元汽液平衡的Wilson和NRTL模型进行参数计算,利用关联出的模型参数计算相应的汽相组成,并与实验值比较,二者符合良好,这为碳酸二乙酯-甲苯体系的热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稠油天然气吞吐注采一体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吐玉克油田稠油注天然气吞吐过程中,管柱的气密封性不能满足高压注气安全要求、每个吞吐周期的注气投产需要进行换管柱作业等问题,设计了以注采一体化井口和井下气密封管柱为主的注采一体化配套管柱。既保证了杆柱悬挂的密封性,又满足了50MPa高压注气需求和注气吞吐后的生产需要,实现了注气和转抽作业工序的直接转换,大幅度降低了作业成本,减少了对油层的二次伤害。现场应用的2口井生产正常,已累计增油339t,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储层预测与油气检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通过需求分析将系统划分成9个子系统,采用3层模型和面向对象架构技术进行了系统设计,对相对独立和重复使用的功能进行组件分解和设计,最后以测井子系统为例讨论了实现技术。  相似文献   

18.
用流动法测定了四氢呋喃、水、1,4-丁二醇三元大沸点差体系汽液平衡,将实测数据与作者先前回归得到的二元体系Wilson模型参数的推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